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路加福音第七章
兵士的信心路加音(七1-10)
主角是一位罗马的百夫长,为人卓越不凡。
(一)他是一位百夫长,就意味他不是寻常人。百夫长相当于军团中的准尉,是罗马军队中骨干所在。新约经文,每逢论及百夫长,都是对他们赞誉备至(参照路廿三47;徒十22;廿二26;廿三17,23,24;廿四23;廿七43)。坡律庇乌(Polybius),著名的历史家,对他们的品格有如下的描述:‘运筹帷幄,不避危险,举止稳重,至堪信赖;临敌而不躁,遇险则坚守阵地以致身殉。’作为一个百夫长,必定是人上之人,否则无力出任此职位。
(二)他对奴仆的态度回异常人。他爱护这个奴仆,为了挽救他的性命,可以不辞艰苦。在罗马的律法底下,奴仆只不过是一个有生命的工具而已。他被剥夺了所有权利;作为主人的,只要是意之所好,大可以虐待甚至是杀掉他。有一位罗马作家,在论述房产管理的时候,建议农夫每年要检视他们的农具,把陈旧窳坏的丢掉;在处理奴仆时,亦应采用此法。一般来说,失去工作能力的奴仆,都会给丢在外面,只有等死的份儿。相形之下,这个百夫长对待他的奴仆,真可谓不可同日而语。
(三)他显然是个具有极深宗教情操的人。一个人能够出力建造会堂,那么他对宗教的兴趣,自非是泛泛可比。罗马鼓吹宗教不错是基于犬儒式的动机,为了易于管治百姓。他们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奥古士督(Augustus)正为了这个理由而倡议建造犹太人的会堂。季本(Gibbon)有一句名句:‘罗马世界中盛行的各种形态的宗教,在老百姓眼中都是同样可信;而哲学家却认为全属错误;执政者则认为全是可资利用。’但是,这位百夫长并不是个犬儒的行政官;他是个极富深情的宗教之士。
(四)他对犹太人的态度十分特别。如果说犹太人鄙视外邦人,而外邦人也是痛恨犹太人的。反犹太主义,已非新鲜的情。罗马人称犹太人为肮脏的民族;他们认为犹太教是野蛮迷信;他们讲论犹太人对人类的憎恨;他们谴责犹太人敬拜驴头,每一年却以外邦的陌生人作为牺牲,献给他们的 神。没错,有许多外邦人,在厌倦了多神的崇拜和异教的粗疏道德之余,退而接受犹太教条中独一的 神,与及那严谨的犹太伦理标准。而这个故事的整个气氛,暗示着这位百夫长和犹太人之间的紧密友谊。
(五)他是个谦逊的人。他非常清楚犹太人按照律法是不许可进入外邦人的家宅(徒十28);这正如他被禁止容许外邦人进入他的家,或是与他进行任何交往。因此,他干脆不亲自去见耶稣。他只是委托他的犹太朋友代他前去。这个惯于使权出令的罗马人,在真正的伟人面前,竟表现得惊人的谦虚。
(六)他是满有信心的人。他的信心是建基于至强有力的论据。他曾就古往今来,上下求索。他尝以自己的经验而推论到 神的大能。如果以他的权力可以如此的颐指气使,那么以耶稣来说,不是应该比他大许多的么?他以全备的信来到耶稣面前,仰望
基督的怜悯(七11-17)
正如前文所及,这里路加再次以医生的姿态出现。在第十节我们翻译成已经好了的文字,是一个医学的专门术语,意思是健康极佳。十五节坐起一辞,也是医学上用来表示病人从床上坐起。
拿因城距离迦百农大约有一天的路程,坐落于隐多珥和书念之间;也就是以利沙救活了另外一个寡妇的儿子之所在地(王下四18-37)。直到今天,从拿因城向着隐多珥走十分钟的路程,便可以看见一片躺着死人的石墓。
从多方面来看,这是福音书中最令人喜爱的故事。
(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悲痛和辛酸。送殡的行列通常都是以一支职业的哀乐队为前导;他们吹起管笛、敲响铙钹,从喉头中发出一种近乎狂乱的刺耳哀鸣。整个世界的永恒哀愁,都蕴藏在这个简洁朴素的句子里,‘他是他母亲的独生子,而他母亲又是个寡妇。’
