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十九章
众所鄙视的贵客(十九1-10)
耶利哥是一个非常富庶和重要的城镇。它坐落在约但谷,为通往耶路撒冷必经之要道,水路交通可达约但河以东。这里有一大片的棕树林,而闻名世界的香油树,使方圆数里洋溢着一片香气。城中的玫瑰园更是远近知名。人喜欢称之为‘棕树城’。约瑟夫(Josephus)称之为‘圣地’,‘巴勒斯坦最肥美之所’。罗马人把这里的枣子和香油销售到世界各地,闻名于时。
这些因素促使耶利高成为巴勒斯坦最重要的课税中心之一。我们已提过税吏所征的课税,以反他们聚敛得来的财富(路五27-32)。撒该在他的行业处于领袖地位;他也是最为人所憎恶的人物。在他的故事里,可分三个阶段。
(一)撒该虽然富裕却并不快乐。无可避免的,他非常寂莫,因为他所走的路向,使他在群众中备受排斥。他曾经听闻这位接待罪人和税吏的
耶稣,他在忖量
耶稣会否与他说话。为人所鄙视憎恶的撒该,需要追求 神的爱。
(二)撒该,不管任何困难决定要见
耶稣。对撒该而言,混在群城当中是做一件非常勇敢的事,因为不少人会趁着这机会,对这矮小的税吏拳打脚踢,施予报复。对普通百姓而言,简直是机不可失。撒该这一天也许会满身瘀伤。他易量矮小,不能看见──群众则幸灾乐祸,故意阻住他的视线。故此撒该跑到前头,爬上一棵桑树。有一位旅行寥这样描述桑树,它像‘英国橡树,树荫怡人。经常是人所喜爱的行道树……易于攀爬,树干短小,横枝四出。’这一切对撒该来说,实在并不容易,但这矮个子具有坚定不移的勇气。
(三)撒该以实际行动向群众表示他的改变。当
耶稣宣告在他的家里留宿,以及当他得到了这样一个奇妙的新朋友时,他立即作出决定。他决定以他所有的一半分给穷人;余下的一半,他也不是要留为己用,而只是作为讹诈人的赔偿,并且他自己自认有罪。
他赔偿人的数目,远超过法律所规定的。只有故意破坏和残暴的抢劫,才需要作四倍的赔偿(出廿二1)。若属普通抢劫,而原来的财货已不能寻回,则两倍赔偿(出廿三4,7)。若果自首和自愿赔偿损失,那只要归还失物的原来价值,另加五分之一(利六5;民五7)。撒该决意要比法律所要求的赔偿更多,他要以行动来表示他的改变。
包汉博士(DR. Boreham)有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有一个聚会正在进行,当中几个妇女分别在作见证。有一妇人一直保持着漠然的静默。她被邀作见证,但她拒绝这要求。于是便问她理由何在,她回答说:‘刚才作见证的四位女士欠我的钱,而我和我家正陷于半饥饿的困境,因为我们没有钱买吃的。’
只尚空谈的见证是一无价值的,除非这见证是以实际的行动作为诚意的保证。
耶稣基督要求我们的,不仅是话语的改变,而是生命的改变。
(四)故事是以这句伟大的话作结束: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我们要小心体会失丧的含意。在新约中,这并不是指受罚或受死。它只是简单表示在错误的地方。一件东西失去了,乃是指它从本来的地方流失到另一错误的地方;而当我们找获这失去的东西时,我们会把它放回原处。人的失落是在他离开了 神;他被寻获是他再度回到本来的地方,作天父家中顺服的儿女。
国王对仆人的信任(十九11-27)
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
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 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说:‘有一个贵
在
耶稣所讲述的比喻中,这则比喻是相当独特的,因为唯独这个比喻,其中部分内容是有史实根据的。故事讲述一个国王要接收一个王国,而当地人民却设法阻止。大希律死于主前四年,他把国土分与希律安提帕(Herod Antepas),希律腓力(Herod Philip)和亚基老(Aachelaus)。这样的分配是要得罗马人的同意,才可生效;巴勒斯坦是罗马人统治下的藩国。亚基老分配所得的,是犹太一地:他跑到罗马企图说服奥古士督(Augustus)准许他进驻犹太。与此同时,犹太人却派遣了一个五十人的使团,向罗马的奥古士督表达他们不愿亚基老为王的意愿。结果,奥古士督批准了亚基老的请求,只有没有称他为王罢了。犹大地的百姓,一听到这个比喻,便会立时想起这比喻的历史背景。
这则有关国王和他的仆人的比喻,为
基督徒的生活,展示出几个重要的原则。
(一)故事论及国王对仆人的信任。他把金钱留下给仆人,便起身而去,任凭他们以他们认为最佳的方法予以运用。他一点也不干涉,或是加以阻挠。他任由他们各师各法。 神对我们的信任也就是这样。有人曾谓:‘ 神对我们最好的地方,便是
(二)故事论及国王给仆人的考验。正如大多数的情形一般,这种信任乃是一种考验;考验一个人在小事上是否可以信赖。有时候人替那些在日常例行工作表现散漫的人,找一个借口说:他不屑于琐事。 神却并不如此,
