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约翰福音第四章
消除隔膜(四1-9)
首先,让我们弄清楚这件事的背景。巴勒斯坦由南到北只不过是一百二十英里,但在耶稣的时代这一百二十英里被划成三个区域;最北是加利利,最南是犹太,当中是撒玛利亚。当时耶稣不想在他传道的这个阶段卷入洗礼的争辩中,所以他决定暂时离开犹太,把工作转移到加利利去。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有好几个世纪的宿怨,我们会在下文谈及其起因。无论如何,从犹太到加利利最快的路程必须经过撒玛利亚,三日内可以到达。另一条路线就是过约但河,上河的东岸避开撒玛利亚,到撒玛利亚北方时再过约但河进入加利。利这条路的长度两倍于原来的路线。所以如果耶稣要选择一条最短的路,他必须经由撒玛利亚到加利利去。
在路上他们来到叙加城。在叙加城附近路就分叉,一条向东北去西古提波利(Scythopolis),另一条向西至那布鲁斯(Nablus),再向北去安甘奈(Engannim),就在路的分叉处至今仍有一口井,称为雅各井。
这个地区有许多犹太人可记忆的事迹。有一块地是雅各买了的(创卅三18-19),雅各死死前将这地交给约瑟(创四十八22),约瑟在埃及死后,遗体被带返巴巴勒斯坦葬在此地(书廿四32),所以在这附近发生过许多值得犹太回忆的往事。
这个井深达一百英尺以上,井水不是涌泉的水,而是渗入积聚的水。但显然地,井是这样深,除非有打水的东西,不然没有人能汲到水。
当时耶稣和他的一小队人来到路的分叉处,耶稣坐下休息,因为他旅途疲倦了,那时是正午。犹太人的一日由上午六时开始至下午六时,所以第六个小时就是正午十二时,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耶稣因赶路而疲倦口渴了,他的明徒前往撒玛利亚的城市去买食物。他们确实获得了新的经验,在他们未遇见耶稣之前,他们不会想到要在撒玛利亚的城市买东西的。渐渐地,也许不自觉地,那隔膜就除去了。
耶稣坐在井旁时,来了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她为什么来这井取水?事情有点神秘,这里距离她住的叙加一里半之多,那里有水。是否因为她在道德上的绿故被排斥,妇女们不让她在村子的井里取水,而她要到这里来取水?耶稣向她要水喝,她感到很诧异,“我是个撒玛利亚人,而你是个犹太人,怎么会向我要水喝?”于是约翰为读这福音书的希腊人解释,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从没有来往。
然后我们在这里读到的,可能是一段很长谈话的最短报告。显然地这段会晤一定多过这里所记录的。如果我们可以用个比喻,这就好比一个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只有将最突出的几点记录下来。我想这撒玛利亚妇人一定向这陌生人倾诉她的苦衷,否则耶稣怎会知道她复杂的私人关系,在她生命中少有的一次,她见到了仁慈而不是批评与优越感的一位,于是她就打开了她的心门。
很少福音书的故事像这个故事这样多地显明耶稣的性格。
(一)这故显明耶稣人性的真实。耶稣因走路而困倦,他筋疲力尽地坐在井旁边。有一点很重要,约翰虽然比其它各福音书更强调耶稣的神性,现在也强调他的人性。约翰所画出来的不是一个完全不感到我们人性的困倦挣扎奋斗的耶稣,他对我们显示的是生命对他像对我们一样是一种奋斗,他显示给我们的位是疲倦了而仍要挣扎向前的耶稣
(二)这故事向我们显示他热烈的同情心。在一个普通的宗教领袖,一个当日的正统教会领袖面前,这撒玛利亚妇人早已在尴尬中逃走。她会逃避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和她谈话,她会以羞愧的甚至敌意的静默回答他。但对耶稣来说和她谈话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她终于遇到一个人,他不是批评者而是朋友,一个不是定她罪而是了解她的人。
(三)这故事向我们显示耶稣是拆毁藩篱的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争论是件非常古老的事实。主前七百二十年亚述人曾入侵北部的王国,占领和征服了撒玛利亚。正如当时的征服者一样──他们把全部人口都徙置到玛代去(王下十七6),而将其它的民族带进撒玛利亚──从巴比伦、古他、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把人口迁移进来(王下十七24)。要迁移整民族是不可能的,因此,北部王国留下来的一些人不可避免地要和移来的外国人通婚,因而犯了犹太人认为不可宽恕的罪,他们失去种族的纯正。在一个严格的犹太家族中,直至今日都是如此,如果一个儿采或女儿与外邦人结婚,就要为他们举行葬礼,因为这样的人在传统的犹太教眼中当作他已经死了。撒玛利亚与北部王国的大多数百姓都被徙到玛代。他们永不回国,已经和当地人同化了,那就是失去的十个支派。留下来的和外国人通婚,完全失去了被称为犹太人的权利。
过了一些时候,同样的入侵同样的征服发生在南部王国,它的首都就是耶路撒冷。居民被带到巴比伦,但他们没有失去身份,他们倔强地继续做犹太人。后来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日子,被迁徙的人在波斯王的恩待中回到耶路撒冷。他们当前的急务就是重修和重建那破碎了的圣殿。撒玛利亚人本来想参与这神圣的工作,但犹太人鄙视他们,拒绝他们的帮助。他们丧失了犹太的传统,所以没有权参与重建 神的圣殿。被这拒绝剌痛了心,他们就愤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这是主前四百五十年的事,直到耶稣的时代情况仍然如此。
