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约翰福音第十章
牧人与羊(Ⅰ)(十1-6)
好牧人是我们对耶稣的最佳描述。圣经里一提到牧人,不只是言词而已,也是一种意象,而这种意象至为鲜明。从伯特利延伸至希伯伦之中央高原,是犹太的主要地带,长约卅五哩,宽度自十四至十七哩不等。地面多半是粗糙的石地。就地理情形言,犹太宜于畜牧,而不适于农耕,于理甚明。所以,在犹太高地畜牧是一件很寻常的工作。
牧羊是一件辛苦的差事。羊群都得有牧人看守,而牧人是全天候工作着,没有下班的时候。那里牧草极少,羊有时未免迷失,加以四周没有围墙护卫;牧人更得严密注意。狭窄的高原两旁都是峭壁,底下是崎岖的沙漠,因此羊常常离群走失。此外,牧人还得时常防备野狼的侵袭和偷羊贼。乔治史密夫爵士(Sir Geoge Adam Smith)到过巴勒斯坦说:“晚上走过某处旷野高地,听见土狼嗥叫不停,你看饱经风霜的牧人不眠不休,倚着杖子,眼睛注视远方,每一只羊都在他的心上,四散的羊都在他眷顾之中,这时你就明白为甚么在以色列历史,牧人占如此特殊的地位;为甚么以这个名号称呼他们的王,而把牧人当作 神保佑的象征;为甚么基督把牧人当作自我牺牲的典型。”不住的警戒,无所畏惧的勇气,眷顾群羊的耐心,这都是牧八的必备条件。
旧约圣经常把 神形容作一位牧八,把
牧人的形像仍见于新约圣经。主耶稣是好牧人,他冒生命的危险遍寻拯救那只迷失的羊(太十八12;路十五4)。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36;可六34)。他的门徒是他的羊群(路十二32)。牧人受到击打,羊就分散了(可十四27;太廿六31)。他也是我们灵魂的牧人(彼前二25)。他更是群羊的大牧人(来十三20)。
正和旧约的意象一样,教会里的牧师就像牧人,信徒就像羊。牧师的职责就是牧养 神的群羊。按着 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2-3)保罗劝以弗所的长老“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自己谨慎”(徒廿28)。耶稣对彼得的最后命令就是牧养主的小羊和羊(约廿一15-19)。英文的牧师(Pastor弗四11)一词正好与拉丁文牧人为同一字。
 神为甚么拣选摩西当以色列的领袖,犹太人有个很有趣的传说:“摩西在旷野牧养岳父的羊群,有一只小羊迷失,摩西尾随寻找至山涧,在那里发现一口水井。摩西这才说:‘我不知道你因为口渴才跑开的;现在你一定累坏了。’说着就把小羊放在肩上背回家。因此, 神对他说:‘因为你对属于别人的一只小羊所表现的爱心,我要你带领我的羊群以色列。’”
从牧人这个名词,让我们认识 神不停的眷顾和
牧人与羊(Ⅱ)(十1-6)(续)
巴勒斯坦牧人的工作方式和别的国家牧人所做的,有极大的差异。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才能够对牧人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当地牧人的装备十分简单。他身上背着由兽皮做成的袋子,装他要吃的东西。牧人的食物不外是面包、干果、一些橄榄和奶酪。他还带着机弦。许多巴勒斯坦人都有“用机弦甩石打人,毫发不差”的本事(士廿16)。牧人的机弦,就是他防卫和攻击的武器;然而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巴勒斯坦没有牧羊犬,因此,牧人就用机弦甩石,打在离群的羊的鼻子正前方,作为警告叫
在巴勒斯坦牧人和羊的关系也很特别。英国的羊多半是养来食用的;巴勒斯坦的羊则多半养来剪取羊毛。因此,巴勒斯坦的羊很可能跟随一个牧人许多年,而且牧人还为
羊听得出东方牧人的声音,也是事实。
莫顿又告诉我们他在伯利恒附近洞穴所看见的一幕。两个牧人安置他们的羊在洞穴里过夜。他们如何分辨自己的羊呢?其中的一个牧人站在稍远处,他发出一种特别的声音,只有他的羊才认得出来,不久他的羊都跑到他身旁,因为
我们从牧人的工作,了解到好牧人眷顾他的羊群,而羊也认得他的声音。
通往生命的门(十7-10)
犹太人不了解好牧人这个故事的意思,因此耶稣明白地告诉他们,他本身就是好牧人。
他一开始就说:“我就是羊的门。”在这个比喻当中,耶稣提到两种羊圈。许多村镇都有他们公用的羊圈,晚上所有的羊回来时就在那里过夜。此种羊圈有一个坚固的门护守着,只有看门的人才有钥匙。耶稣在本章二至三节所说的门,就是指这种门说的。但在温暖的季节,羊群晚上不回到村子过夜,他们就把羊安置在山丘旁边的羊圈。这种羊圈以简单的护墙围着,羊必须从一个洞口进出,根本就没有门。在这种情形下,牧人在晚上就睡在洞口,羊除非踩在牧人身上,否则无法进出。这时,牧人就含有门的意思。
耶稣说:“我就是羊的门。”他就是指后一种羊圈说的。人必须藉着他,也惟独藉着他,才能接近 神。保罗说:“因为我们两下藉着他……得以进到父面前”(弗二18)。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十20)。耶稣为我们开了一条通往 神的路。耶稣假使不到世上来,世人至多会把 神当作陌生人,更糟的是,甚至还把 神当作仇敌。耶稣既然来了,就清清楚楚地向我们启示出 神的本像,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 神的路。他本身就是门,除非藉着他,否则人无法接近 神。
