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六章
反对日增(六1-5)
在反对
耶稣的两个事件中,这是头一件。这些事件表明反对者已迅速的公开表明态度,并且清楚显示出他们指斥
耶稣为安息日律法的破坏者。
耶稣和
法利赛人指控
耶稣,而
耶稣则引述旧约经文来响应他们。
拉比们自己说:‘安息日是为你们而设,而你们并非为安息日而生。’这就是说,按他们最高最完美的准则而言,拉比们承认为了人的需要应废除礼仪的律法。依此,作为安息日之主的人子,以
这段经文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普遍真理。
耶稣对法利赛人说:‘你们没有念过大卫所作的事么?’他们的回答当然是‘有’,但他们却从来不懂得其中的真义。人可以把圣经读得异常仔细,滚瓜烂熟,甚至乎可以引经据典,或是应付任何困难──但却完全把握不到其中真正的意思,法利赛人为甚么会摸不中要点?而我们又为何常常忽略当中的真理?
(一)他们读经缺乏开放的心灵。他们阅读圣经并非是为了寻找 神的旨意,而是在寻章摘句来支持自己本有的观点。太多时候人都是把自己的神学带进圣经里头,而不是从圣经中探寻神学。在读经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说:‘主啊?请听,因为你的仆人正在说话。’而当说:‘主啊!请说,因为你的仆人正在倾听。’
(二)他们缺少一分迫切的心意。无所求的态度可以致使我们失去圣经中最深远的含意。当我们感到有所需之际,圣经便会焕然一新。蒲脱勒主教(Bishop J. Butler)在弥留痛苦之际,牧师对他说:‘主教大人,你忘记
耶稣基督是救主吗?’主教说:我从何得知
我们诵读 神话语的时候,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智和迫切的心灵──这样,在我们中心,圣经便会成为世上最伟大的书。
耶稣的挑战(六6-11)
到了这时,反对
耶稣的,已颇为公开。在安息日
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而文士和法利赛人已在此窥伺着。一旦
耶稣医治病人,他们便可控告
在这件事上,
耶稣公开的破坏了律法。治病是工作,工作在安息日是被禁止的。当然,如果病情严重到足以影响生命,那么是可以采取适当的步骤救治病人。举个例来说,眼喉之疾便不在禁制之列。而此刻这个人并没有生命的危险,多等一天,对他来说,根本没有甚么关系。但
耶稣却就此事,订下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无论法则和律列怎样说,在安息日行善那总是没有错的。
耶稣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在安息日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这个问题可谓正中要害,因为正当
耶稣设法救治这人的时候,他们却竭尽所能的毁灭他,
耶稣是要来拯救世人,而他们却要去毁灭。
故事里头有三个角色。
(一)首先是有一个人右手枯干了。在他身上,有两件事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甲)有一卷次经,那即是不在新约圣经收录之列的次经的福音书,记载他是个石匠。他来到
耶稣跟前,祈求
(乙)他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耶稣吩咐他把枯干的手伸出来,他并没有争辩;相反的,他真的听从吩咐,并且在
耶稣赐给他的能力中,成功的伸直了枯干的手。
基督徒的字典里,应该没有不可能这个字。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困难与不可能之别,只在于“不可能”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对付而已。’
(二)第二是
耶稣。故事里头焕发着一种敢于争战的光彩。虽然
耶稣晓得
(三)第三是法利赛人。这里的法利赛人以异乎寻常的憎恨,对待刚刚援手救治病人的
耶稣。这是个突出的例子,显示出世人爱律例法则,过于爱 神。在教会中,这类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争端并不在乎有关信仰的大事,而在于教会的体制等支节。李顿(Leghton)曾经说过:‘教会的管理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和平与调协,仁爱与善意,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重视制度胜于 神,却是层出不穷的危机。
耶稣的选召(六12-19)
这里我们看见
耶稣选召
(一)马可三章十四节告诉我们,
(甲)
(乙)
耶稣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无多。假若
(二)
耶稣从门徒中选召他们出来。门徒的意思是指学习的人。他们便是那些不断的从
耶稣身上学习,以求了解
(三)
耶稣选召他们作为
在十二使徒当中,有两件事是可注意的。
(一)他们都是非常平凡的人。他们当中并没有富豪,名人或是有权势的;他们并没有受特殊的教育;他们只是些普通的百姓。
耶稣好像在说:‘给我十二个普通的百姓,而我便要改变这个世界。’
耶稣的工作并不是落在一些被世界认为伟大的人的手上,而是交放在像我们一般平凡的人手里。