当背教者犹太人马拿西娶了撒玛利亚人参巴拉的女儿时,仇恨就更加深了(尼十三28)。马拿西在撒玛利亚中央的基利心山上建筑一个敌对的圣殿,这殿就是那撒玛利亚妇人所提及的。较后在玛喀比的时代,即主前一百二十九年许尔堪(John Hyrcanus犹太的将军及领袖)率军进攻撒玛利亚,摧毁了基利心山上的圣殿。故此在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有极深刻的仇恨。犹太人鄙视地叫他们做古他人(Chuthites或Cuthaeans),那是亚述人迁徙进来的一个民族。犹太的拉比们说:“不可吃古他人的饼,因为凡吃这饼的就等于吃猪的肉。”便西拉智训描写 神说:“我心中憎恶着两个国,更憎恶着第三个不成国的国民,他们是住在撒玛利亚山上的民与非利士人,和居住示剑的愚顽之民”(便西拉智训五十章廿五至廿六节)。示剑是撒玛利亚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憎恨就更变本加厉了。据说拉比约翰(Jochanan)正要到耶路撒冷祈祷,路经撒玛利亚的基利心山,一个撒玛利亚人看见了就问:“他你到那里去?”他说:“我去耶路撒冷祈祷。”那撒玛利亚人回答说:“你在这圣山(基利心山)祈祷不是比在那咒诅的屋子里祈祷更好吗?”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由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去的朝圣者,如果要走最快的路,就必须经过撒玛利亚,撒玛利亚人最喜欢阻延他们。
犹太与撒玛利亚之间的纷争已超过四百年之久,而且一直都是那样激烈。当耶稣──一个犹太人和撒玛利亚妇人讲话的时候,无怪她感到惊讶。
(四)耶稣消除隔膜还有另外一个方法。那撒玛利亚人是个妇人。严格的拉比们不准当众与妇人打招呼,一个拉比甚至不能当众与他的妻子或女儿或姊妹说话。法利赛人有所谓“撞伤流血的法利赛人”。因为他们在路上见到妇女就合上眼睛,因而撞在墙上和屋上!一个拉比被人看见他当众与妇女说话,就是他名誉的末日──而耶稣竟和这妇人谈话。她不只是个妇人,还是个声名狼藉的妇人。没有一个正当的男人,不要说拉比了,会让人看见和她在一起的──然而耶稣竟和她谈话。
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是个惊人的故事。 神的儿子又倦又渴。一个最神圣的人带着同情心倾听一个伤心的故事。耶稣突破国籍的隔膜和正统的犹太习俗的隔膜。这是福音普世性的开始; 神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行动上爱世界。
活水(四10-15)
我们要注意这段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和与尼哥底母的谈话同一方式。耶稣先讲一段话,这段话被误解了,耶稣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这段话,它仍然被误解;然后耶稣强使那人自己去发现和面对这真理。这是耶稣教训人通常惯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正如有人说过的:“有些真理是一个人不能接受的,他要自己去发现。”
正如尼哥底母一样,那妇人将耶稣的谈话作字面的了解,而不作属灵的了解。耶稣所讲的是活水,在犹太的日常用语来说,活水就是流动的水,是流动的溪水,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池水。我们在上文讲过,这个井不是个涌泉的井,而是在地下泥土中渗出来的水。犹太人认为一条流动的活溪水更好,所以那妇人说:“你把纯净的溪水给我,但你从那里得来?”
她继续讲到“我们的祖宗雅各。”犹太人当然会极力否认雅各是撒玛利亚人的祖宗,但撒玛利亚人自称是雅各的儿子约瑟的后裔,经玛拿西和以法连流传下来。这个妇人事实上是说:“这是亵渎的说法,当我们伟大的祖先雅各来这里的时候,他要为他的家人和牛羊掘这口井,而你竟说可以得到新鲜流动的溪水?如果你是这样说,你就自认比雅各更聪明更有能力,这是没有人有权能这样做的。”
人旅行通常都带着一个兽皮做的水袋,好让他们在井边停下时汲水用。无疑,耶稣这一队人必会有这种水袋,只是他们带着它进城去了。那妇人看见耶稣并没有这种皮水袋;所以她实际上是说:“你不需要说取水给我,我自己看见你并没有水袋汲水。”泰斯丹(H. B. Tristram)所写的圣经国土上的东方礼节就是以这个人的经验开始。作者坐在巴勒斯坦的一个井旁,那正是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里所说的旅店旁边。”一个阿拉件妇人从山上下来汲水,她打开她的羊皮水袋,然后解开一条带子,将它绑在一个很小的皮吊桶上,这样她慢慢盛满那皮水袋,缚紧袋口,放在肩膊上,手里拿着吊桶走回山上去。当时我看见一个阿拉伯的男仆,从耶利哥的斜路走上来,因旅途而又热又倦,他转到井旁,跪下去热切地往井口一望,但‘他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他舐了一下先前来过的妇人所泼出的水,然后失望地离去,不禁使我想起雅各井旁的撒玛利亚妇人。”当那妇人说耶稣没有从深井取水的器具时,她心里所想的就是这情景。
但犹太人对水这个字还有别的用法。他们常讲到灵魂对 神的渴想:又常说用活水来止息这渴想。耶稣不会用被人误会的词语,他所用的是任何有属灵智慧的人都能懂的词语,启示录的应许是:“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启廿一6)。羔羊会领他们到活水的泉源去(启七17)。应许选民会从救恩的井快乐地取水(赛十二3)。诗人说到他的灵魂渴想永生 神(诗四十二1)。 神的应许是:“我要将水浇灌口渴的人”(赛四十四3)。呼召每一个口渴的人都可就近水来自由取饮(赛五十五1)。耶利米抱怨百姓离弃活水的泉源 神,而自掘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13)。以西结有生命河水的异象(结四十七1-12)。在新世界里将有洗罪的泉源开启(亚十三1)。水会从耶路撒冷流出(亚十四8)。