论到通往 神的门,耶稣是借用希伯来一句脍炙人口的词句。他说我们是藉着他进出的。“平安无事的进出”,在犹太人的观念里,这是指绝对安全、稳妥的意思。一个人无所畏惧的出入,就是指国内太平,法律和社会秩序具有安定的力量,使人人得享安宁。治理国事的人应该有能力引导百姓出入(民廿七17)。顺服 神的人,圣经说他“出也蒙福,入也蒙福”(申廿八6)。小孩子是不知道应当怎样出入的(王上三7)。诗人确信他出他入必蒙 神保护(诗一二一8)。一个人一旦藉着耶稣基督认识 神,自然在他的生活中就获得平安的把握。既然我们的生命交在 神的手中,一切的忧虑和恐惧便不复存在了。
耶稣说凡在他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他并非指那些信仰伟人和众先知,而是指巴勒斯坦的假先知说的,他们宣称人若跟随他们,黄金时代就会降临。然而,敢这样夸下海口的那些人,都是背叛 神的暴动份子,他们相信藉着流血,可以加速黄金时代的到来。历史学家约瑟夫说,就在这时犹太有上万的暴乱事件,都是好战份子所干的好事。耶稣所指的,就像那些激进党员,他们不但视死如归,为了达到目的,即连杀戮亲友亦在所不惜。耶稣警告说:“有些人自称是 神差派到你们中间作领袖的。他们相信战事、杀戮、暗杀是和平的必经途径。结果他们只是把人带得和 神越离越远。然而我的方法是和平的、仁爱的、和珍视生命的。凡是跟随我的人,必然和 神越来越亲近。”不过,仍旧有人相信只有靠着暴行、阶级斗争‘残酷、破坏、始能带来黄金时代。耶稣明白地告诉人们,惟独爱的方法才能把人带入黄金时代,和带到天父面前。
耶稣说他来的目的是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得的更丰盛”希猎文的意思是,“每一件事都得到最富足的地步。”假定一个人跟随耶稣,认识耶稣,并明白耶稣的教训,那么他的人生必然是最富足的。有一个罗马兵恳求该撒准许他自杀。这名可怜的士兵显得无精打采、了无生气。该撒瞪着他说:“好家伙,难道你现在真的活着吗!”一个人若是只为自己而活,他的生命必然会显得单调和无精打采。我们若与耶稣同行,就得着新的活力,得着更丰盛的生命。惟独在我们与基督同活时,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也才是真正的活着。
真假牧人(十11-15)
本段经文对好的与坏的,忠心的与不忠心的牧人作了一番对比。牧人必须绝对爱护羊群。万一羊发生甚么意外,牧人必须证明这并不是由于他疏忽所造成的。阿摩司提到牧人怎样从狮子口中抢回两条羊腿或半个耳朵(摩三12)。律法亦规定:羊若被野兽撕碎,看守的要带来当作证据(出廿二13)。换句话说,牧人要把被撕碎的羊带回来,证明这只羊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致死的。大卫对扫罗说,他为父亲放羊,有时来了狮子,有时来了熊,他就把野兽打死(撒上十七34-36)。以赛亚说许多牧人被召来,以便击退狮子(赛卅一4)。对牧人来说,冒着生命的危险来护卫羊群,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有时,牧人还不祗冒生命的危险;他们为了和盗贼对抗,真的会因此丧生。汤姆生博士在圣地与圣经一书记述:“我听说牧人和野兽搏斗以护卫羊群的英勇事迹。有时盗贼来了,牧人为了忠于职守,而遭杀害,这类事是经常发生的。去年春天,有一个牧人在提比哩亚和他泊山之间对抗三个强盗,被砍成碎片,倒毙在他所看守的羊群中。”真正的牧人不怕冒险,也不怕为羊舍命。
但另一方面,牧人也有假的。差异是这样:真正的牧人一生忠于职守。他们牧羊一直到老迈无法走动为止;因此,羊群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伴侣。他总是先顾反到羊的安全,才想到自己。假牧人则把放羊当作一份职业。他毫无使命感,放羊不过是他谋生的一种手段,因此,他所关心的是酬劳,而非羊群。他们或许是因为镇里不肯收容的缘故,才跑到山区放羊的。他们一点也不体恤羊群,也缺乏责任感,仅只不过是雇工而已。
野狼是羊的一大威胁。耶稣曾经对使徒说:“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太十六16);保罗警告以弗所长老们说:“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徒廿29)。一旦遇到豺狼的袭击,雇来的牧人,就把所有的事忘得一乾二净,只顾自己逃生。撒迦利亚指出,假牧人“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不牧养强壮的”(亚十一16)。卡莱尔(Carlyle)的父亲,在一次谈话中引述人对假牧人的批评:艾克勒费钦(Ecclefechan)教会牧师和信徒发生争执,是最糟的争执──为了钱。卡莱尔的父亲站起来,很讽刺地说:“照雇工的索价如数照付,然后请他走路!”