(二)他们是奇异的混合体。就以其中二人为例──马太是税吏,自是叛徒和卖国贼。西门属奋锐党,奋锐党人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发誓尽可能要杀死所有的卖国贼和罗马人。作税吏的马太和奋锐党的西门,能够在使徒的圈子里和睦相处,实在是彰显出
基督的能力的一个神迹。真正的
基督徒相遇,即使是分歧最大、矛盾最深的,也能和洽相处。有人谈及哲斯脱敦(Gilbert Chesterton)和他兄弟施素(Cecil)说:‘他们常在争辩,却永不争吵。’只有在
基督里,我们才可以把彼此相处的难题解决;由于对
基督的爱,互相敌对的人也可以联结在一起。我们若真的爱主,我们便会彼此相爱。
世界价值的丧钟(六20-26)
路加的‘平原论福’和马太的‘登山宝训’(太5-7)都极为调协一致。两者皆以论述一连串的‘福’为开端,然而当中的经节,间亦互有差异;在同异之中,有一点至为明显──他们乃是一系列的炮弹。由于我们对这些经文甚为稔熟,因此,我们已渐渐的忽略了他们的革命性。这些教训显然不是普通一个哲学家或是一个典型的智者所能制定;内中每句话都是一个挑战。
正如戴斯曼(Deissmann)所说:‘这些话是在电光四射的环境下说的,它们并不是安静的星星,而是闪电和行雷。’它们把既定的标准颠倒过来。在
耶稣称那人为有福的时候,世人便会称他为不幸,在
耶稣称那人为不幸,世人便称他为有福。试想像一下,有人这么说:‘贫穷的人有福了,富足的人有祸了!’这样的说法,简直是要给现成的世界价值观敲起丧钟。
这段经文的钥匙又在那里呢?就在第廿四节。
耶稣说:‘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新译本作:‘因为你们已经得了你们的安慰’)
耶稣所用‘受过’的‘受’字,是用来表示接受付款的全部分。
耶稣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你以全副心力去谋取世人皆以为美的东西,你是可以得到的──但是你所能取得的亦只是止于此而已。’以现代人的口吻说来:你想得到的,已经得着了!反之,把全副心力都付予 神和
基督,那么你便会碰到无限的麻烦;以世界的角度来说,你是不快乐的,但你要得的赏赐是大的;因为那将是永远的喜乐。
自孩提开始,终此一生,我们都要面对一个不可逃避的抉择。你愿意走那一条带给你实时的享乐和盈利的大路?或是选上那条艰辛,甚至有时会带给你痛苦的窄路呢?你愿意耽溺于目前短暂的享乐和好处?或是你要往前观看,为了将来更大的赏赐而牺牲这一些呢?你只是关注世上的报酬?或是你只注目于
基督呢?你要是选择了世界,则要放弃一切在
基督里看为宝贵的。你要是跟从
基督,你便必须放弃属世的价值。
耶稣清楚知道那一个抉择会带来最终的喜乐。马尔培(F. R. Maltby)说:‘
耶稣给门徒许诺了三件事──他们会一无恐惧,世人认为不合情理的快乐和层出不穷的困扰。’哲斯脱敦由于坚守原则,故常遭遇麻烦,有一次他说:‘我喜欢泡热水,这会使你洁净!’
耶稣教导我们,属天的喜乐将会完全的弥补我们在地上所受的困苦。正如保罗所谓:‘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四17)。‘八福’的挑战是:‘你愿在世界当中,或是在
基督里头,感受到真正的喜乐呢?’
金科玉律(六27-38)
在
耶稣的诫命中,没有比‘爱我们的仇敌’更能引起讨论和争议,在我们能够遵守以以先,得要明白当中的意义。‘爱’在希腊文来说,有三个不同的用字。伊蓝(cran)是用来描述男女之间的热爱。非莲(philein)是描述对至近至亲,从心底流露出的爱意。然而这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两个字,而是阿佳盘(agapan);让我们在下文里,把这个字的意思详细的翻译出来。
亚佳盘(Agapan)是指对别人的慈爱,一种活泼的感情。意思是说无论别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却待之以至善;而且我们要刻意的撇下成见,以慈爱之心去实行。这种爱心,至为发人深省。我们不能够以爱至亲至近的人的爱去爱我们的仇敌。这样做只会显得矫饰,乖乎常理,甚至是一种错误。但我们可以察觉到,无论别人怎样对待我们,甚至羞辱、凌虐和伤害我们,我们所看重的,只是他至善至美的一面。
由此触发起一个想法;我们对所痛爱的人的爱意是不能自主的。我们常说堕入情网;而这种情意亦是我们所体验过的。但是对仇敌的爱,并不纯是关乎一心,而是有关意愿。只有藉着
基督的恩典,我们才可以鞭策自己,去爱我们的仇敌。
有关
基督教伦理方面,这段经文蕴藏着两大要点。
(一)
基督教的伦理是积极的。它的内容并非是一些不可做的教条;反之,却是指一引我们去做的原则。
耶稣给我们的‘金科玉律’,吩咐我们待人如己。这一条律例,在许多人的手中,却是以消极的姿态在信条中出现。希列(Hillel)是一位伟大的犹太拉比,有一次,有一个人以单足着地,要求希列在他能够支撑的时间内,把整个律法的内容告诉他。希列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律法的全部,其它皆为脚注。’斐罗(Philo),亚历山大的一位伟大犹太人说:‘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勿妄施诸人。’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希腊著名的演说家道:‘别人所作的,使你痛苦愤怒不已;这样的事情,不可作在他人身上。’斯多亚派(Stoics)的一个基本律例就是:‘你们不愿意别人这样待你,你也不要这样待人。’孔子被问及:‘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他回答说:‘反求诸己,庶几近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的教训都是落在消极的形态之中。要遵行这些教训,倒不是极端困难。但是,能够敞开心田,以盼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待人,这样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基督徒操守的精义,并不是以禁戒恶事为鹄的,而是以积极进取行善为终极。