拉比们有时解释这活水为律法的智慧;有时甚至会解释为 神的圣灵。所有犹太人的如画一般的宗教预言都充满这灵魂渴慕的观念,这渴慕只有 神的活水恩赐才能止息。但这妇人宁愿作字面的了解,她盲目是因为她不愿看见。
耶稣继续讲的话更为惊人。他说他会给她活水,可以永远止渴。那妇人又再照字面解释;但这实在是一项弥赛亚的宣称。在先知的异象中未来的世代,即 神的世代的应许是:“不饥不渴”(赛四十九10)。只有在 神那里有止息一切干渴的活水泉源。诗人也说过:“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诗卅六9)。就在 神的宝座里生命之河要流出(启廿二1)。耶和华是生命水的泉源(耶十七13)。在弥赛亚的时代干渴之地要变为水池,变为泉源(赛卅五7)。耶稣说要带给人永不再渴的水,就是宣布了他乃 神的受膏者,带来了那新的时代。
那妇人仍旧不明白耶稣所讲的,我想这次她用开玩笑的口吻和一个少许愠怒的人说话一般,她说:“给我这水,好叫我不再渴,不必日复一日的到这井来。”她是对永恒事物开玩笑。
在这一切的中心有个基本的真理,就是人心有一种渴慕,是唯有耶稣基督才能满足的。路易斯(Sinclair Lewis)在他的一本书中描写一个小商人,他想脱离约束,他正和他所爱的女子说话。她对他说:“表面上我们好像不同,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却是一样,我们都很不高兴一件事,但不佑道是什么。”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这种莫名的不满的渴慕;一种模糊的不满、欠缺、和挫折。
在所劳与子(Sorrell and Son)中华迪平(Warwick Deeping)讲到所劳和他儿子的一段对话,那孩子谈论生命,他说生命像在迷茫的雾中摸索,雾消散的顷刻间,你看见月亮或一个女子的面孔,你以为你要的是那月亮或女子的面孔,但那雾又再下来,让你再在迷茫中摸索,你不大知道是什么。华茨华斯(Wordsworth)在宣告不朽的颂歌(The Ode on th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中说:
“感官和外表的
固执疑问,
从我们中间落下,消失;
一个生物的空洞疑惧
移动在未实现的世界之中。”
奥七斯丁曾说过,“我们的心不得安宁,直至安定在你里面。”
人类处境的事实是我们从现实的事物中获得快乐。正如白郎宁说的:──
“正当我们最安全的时候,有日落的感觉,
花朵编成的钟儿正在高挂,却有人死了,
欧里披蒂(按:古希腊悲剧作家)的合唱停止──
有足够五十个的希望与恐惧,
新旧一齐像大自然一样,
急叩而进入我们的灵魂。”
我们因渴慕永恒而永不得安舒,那渴慕是 神放在人的灵魂里的,这种渴慕唯有耶稣基督才能满足。
面对真理(四15-21)
我们已经在上文谈到那妇人如何用带有开玩笑的语气请耶稣将活水给她,好叫她不再渴,不再需要走那使人疲倦的路程到水井那里去。突然,耶稣直截了当地使她回复常态。玩弄字句的时间过去了,开玩笑的时间过去了。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那妇人彷佛受到突然的痛楚与震惊,像见到鬼怪般面色转白;事实上她真的见到,因为她突然见到自己的面目。她突然被逼面对她自己和她生命中的不道德与瑕疵。
基督教有两种启示;一方面是启示 神,一方面是启示我们自己。没有人能真正见到自己,直至他与基督同在时才能够,而且会感到十分吃惊。换言之,基督教是以罪的感觉开始;开始于我们突然觉察到我们所过的生活是不行的。我们笕我觉悟,又觉悟到需要 神。
有人因为这里提到五个丈夫,就以为这故事不是事实,而是个寓言。我们已经见到当撒玛利亚人被迁徙到玛代去的时候,来自另外五个其它地方的人就徙居到撒玛利亚。这五个不同民族把他们的神一同带来(王下十七29)。因此有人认为这妇人代表撒玛利亚,五个丈夫代表个假神,撒玛利亚人就好像和他们结婚一样。第六个丈夫代表真神,但他们不是真心的却是在无知中拜他,所以没有和他结婚。这故事使我们有可能记起撒玛利亚人对 神的不忠,但太生动了,不像杜撰出来的寓言,读起来就像真实的一样。
有人曾说过先知的预言是一种建基于希望上的批评。一个先知向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指出他的错误,他这样做不是要陷那人或那国于绝望,而是指出医治、补救、更正生活的途径。所以耶稣向这妇人显示她犯罪的情况,但他继续告诉她,在真崇拜里我们的灵魂能够接触 神。
对于那妇人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得很奇怪,很明显,她说以下的话时自己也够烦恼的:“我们的祖宗说要在这基利心山上崇拜,你又说我们要在耶路撒冷崇拜,我当怎样做?”撒玛利亚人改变历史来适应自己,他们说是在基利心山上亚伯拉罕愿意牺牲以撒,他们说是在这山上麦基洗德向亚伯拼罕显现;他们说当百姓进入应许地之时,摩西首先在基利心山上筑坛向 神献祭,而事实是在以巴路山上(申廿七4)。他们改变圣经和历史来荣耀基利心山。那妇人自幼及长都接受同样的教导要尊基利心山为世上最圣洁的地方,而鄙视耶路撒冷。充满她心中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她对自己说:“我在 神面前是个罪人,我一定要为这罪向 神献祭,我一定要拿祭品到 神的殿中使我与他和好,我应该拿到那里去?”对她,像对那些和她同时代的人一样,罪的唯一治疗方就是献祭,她的大问题是应该在那里献祭?这时她已不再争论基利心山的圣殿的好处和锡安山上的圣殿,她所要佑道的是:我在那里找到 神?