雪莱在主神(Adonais)中悼念济慈,他写道:
‘不要从清晨虚度到傍晚
但是脆弱的心灵总会有破碎。
只要天色常蓝,原野吐绿,
黄昏会带来黑,黑夜过后便是黎明,
月复一月是苦恼,年复一年是哀愁。’
罗马人弗吉尔(Virgil),在不朽的名句谈及‘万物的眼泪’──sunt lacrimae rerum。按事物的本质来说,我们乃是生活在一个破碎心灵的世界之中。
(二)在人生的哀痛之中,路加添上了基督的怜悯。耶稣的内心深处,备受感动。再没有任的希腊文字,像福音书中描述耶稣的深情,更能表达出这种感受(太十四14;十五32;二十34;可一41;八2)。
在古代社会,耶稣的表现一定是骇人听闻。古代最尊贵的信心是斯多亚派哲学的信心。斯多亚派相信 神基本的品性是无情的(apathy),在感情上是无所感受的。他们的论据认为,假如有某人可以感染别人的喜怒哀乐,这即是说,至少以这一刻而言,他可以影响别人。假若他可以影响别人,这意谓至少这一刻,他是凌驾于别人之上。而现在没有人可以超越 神;因此,没有人是可以影响 神;依此推论,按本质说, 神必不为外物动情。
这里世人给开拓了新异的观念,见到 神的儿子为世人的苦难大受感动。
‘在摧肝裂的胆剧痛里,
哀伤之子必在其中。’
对于我们来说, 神和我们主耶稣基督之父最宝贵的地方,就是
(三)在论及耶稣的怜悯,路加再添上耶稣的能力。耶稣上前,按着杠。这并不是棺木,在犹太人是不使用棺椁的。通常遗体都是用手编的篮子运送到坟地去。这真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刻。有一位出色的释经家说:‘死亡把人如同猎物般的掳去,但耶稣却声言生命是属于
有这样的一个可能,我们在这里所见到的,乃是诊断上的一个神迹。耶稣
最后的证据(七18-29)
约翰遣派使者来见耶稣,问
(一)许多人惊异于约翰心里疑惑,因而不安起来。各种各样的解释,因此而起。
(甲)有人认为,约翰这次行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门徒的好处。他本人深信不疑,但门徒却有疑惧,因此他决定叫他们一见耶稣,以取得无可置疑的证据。
(乙)有人认为约翰是在催逼耶稣,因为约翰相信这已是耶稣采耶决定性行动的时刻了。
(丙)最简单的解释,却是最佳的解释。试想一想约翰遭遇的事情。约翰,本来生活在荒原旷野,如今却被拘禁于马克路斯(Machaerus)堡中的地牢里。有一次,一位麦当劳人(Macdonalds),高地人的领袖,被拘禁于加力素堡(Carlise Castle)中浅窄的牢房。在那牢房里,只有一个细小的窗户。直至今日,在牢房的砂砖上,仍可见到这位高地人手足的印迹。使我们见到昔日的他,是如何的日复一日,攀援在窗缘上,以无限向之情,凝视着窗外的小丘翠谷。而这片地方,终此一生,亦恐怕难以踏足其上。桎梏于牢狱之中,面对萧条四壁,约翰提出他的问题,正因为他受牢狱之苦,使他心灵上遭受到无可比拟的冲击。
(二)注意耶稣所提出的证据。
(三)约翰使者离去后,耶稣开始称赞约翰。百姓挤拥到旷野去,为的是要见约翰一面,聆听他的教训;他们不是要看风中摆动的芦苇。当中的寓意,可能是以下两者其中之一。
(甲)没有东西比约但河边被风吹动的芦苇更为普通。事实上,这是表达常见景象的成语。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群众要看的,并非平的事物。
(乙)这句话可能代表浮躁易变。人们要看的,并不是像芦苇般摆动不定,性格浮躁易变的人。反之,却是要看像大树般稳固的人。
百姓走出来,并不是要看像在王宫里穿细软衣服的,轻柔脆弱之士。
那么,他们要看甚么呢?