(三)故事论及国王的奖赏。忠心仆人所得的奖赏,并不是叫他们从此洗手不干,坐下来好好的享受。他们的奖赏,一个是管理十座城,另一个是五座城。工作的奖赏便是负担更多的工作。对别人最佳的恭维,莫过于给他们更繁重更艰辛的使命。 神对那些经得起考验的人的奖赏,便是更深的信任。
(四)这则比喻以一条严苛的生活法则作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一个人玩游戏,如果不断练习的话,他必然会愈来愈出色;假若疏于练习,他们的技巧便要倒退。又假若我们有纪律的锻炼体格,身体便会扎实强壮;相反的话,便会变得松弛无力。学生学习拉丁文,能够不断努力,那么拉丁文学的宝库便会为他而敞开;反之,便会忘掉一切。如果我们真切的追求良善,克服一次又一次的试诱,新的境界和新的美善,便会为我们开启;相反的话,我们放弃努力,贪图快捷方式,那么以往对诱惑的抗拒能力便告失去,而我们只有从高处一直滑下去。
基督徒的生命并没有静止不动的那回事。我们一是所得的愈来愈多,一是尽失一切。我们要吗攀上滨峰,要吗向下坠落。
奉主名来的王(十九28-40)
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只有十七哩,此刻,
耶稣差不多已到达目的地。耶路撒冷,旅程的终站,就摆在前头。先知们有个习惯,是他们时常采用的。当说话再不生效,当人们拒绝接受或不能领悟的时候,他们便会采取一些戏剧性的行动,把他们要传达的信息,好像图画般展露人前,叫每一个人都要看见。这些戏剧性行动的例子见之于列王妃上十一章廿九至卅一节;耶利米书十三章一至十一节;廿七章一至十一节;以西结书四章一至三节;五章一至四节。
耶稣现在所计划的,就是这样的戏剧性行动。
(一)这次进城是经过小心的安排,而不是突然地冲动的行动。
耶稣没有把事情担搁至最后一刻,
(二)这次的举动,是以无比的勇气,对权威光荣的挑战。这个时候,
耶稣已是人头有价(约十一57)。如果
耶稣要进入耶路撒冷,照理
(三)
耶稣是故意的宣称自己为王,为要应验撒迦利亚书九章九节所提及的,并且
(四)这是
耶稣最后一次的请求。
耶稣这样进来,就像张开双手,说:‘直至现在,你们仍不愿意接受我做你们的王吗?’在人的憎恨把
耶稣的同情和愤怒(十九41-48)
这段经文分别记载了三个不同的事件。
(一)
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从橄榄山下来,整个壮丽的耶路撒冷城便尽入眼帘。
耶稣来到路的转角处,便停下为耶路撒冷哭泣起来。
耶稣的眼泪就是 神的眼泪,
(二)
耶稣洁净圣殿。路加的叙述是十分简短的;马太的则较为详尽(太廿一12,13)。
耶稣就是道成肉身的爱心,他为甚么会对这些在殿里兑换银钱和买卖牲口的人如此粗暴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兑换银钱的人。每一个男性的犹太人,每年都要捐上半舍客勒的殿税。半舍客勒约值六便士,而这数目已是一个工人的两日工资了。在逾越节前一个月,各城各乡都搭好了棚子以利捐税;而殿税的大部份,却是出自来耶路撒冷参加逾越节的朝圣者直接的献捐。在巴勒斯坦,各地的货币都可通用,在一般情玩下,各地的货币同属有效,这包括──希腊、罗马、推罗、叙利亚、埃及。但殿税却一定要用殿里头的半舍客勒,不可多也不可少;或是采用普通的
加利利的舍客勒。兑钱者就是为此而来。换半舍客勒的收费是一文(Maah),价值等于一便士。如果兑换大额的钱币,除了要付兑换半舍客勒的原来一文外,另外加收半文。根据统计,这些兑换银钱的人,一年的利润乃是介乎八千镑至九千镑间。这是刻意的敲诈,对于付不起捐税的穷人更是一种剥削。
第二,让我们看一看那卖牲口的。差不多每一次上圣殿去都是和献祭有关的。祭牲本来是可以以合理的价钱在外头购买,但管殿堂的却设立专人验查每一只带来的祭牲是否毫无斑点和瑕疵。因此,最了当的方法就是在殿里头由官方所设的摊档购买。而许多时候,殿里头一对鸽子的价钱可以高达七十五便士,而若在外边买的话,则还用不到五便士便可以了。显然这是对穷苦的朝圣者一种有计划的剥削,是合法化的强盗行径。更有甚者,这些殿里头的摊档,一般人称为‘亚拿之摊棚’,乃是大祭司家族的产业。这解释了为甚么
耶稣在被捕后,首先便被解到亚拿面前(约十八13)。由于
耶稣曾经对他的邪恶的专利事业出言指斥,故此他实在满心高兴,幸灾乐祸。
耶稣大刀润斧的洁净圣殿,是因为发现其中的买卖,竟是用来剥削无助的男女。
耶稣的愤怒,并不是单单为了敬拜的庄严,受到货卖交易的干扰,而是基于用来敬拜 神的圣殿,竟然被人利用,成为对敬拜者的剥削。
耶稣采取这样激烈的行动时,心中正燃烧着正义的爱火。
(三)身处险境,
耶稣仍然在圣殿教训人,这份勇气直叫人难以置信。这是对危险的公然藐视。这一刻,掌权者仍然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