耶稣回答说,古时人为的对立日子应该结束,时候要到,人可以到处遇见 神。西番雅的异象是人可以“各在自己的地方”崇拜 神(番二11)。玛拉基的梦想是在每处地方都有人为 神的名烧香作圣洁的祭(玛一11)。耶稣对妇人的回答是,她不用到特别的地方去找 神,不是基利心山也不是锡安山,她不需要在一个特别的地方献祭;真诚的崇拜使人在各处都能遇见 神。
真诚的崇拜(四22-26)
耶稣告诉撒玛利亚妇人,古时的对立要成为过去,日子将到,有关基利心山和锡安山的好处的争论亦必失去其意义,那真正寻找 神的人到处都会遇见他。耶稣仍然强调一个事实,就是犹太国在 神的计划与启示中仍占一个独特的地位。
他说,撒玛利亚人在无知中崇拜。在某种意义上这事实是对的。撒玛利亚人只接纳五经(Pentateuch),就是旧约的五本书。他们拒绝接纳旧约的其它各书,因此他们拒绝了所有先知的伟大信息和诗篇的无上灵性经验。因为他们只有一本短缺的圣经,他们便只能有一个短缺的宗教;他们拒绝了向他们开放而本应得着的知识。再者,犹太的拉比们时常责备撒玛利亚人迷信真神。他们常说,撒玛利亚人的崇拜不是建基在爱和知识上,而是建基在无知与恐惧上。正如上述事实,外国人徙居撒玛利亚,把他们的神一同带来(王下十七29)。据说一个祭司从伯特利来,告诉他们应怎样惧怕 神(王下十七28)。但他们可能已经把耶和华加在众神的名单上,因为他们迷信,决不敢漏了。他到底是当地的神,而他们住在那里,不在崇拜中包括,他这可能会发生危险。
在虚假的崇拜中我们可觉察到三种错处:
(一)虚假的崇拜只选择它想知道的关于 神的事,而漏去它不想知道的部份,撒玛利亚人只接纳他们想接纳的圣经,而不理会其余的部份。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之就是片面的,单方面的宗教。一个人很容易只接纳和把住适合他的,关于 神的部份真理而不理其它的事。例如我们见到很多思想家、教会人士、和政治家引用部分圣经来证明种族隔离是合理的,而索性忘记圣经的更多部份是反对种族隔离的。
某大城市里有一个牧师,他组织请愿队去帮助一个被判某种罪的人。牧师觉得对这件事,基督教的怜悯应该见诸行动了。他的电话铃响起来,一个妇人的声音对他说:“我很惊奇你作为一个牧师,竟然搅这种事情。”他说:“你为什么要惊奇?”那声音说:“我想你是熟识圣经的”他说:“但愿如此。”那声音说:“那么你为什么不照圣经说的去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啊”。这个妇人只引用符合她理论的一段圣经,而忘记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有关怜悯的伟大教训。
我们最好记住,虽然没有人能把握整个真理,我们仍要以整个真理为目标,而不仅是只抓住适合我们立埸的一些片段。
(二)虚假的崇拜是无知的崇拜。崇拜应该是整个人接近 神。人是有心思的,他有责任运用他的心思。宗教可能是因情感反应而开始,但时候到了,这情感反应要用心思想出来,斯各脱(E. F. Scott)曾说过,宗教远超于智力的努力运用,但宗教失败的大部份原因都是由于懒于运用智力,不能想出事情来本身就是项罪过。分析到最后宗教都是不安全的,除非一个人不但能够说出他信的是什么,而且说出为什么信它。宗教是希望,但它背后是有理性的希望(彼三15)。
(三)虚假的崇拜是迷信的崇拜。这种崇拜不是出自任何的需要或真正的渴望,而基本上是因为人怕不崇拜就有危险,好些人害怕走过一条梯子下面;有人看见一只黑猫横过他要走的路,就心中高兴;又有些人会拾起一枝针,满心以为好运将至;许多人都会感到不舒服,如果他是十三个人之一而又同坐一桌的话;即使他不相信这一切迷信(注:洋迷信),但他仍会觉得其中必有些东西,而为了本身安全计,他最好也随随俗。许多人的宗教都建基在一种模糊的恐惧之上,如果他们不理 神,就恐怕总有些事情会发生,但真正的宗教不建基在恐惧之上,而是在爱 神,在感泪他所做的事之上。大多数宗教都是一种迷信的仪式,只是为了避免那些不可预知的神的忿怒。
耶稣指出什么是真崇拜。他说, 神是个灵。人把握到这点,一道新的亮光就会照射他。如果 神是灵, 神就不被物质所限;故此偶像崇拜不只是不相关,而且对 神的本性是一种侮辱。如果 神是灵, 神就不局限于某些地方;因此将 神的崇拜局限于耶路撒冷或其它地方就是限制了那本性是超越一切局限的神。如果 神是灵,人献
人的灵是人最高的部份,人属物质的部分虽消失,属灵的部分仍然存在。这部分就是梦想和见异象的部分,这些异象由于肉体的软弱败坏而不能实现。人的灵就是他最高的梦想、思想、理想和愿望的渊源。真正的崇拜就是人藉着他的灵,达到与 神相交与契合。真正的崇拜不是要到某一个地方去,不是要经过某项仪式或礼节,甚至不需要带一些礼物。真正的崇拜是人的灵,这不朽和不可见的部分,遇见 神,向 神讲话而 神是不朽和不可见的。
所以段经文以伟大的宣告结束,为这撒玛利亚妇人展开了一幅使她迷惑和怀疑的景象。有些事物超越了她的理解力,有些事物使她充满惊奇。她只能说:“当弥赛亚,或是基督,受 神所膏立的一位来到时,我们就会知道一切。”耶稣对她说:“现在和你讲话的就是他。”耶稣彷佛说,这不是真理的梦,而是真理本身。
分享奇异的经验(四27-30)