(甲)第一,耶稣给予约翰极高的赞誉。在 神所拣选的君王来临之前,所有人都在期待以利亚会回来为
(乙)第二,耶稣很清楚的说明约翰的制所在。 神国里最小的,都比他大。为甚么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约翰的信心里,曾一度有片刻的犹疑。事实并不如此。这是因为约翰在历中划下了分界线。自约翰的宣告开始,耶稣来到世间;永恒进入了时间;天堂来到地上; 神藉耶稣而降临;生命已焕然一新。我们以主前主后作为时序──B.C.和A.D.。耶稣成为历史的分界线。因此,所有跟从
正如殉道者标尼(Bilney)说:‘当我念到耶稣基督来到世界拯救罪人,我感觉到好像在黑夜中突然间闯入了曙光。’
人的乖张(七30-35)
经文中提出两个严重警告。
(一)经文讲述有关自由意志的危险。文士和法利法赛人成功地为自己废弃了 神的旨意。基督教一个极重要的真理,就是 神的权势并不是诉诸武力,而是出之于爱。在爱的真理里头,我们可以窥见 神的忧伤。爱的最大悲剧在于看着心爱的人走错了路,并且看着这些事情本可避免,或是可以弥补,又或是弥补后之不同结局。生命中使人黯然神伤,莫过于此。
威廉华生爵士(Sir William Watson)写了首诗,叫做‘失去的亮光’(Lux Perdita)。
‘一双瘦弱的手
捧起坚强的灵魂,屈服
固执的本性于你柔和的心意
无可抗拒的束缚以带子
叫妒忌的空中膀臂不能夺去。
一对安详的眼睛
环绕我的小船平静了海
引你底归航,吩咐你
藉他们的纯洁而纯洁,因他们的智慧而智慧,
融入他们的光中,在你里面消逝。
但你──你掠过,
以祭礼的白袍,
冷然,似星;而我在疏离之路上
你遗下,随着命运之饵,照耀
一线流荡的光芒在招手在浮现。’
的而且确的
‘笔杆口舌所有的愁语
莫悲于,“本可以如此。”’
 神的悲剧亦然,就是生命中之‘本能如此’。正如哲斯脱敦所谓:‘ 神所写的与其说是诗,倒不如说是一出戏。这个戏
(二)经文讲述人类的乖张。约翰来,生活严谨得像个隐士,而文士和法利赛人却说他是疯癫的,附在他身上的鬼夺去他的智慧。耶稣来,也吃也喝,投身于人类一切的活动,但他们却批评他说他耽于逸乐乐。我们也明白到某些时日,小孩子会对任何事物感到厌烦不安,而我们也有提不起劲的日子。人心可以失落在乖张里头,这时候,一切自 神而来的恳请,都会遭遇到任性和幼稚不满的抗拒。
(三)然而有少数人会作出响应;而 神的智慧最终藉着
罪人之爱(七36-50)
故事写得这般的栩栩如生,倒使人相信路加必也是个艺术家。
(一)场景是法利赛人西门家中的院落。有钱人的家居都有一个偌大的天井,天井有时会有一个喷水池。天气暖和之际,更可在此进膳。当时的习惯,当拉比在屋子里进食,任何人等都可以自由进入,以听取他满有智慧的金玉良言,这样解释了这个妇人为甚么会在此出现。
在客人进入屋子里头,作主人的有三件事要做。主人会搭手在客人肩上,给他平安的一吻。这一吻是表示尊敬的记号;作为一个杰出的拉比,这是永远不会省略的。路上布满泥尘,脚上的鞋履亦只不过是用带子把鞋底绑在足上。因此作主人会把冷水倾泼在客人的双足,使之洁净凉快。最后,主人会点起一撮味道香甜的香料,或是在客人头上抹上数滴玫瑰香油。这三件事是款客之道,因而今作主人的一件也没有办到。
在中东客人并不坐着进膳,而是斜躺着的。客人在矮小的卧榻上,身体靠在左肘,腾空右手,双脚向后伸展;进膳的时候,则把鞋子脱掉。这样解释了这女人是如何的站在耶稣后头挨着
(二)西门是法利赛人,与人分别的;为甚么这样的一个人会邀请耶稣到他的家里来?这里有三个可能。
(甲)他可能对耶稣相当仰慕和同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法利赛人都是耶稣的敌人(参路十三31)。但从整个不大礼貌的气氛来看,这个可能性极低。
(乙)西门之所以邀请耶稣,可能是蓄意诱发耶稣在言行上犯上一些错误,好作为指控
(丙)最有可能的,西门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为此他以半傲慢轻蔑姿态,邀请这位使人吃惊的年青加利利人和他共进一餐。这最能解释西门为甚么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尊敬,而又忽略了日常的礼仪。西门对待耶稣态度傲慢,以示自己的高高在上。
(三)这妇人是个坏女人,一个声名狼藉的坏女人,一个娼妓。毋容置疑的,她曾经站在人丛的外边听取耶稣的教训,亦曾经窥见到耶稣大能的手,知道这双手可以把她从生活的污沼中救拔出来。就像其它的犹太妇女一样,她颈上挂着一小瓶的香膏;香膏的名字叫‘雪花香膏’(alabasters);是非常昂贵。她想把这些香膏,就是她全所有的,倾注在耶稣脚上。但当她见到耶稣的时候,却忍不住眼泪,并且泪水滴在
这故事展示出在思想和感情方面,两种不同态度的强烈对比。
(一)西门自觉一无所缺,故此心中了无爱心,亦因此得不着赦免。西门对自己的印象,认为自己在 神和人的眼前是一位好人。
(二)那女人除了感到极度缺乏之外,明白到自己一无有;她对耶稣满有爱心,知道耶稣能够供应她的需要,因此她得蒙赦免。
有一件事,可以把人与 神隔绝,那就是自满。而奇怪的是,人愈感到罪多,他会是愈良善。保罗提到罪人的时候,便谓‘在罪人中我是罪魁。’(提前一15)圣弗朗西斯(Francis of Assisi)亦云:‘世上没有比我更卑劣、更悲惨的罪人。’我们可以说,最大的罪便是自觉无罪;然而一丝的自觉不足,便可以打开了 神恕宥之门,因为 神就是爱,而爱的最大荣耀乃在于可以施予给有需要的人。──《每日研经丛书》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