(二)
基督教的伦理是建基于比好还要多一点上。
耶稣首先叙述日常生活中所认为良好的操守,随即提出:‘有甚么可酬谢的呢?’,便把这一切摒诸脑后。许多时候,人们声称他们可以和邻人媲美;大部分人的心态都是如此。但是,
耶稣的问题却是:‘你比一般的人能好多少呢?’我们要比较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邻舍;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应付得绰有余裕;我们所要比较的对象乃是 神;在这比照之下,便会发觉自己的一无是处。
(三)
基督徒为甚么要有这样的品德?答案是这样会使我们肖似 神,因为
第三十八节有一句奇怪的说话:‘倒在你的怀里。’原来犹太人所穿的长袍长达脚部,腰间束一带子。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拉起袍子,袍子的胸前成一兜囊,以盛接东西。以今日的用语来说,这句话便变成:‘人们装满你的口袋。’
生命与生活的准则(六39-45)
这段经文念起来有点像零篇散句,其中有两个可能。这里路加所收录的,是
耶稣在不同时地所发表的说话,以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大要。又或是路加在这里采取了犹太人传道的方法。犹太人称传道为卡拉兹(Charaz),意即串珠。拉比们认为传道者不宜在任何话题上耽搁太久,为了保持兴味,故应该常换话题。因此,犹太人的讲道,常常给予我们一个零碎的印象。这段经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卅九至四十节。
耶稣警告谓,没有老师可以带引学生逾越他自己所未能达到的境界。对我们来说,这个警告是有双重意义。首先我们选择老师一定要取法乎上;其次,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所教的不能超乎我们所知。
(二)四十至四十二节。这是
耶稣富有幽默感的一例。在
耶稣描述一个人眼中有梁木,却尝试去掉别人眼中的刺,
(三)四十三至四十四节提醒我们,不是以别的,乃是以人的行为来进行论断。曾经有人对一位老师说:‘在了解你的为人之后,你的话我一句也听不入耳。’教学与传道,两者皆是‘身教重于言教’甘言美语绝不能取代良好的行为。这个教训在今日来说,可谓切中时弊。我们惧怕共产党和其它世俗运动的势力,但我们绝不能以著书,派小册子或举行讨论会,便可以击败它们。唯一能够证明
基督教超越的地方,就是以我们的生命来表明我们胜于常人之处。
(四)四十五节。在这节经文
耶稣提醒我们,分析到底,言语最足以代表个人的心声。没有人可以讲述 神,除非有圣灵在他心中动工。没有比漫不经心的说话,更能彰显人的心态。在他天花乱坠之际,他所说的话最能反映出他脑海中第一个印象。假如你向人问路,有人会对你说,就在某教堂的附近;另外一个人则谓是在某电影院附近;另外的一个则会说是在某某足球场附近,还有人会说是在某某公寓的附近。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正好反映出个人心意的自然流露,和他个人兴趣所在。我们的说话许多时候都不自觉的泄漏了我们的心声。
唯一的根基(六46-49)
为了更好的掌握这段比喻背后的意义,我们有需要参照马太福音的有关经节。(太七24-27)在路加里头,河水并不显示甚么意义;原因是因为路加并不是巴勒斯坦的土著,对当地的情形缺乏了解。而马太则是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人,对比喻中所用的喻象可谓了如指掌。夏天一到,河水都干涸起来,展露出布满砂石的河床。冬天的时候,九月之后,雨季来临,干涸的河床顿时间变成汹涌的急流。有不少人在寻找盖房子的基址时,会贪图沙地平阔之便,便把房子盖在那里。冬天一到,河水把房子冲走,然后才察觉到他的房子原来是盖在湍急的河水之中。聪明人则会选择盘石为基址;在盘石建屋,自然要多费气力,特别是在挖掘根基。当严冬骤至,河水暴涨,而房子总不摇动。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这个比喻教导我们建立正确的生命根基的重要;而遵从
耶稣的教训乃是唯一真正的根基。
是甚么道理使到这个愚昧的建造者作出这样不智的选择?
(一)他希望节省劳动。他讨厌凿石的劳动。相对来说,沙地便要来得诱人,省掉不少麻烦。走自己要走的路,自然比跟随
耶稣来得轻易,但结果却是自取灭亡。
耶稣的道路乃是平安稳妥的道路,从今时直到永远。
(二)他的眼光短浅。他从不费神思想六个月后,他的房址会变成甚么模样。生命的每一个快抉择。都可分成短视的和远见的。不以目前短暂的享乐而牺牲将来的好处的人有福了;看事情能不囿于目前,而能放眼于永恒的人是有福的。当我们明白到难走的路往往就是最佳的途径,长远的眼光往往是正确的眼光,这样我们便是以
耶稣的教训作为我们生命的盘石,再没有任何风暴可以摇撼我们。──《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