当门徒从叙加城买东西回来,发现耶稣正和撒玛利亚妇人讲话的时候,无怪他们会表示惊奇。我们已在前文谈过犹太人对妇女的看法。拉比们的教训写着:“不可在街上与妇女讲话,连对自己妻子也不可以。”拉比们是这样轻看妇女,又这样以为她们不能接受任何真的教训,以致他们说:“如果将律法的话给与妇女就不如烧掉还好。”他们有一种讲法:“每次一个人延长与妇女谈话的时候,他就为自己招致邪恶,背弃律法,最后要备受地狱(革赫拿Gehinnom)之苦。”照拉比们的标准再没有什么比耶稣与这妇人谈话更破坏习俗的了。但耶稣就是这样拆除了这些藩篱。
然后是很不寻常而带示性的一点,除了作者当时在埸外不可能九别的人这样写。无论门徒怎样疑惑,他们总算没有问那妇人要什么,或问耶稣为什么对她讲话。他们已开始认识耶稣,并且早已得出结论,就是不论他所行的是怎样惊人,都不要问他。一个真正的门徒必能跨进一大步,如果他学会说:“我不应该询问耶稣的行动和他的要求,我的偏见和习惯一定要在他的行动及命令之前让路。”
这时,妇人没有带着她的水壶就往回村子的路上走,她留下她的水壶显示两件事。一,她匆匆忙忙要把这奇特的经验与人分享,二,她除了要再回来并不想做别的什么事情。这妇人的整个行动告诉我们关于一个真基督徒的许多经验。
(一)她的经验开始时是被逼面对她自己的真面目。同样的事情在彼得的身上发生过。彼得捕到了鱼以后,突然发现耶稣的神性,他所能说的就是:“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五8)。我们的基督徒经验许多时候都是己以一阵自卑感开始。通常一个人最不愿看见的就是他自己,而基督为人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逼使他看看他自己,这正是他一辈子都想躲避的一件事。
(二)那撒玛利亚妇人因基督能看透她的心而大感惊奇。她惊奇于耶稣对人心的深切认识,特别是对她内心的认识。诗人也因同样的思想而肃然起敬。“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耶和华啊,我舌头上的话,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诗一三九1-4)。据说有一次有个小女孩听司布真讲道,在结束时她小声对她母亲说:“妈妈,他怎能知道发生在我们家里的事?”在基督的凝视之下没有什么是可以遮蔽的。他的能力能看透人心的深处,他不单看邪恶的一面,他更看见每个人灵魂里面睡着的英雄。他像个外科医生,看见败坏的有病的部分,但也看见当那败坏的部分被割去以后接着而来的健康。
(三)那撒玛利亚妇人第一个本能就是要分享她的发现。她发现了这位使她感到惊讶不已的人以后,就迫不殳待地囡将这发现与人分享。基督徒的生建基在两根柱子之上,就是发现与分享。除非我们的心充满分享的愿望,我们的发现就不可能是完全的;除非我们自己先发现了他,我们就不可能把他介绍给别人。基督徒生命的两大步骤是:先寻找,后转告。
(四)把她的发现去告诉别人的这个愿望,就除去了这妇人心里的羞耻。她无疑是个被鄙弃的人,她无疑成为人们的笑柄。她来这样远的井打水这件事就说明了她要怎样避开她的邻舍,而他们又怎样地避开她。但现在她跑去告诉他们她的新发现。一个人可能有些不可告人的麻烦他非但不愿提起而且还须保守秘密。但一旦他得到医治,他就充满惊奇和感激,逄人都诉说这事。一个人可能隐藏他的罪恶,但一旦他得到耶稣基督做他的救主,首先,他会以本能的反应告诉人说:“看我过去曾经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现在又变了怎么的一个人,这是耶稣基督为我而做的啊。”
最能满足人的食物(四31-34)
这段经文是照第四福音的正常谈话格式进行的。耶稣说了些使人误解的话。他所讲的话有内在的属灵意义。听的人首先作字面上的了解,然后慢慢明白和把握到其中真义。耶稣就是这样和尼哥底母谈重生,和妇人谈那使人心永远不渴的活水。
这时门徒买了食物回来叫耶稣吃。他们离开他时,他是这样筋疲力竭,而现在他似乎不想吃他们带回来的东西,这使他们颇觉担心。很奇怪,一项伟大的工作常能使人超脱肉体的需要。解放奴隶的威伯福士(Wilberforce)身材瘦小,其貌不扬,常常病痛缠身。当他起立致词的时候,众议院的议员们都取笑他,但当火焰般的力量从这人发出的时候,无论他甚么时候起立致词,人们就挤满了座位。正如俗语说:“那尾小饵鱼变了大鲸鱼。”他的信息,他的任务,真理的火焰和澎湃的力量战胜了他肉体的软弱。有一幅图画写的是诺克斯(John Knox)他在晚年传道之情景。这位老人是这样衰弱,以致他半走半扶地步上讲坛,然后让他自己靠着讲台。但开始讲道不久,他的声音就回复昔日的洪亮,他彷佛就要“将那讲台破为碎片而跳出来似的。”那信息使他充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耶稣对门徒的回答是他有食物是他们不知道的,在他们的简单头脑中以为有人给了他食物吃。然后他告诉他们:“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
耶稣毕生的大前提就是顺服 神的旨意,耶稣的独一无二就是在乎他过去是而将来也永远是那唯一能完全顺服 神旨意的人。毫无疑问,耶稣是世上唯一永不做自己喜悦的事,而只做 神所喜悦的事的人。他是受 神所差遗的。第四福音再三强调耶稣是 神所差遗的。第四福音讲到或引述耶稣自己有关被 神差遗的事不少于四十四次。耶稣是左个接受命令者,他是 神的人,因此他一旦来到,就一再讲到 神交给他去做的工。约翰五章卅六节耶稣谈到他父亲给他做的工,在十七章四节他唯一宣告的是完成了父亲给他做的工。当讲到自己对生命的取舍及生死之时,他说:“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十18)。他的谈话中经常提到 神的旨意,他说:“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六38)。他又说:“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八29)。在十四章廿三节他由于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立下的榜样说,爱的唯一保证就是遵守他所爱的人的命令。耶稣的这种顺服不像我们那种忽冷忽热的顺服;那是他生命的本质,泉源和核心,也是他的生命的原动力。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能像他一样。
(一)遵行 神的旨意是达到平安的唯一途径。当我们与宇宙之主不一致时,我们就没有平安。
(二)遵行 神的旨意是达到快乐的唯一途径。当我们以人类的无知抗拒 神神圣的智慧之时,我们就没有快乐。
(三)遵行 神的旨意是获得力量的唯一途径。当我们行走自己的道路时我们没有可呼吁的,只有自己的力量,所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行走 神的道路时,我们是行走在 神的力量中,所以胜利是必然的。
播种者、收割与收割者(四35-38)
这些发生在撒玛利亚的事使耶稣有个远象,就是看见一个可以为 神收割的世界。耶稣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我们不能把这当作是撒玛利亚当时的季节,如果这样,当时就是一月左右,而不会有使人疲倦的炎热,也不会缺乏食水。人不需要从一口井来取水,因为是雨季,到处都可以有水。
耶稣如此说,是引用一句俗语。犹太人将农业的年度分成六节,每一节是两个月──播种、冬天、春天、收割、夏天、和极热的季节。耶稣是说:“你们有一句格言,如果你播种,你就要等候至少四个月,才能开始收割。”然后耶稣抬头看,叙加是在一个出产五
耶稣所想着的是自然和恩典的对照。按常理人人撒了种要等待一个时期才收割;在撒玛利亚神圣的事情发生得这样突然,道种一经播下,就等着人去收割。莫顿(H. V. Morton)对田野白了等着去收割这节经文有相当趣味化的想象:他设想自己正坐在雅各井旁,看见人们从村里出来开始上山,他们三五成群,穿着白袍,在田地和天际之间衬托出来,十分明显。他们很可能就是因为听了妇人的故事,便成群结队蜂涌而至,来到耶稣那里。正当他们穿过田野时,耶稣说:“看看田野!看看他们,都是一片白色,是收割的时候了!”这穿白袍的群众就是耶稣热切要为 神收割的庄稼。
于是耶稣继续指出,那难以置信的事毕竟发生了。播种者和收割者可以一同欢乐,这是从来没有人能预料的。对于犹太人来说播种的时间是伤心劳苦的时刻,收割的时间就是欣喜快乐的时刻。“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诗一二六5-6)。
但这里还有些东西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犹太人梦想一个将要来临的黄金时代,那就是 神的时代。那时全世界都是 神的世界,罪恶忧愁都成为过去, 神会作至高的统治。阿摩司画出这样一幅图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耕种的必接续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续撒种的”(摩九13)。“你们打粮食要打到摘葡萄的时候,摘葡萄要摘到撒种的时候”(利廿六5)。那是黄金时代的梦想;地是这样肥美,撒种与收割,种植与收获都接连来到;从前要等待才可以收割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所以我们可以见到耶稣在这里温和地做着的事。他宣告说因为他的来到,黄金时代已开始, 神的时代就在眼前;话已经说出了,种籽已经播下了,正等待人去收割。
另一方面,耶稣说,还有一句俗语,而那也是真的──“那人撒种,这人收割。”然后耶稣把这句话应用在两方面:(1)他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们会收割那不是他们劳力得来的。他的意思就是他是撒种者,在他的十架上, 神所有爱与能力的种籽已经撒下,日子将到,门徒要到全世界去收割因他的生、他的死所撒下的种而成长起来庄稼。(2)他告诉门徒日子将到,他们会撒种,别人会收割。将有一个时候教会派出传道人,他们却永远见不到收割;他们当中有些要做殉道者,但殉道者的血会成为教会的种籽。耶稣彷佛说:“你有一日要劳苦,但看不见什么。有一日你要撒种,但在收割之前你已离开那埸合。不要惧怕!不要灰心!那样的播种不是徒然的,种籽并没有浪费!你虽然没有见到,但别人会见到收割。”
因此在这段经文里有两件事:
(一)向我们提醒一个机会。庄稼等着要为 神收割。在历史上有些时期人对 神特别地敏感。如果在这时候基督的教会不能为基督收割,那将是怎样的一个悲剧!
(二)向我们提醒一项挑战。许多人被派去播种而不是收割。许多传道工作成功,不是由于本身有什么力量与优点,而是因为有些先圣先贤留下美好的生活见证与做了传道的工夫,他们虽然死了却留下比他们在生时还大的影响力。许多人要工作,而永远见王到他劳苦的结果。有一次我去一个以盛产杜鹃花出名的地方,主人爱这一亩亩的花,知道花的名字,他让我看一些要等廿五年才开花的种籽。他已经将近七十五岁了,他永不会见到那些花的美丽,但有人会见到。没有一件伟大的事业或为基督而做的工作是会失败的,如果我们自己见不到劳苦的结果别的人会见到,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是没有余地容纳绝望两个字的。
救世主(四39-42)
在撒玛利亚所
(一)是介绍,那妇人把撒玛利亚人介绍给基督。在这里我们完完全全地见 神怎样需要我们。保罗说:“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十14) 神的道一定要由人传给人, 神不能将化的信息传给从未听过的人,除非有人传达它。
“他没有手只有我们的手
今日去做他的工作;
他没有脚只有我们的脚
带领人走他的路;
他没有声音只有我们的声音
去告诉人他怎样死;
他没有帮助只有我们的帮助
去引导人到他的身边。”
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人带给基督,这是我们宝贵的权利同时又是我们重大的责任。除非有人去做这件工作,不然介绍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再者,介绍要靠个人见证的力量去完成。撒玛利亚妇人的呼声是:“看他为我成就了何等的事!”她没有给的邻舍介绍一种理论,而是给他们介绍一种深具改变与再造的能力。当人们自己经验到基督的力量,再将这经验传给别人的时候,教会才会发展,直至世界的国度都变成主的国度。
(二)有更密切的关系和增长中的知识。撒玛利亚人一旦被介绍给基督,他们就寻求他的同在。他们求他住下来,好向他学习,并更多地认识他。不错,一个人需要被介绍给基督,可是一旦被介绍了,他自己一定要继续生活在基督的同在中。没有人能替别人去经验。别人可以把基督的友谊介绍给我们,但他们不能代
(三)接着而来的是发现和降服。撒玛利亚人发现基督是救世主。也许他们所说的不一定完全这样。我们要记得约翰在多年后才写这福音书,他用自己的话去叙述撒玛利亚人的发现,这些话是因他一生与耶稣基督同在,又时常思念他而说出来的。我们只有在约翰的福音书中才见到这伟大的称号。除除这段经文外,我们在约翰壹书四章十四节亦见到这个对基督的最卓越的称号。
这称号并非约翰所发明。在旧约中 神常被称为救恩的 神,拯救者,救助的 神。许多希腊的神都有这类似的称号。在约翰写书时罗马皇帝就被冠以救世主的称号。约翰似乎在说:“你们所梦想的,最后在耶稣身上实现了。”
我们最好能记得这称号。耶稣不单是个先知,他把从 神那里来的信息用话语传达出来。耶稣不单是个心理学专家,有不可思议的看透人心的本领。不错,他对撒玛利亚妇人果然显示了这一切,但他所显示的比这更多。耶稣不单是一个模范,他不单向人显示应该做人。如果只是留给人们一个模范,当我们发觉自己无力效法的时候,这个伟大的模范就只能是一件叫人伤心失望的事。
耶稣是救主。他拯救人脱离他们自己的罪恶与没有希望的境地。他将他们从过去锁炼的捆绑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种能力,使他们能面对未来。那撒玛利亚妇人事实上就是他拯救能力的伟大例子。她所住的城市无疑地已将她列为无可救药的人物,而她自己也无疑地同意,一种体面的生活是超过她能力范围了。但耶稣一来,他就双重地拯救了她;他使她脱离过去,为她打开新的未来。除了救世主的称号以外,再没有别的称呼足以描写耶稣
无容置辩的论据(四43-45)
三本符类福音都记载耶稣说,先知在本乡是不受尊敬的(可六4,太十三57,路四24)这实在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有点像我们今日的俗语说“熟悉产生轻视。”其它三本福音书都是在耶稣被本乡人拒绝时才引述这谚语,约翰却在耶稣受到欢迎时才引用它。
可能这时约翰看出耶稣的思。我们已经见到耶稣离开犹太要往加利利去,避免人们对他日益增长中的拥护所带来的争论。冲突的时间仍未来到(约四1-4)很可能耶稣在撒利亚的惊人成功使自己感到诧异;他那带有欢乐的收获的话也使听的人大感诧异。很可能耶稣加利利去,想在那里休息一下,因为他不期望本乡的人会对他作出反应。又有可能在撒玛利亚所发生的事也发生在加利利,而出乎意料之外地人们对他的教训来了一阵反应。我们只能作这样的解释,否则我们只有认为这经文是放错了地方。
无论如何,连接的这二段经文给我们对基督以不可置辩的论据。撒玛利亚人相信耶稣,不是因为某人的故事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听到他的话,而这是他们一生中从未听过的。加利利人相信他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们关于他的事,却是因为他们见到他在耶路撒冷所做事,那是他们从没有见过的。撒玛利亚人亲自听到耶稣说话,加利利人亲自看见耶稣做事;他所讲的话和他所做的事本身就是无容置辩的论据。
我们可以在这里看见基督徒生活的中个伟大真理。基督徒的经验乃是基督教唯一真正的论据。我们有时可能要和人辩论直至把他们知识的藩篱完全拆毁,使他们愿意放弃忡的壁垒。但在大多数的埸合中我们所用的唯一劝告就是对他们说:“我知道耶稣是怎样的,我知道他能做什么。我所能请你做的就是你自己试试去接近,他看有什么事情会发生。”有效的基督徒布道开始于当我们说:“我知道基督为我作了什么。试试到他那里去,看他能为你做些什么。”
那重大的个人责任落在我们身上。除非我们的生活显出那经验的价值,否则没有人会尝试那经验。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埋怨、不满、挂虑、失败,而告诉别基督会带来喜乐、平安、与能力,那是没有用的。只有在见到我们的经验是无可争辩而又可羡慕的事实时,我们才可以说服人去尝试那经验。
大臣的信心(四46-54)
大多数的解经家都认为这是医治百夫长的仆人的另一种记载(太八5-13,路七1-10),但有足够的不同点,证明那是另一件事。这大臣的行为有几点值得留意:
(一)一个大臣竟然来求见一个木匠。在希腊文那人是称为basilikos,这字可解作一个小皇帝。但在这里是作朝臣解,而这个人在希律的朝廷中据有高位。耶稣除了是拿撒勒的一个乡村木匠之外再没有什么地位。再者,耶稣是在迦拿,而这个人则住在迦百农,迦拿距离迦百农将近二十英里,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他要用这样多的时间回家。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难令人置信的事,就是一个重要的朝臣赶了二十里路去求见一个乡村木匠。首先,而也是最重要的,这大臣放弃了他的骄傲。他是在需要中,任何习俗都不能阻止他把需要告诉基督。无疑的他的行为会引起一阵哄动,但他不理人们说什么,只要他能得到他所需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基督的帮助,我们必定要谦卑放弃我们的骄傲,不理别人所说的话。
(二)他是一个不轻易灰心的大臣。耶稣一遇见他就说了一句听来似乎是很冰冷的说话。他说人们若没有神迹奇事总是不信。耶稣这句话可能不是针对那大臣说的,而是针对那些拥挤地要看热闹的人群说的。他们也可能带着同情心看看在那里会发生什么事。
耶稣有办法查究一个人是否诚恳。他对迦南妇人也是这样做的(太十五21-28)如果那人不耐烦而性急地走开,如果他太骄傲不能接受责备,如果他马上就灰心放弃──耶稣就会知道他的信心不是真实的,一个人必需诚恳,基督的帮助才会临到他。
(三)他是一个有信心的大臣。只是凭着耶稣的应许,说他的儿子会活过来,大臣就转身回家去,这一定是件很难做的事。近代的人已开始认识到思想和心灵感应术的力量,以致没有人会拒绝相信在远距离以外所发生的神迹。但对这大臣来说是相当的困难,然而他有信心回头走那二十哩路,除了耶稣的应许安慰着他的心之外,什么都没有。
信心的要素就是我们相信耶稣所讲的话是真的。许多时候我们有一种模糊的渴望,希望耶稣的应许是真的。唯一能真正进入应许的办法就是像个将要溺毙的人那样用力抓住这应许。如果耶稣说一件事,那不是“可能是真的”,那是“一定是真的”。
(四)他是一个降服的大臣。他不是一个向基督要了些东西就走开,过后便忘记了的那种人。他和他的全家都信了主,这对他来说不是容易的事。耶稣是 神的受膏者这个观念一定要排除他以前的许多观念。拿撒勒的一个木匠是弥赛亚,对他一定是一个惊奇的事实,在希律的朝廷中相信耶稣也不是容易的。他一定要忍受讥讽和嘲笑,无疑地更有些人会以为他有神经病。但这大臣是个面对事实接受事实的人,他见到耶稣所做的,他亲身经验过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降服。开始时他因有急需才来找耶稣,这需要满足了,就变为无限的爱──这就是基督徒生活应有的故事。
大多数新约学者都认为第四福音在这里的章数排错了。他们认为第六章应在第五章之前。理由是这样的,在第四章末尾时耶稣是在加利利(约四54)。第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