耶稣说,为酬劳而工作的人,一心只想到钱;为爱而工作的人,一心只想到他所服事的人。耶稣是好牧人,他一心只想到羊群的安全,日后,他还为羊舍命。
此外,本段还有两点值得注意。耶稣说他是好牧人。希腊文的好字有两个写法。agathos单指一件事在道德质量方面的好;kalos则指全然迷人的好。耶稣是好牧人,所用的词是kalos,因此,我们发现他不但忠心、殷勤,而且好得使人入迷。有时候乡人提到某人是一个好医生。他们不光指他的医术高明;也指着他的仁慈心怀,同情心和获得大众的友谊而言。耶稣是好牧人,他不但有能力,也有爱心。
其次,本段经文中的羊群,就是基督教会,它面临双重的危险。外面的攻击,来自豺狼、窃贼和强盗。内在的问题,则来自假牧人。教会的危机是双重的。不但时有外来的攻击;而且散会里面若出了腐败的领袖,不把牧养当作服事,只当作职业,也是一大悲剧。第二类的危机,比第一类更糟。因为牧人若是忠心良善,便能产生坚强的力量抵御外来的攻击;但是牧人若是一个毫无负
终极的合一(十16)
排外性是世界上最难忘怀的事。一个民族,或部份民族一旦认为他们享有特权,要他们承认此种权利属于全体人类是极其困难的。犹太人永远学习不到这一点。他们相信惟独本身才是 神的选民, 神绝不以选民的身份来对待其它民族。他们认为,别的民族最多只能供他们使唤,差用。运气不好的话,别的民族还会遭致灭亡的噩运。然而耶稣说,有一天全人类都要知道他是我们的牧人。
甚至旧约圣经中已作这样的透露。以赛亚就说过,他相信 神赐给以色列民那作外邦人的光。(赛四十二6;四十九6;五十六8)此外,还常常听到有声音对他说, 神并非以色列人独享的财富;相反地, 神要藉着以色列人的命运叫全人类都认识
乍看之下,新约圣经对这个主题有两种意见。有些说法似乎矛盾,使我们十分困惑。马太告诉我们,耶稣差遣门徒时,曾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十5-6)。迦南妇人恳求耶稣施恩可怜,耶稣起初回答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十五24)。然而另一方面,耶稣自己竟跑到撒玛利亚教导人(约四40);他公然说,亚伯拉罕儿子的身分,不一定就能使人进 神的国(约八39);耶稣称赞一个罗马军的百夫长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遇见过”(太八10);十个被医好的
那么耶稣把传道工作,限制在犹太人的圈子,这又作何解释呢?道理也很简单。耶稣的终极目的,当然是全世界都归向 神。不过,任何伟大的计划,都得从小处着手。假使他一下子就攻击一个很宽阔的阵线,火力不能集中,力量因而分散,结果就没有成功的希望。为了赢取全面的胜利,他必须把范围缩小,集中火力,始能奏功,这是耶稣采取的方式。假使他漫无目标的走,差派门徒也不给他们一定的范围,必然毫无收获。目前他以犹太人为工作对象,而终极目的乃是把全人类召集在他的爱中。
本段经文包含三项真理。
(一)世界惟有在基督里始能合一。杨伊格顿(Egerton Young)是第一位被派往印地安人中间工作的宣教师,他在沙市(Saskatchewan)传讲 神的爱。对当地的印地安人来说,这简直是崭新的启示。他讲完道之后,酋长问他说:“我刚才听你称那伟大的灵‘我们的父’对吗?”伊格顿答:“不错。”酋长说;“这对我们倒是挺新鲜挺亲切的事,我们
惟独世人都作 神的子女时,真正的合一始有可能。世界上分成许多国家;一个国家又分成许多阶级。世界不可能只有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只有一个阶级。只有耶稣基督的福音能够消除一切的藩离,因为它告诉我们 神是全人类共同的父亲。
(二)英文钦定版圣经(Authorized Version)有一处误译。它说:“只有一个羊圈、一位牧人。”这项误译可追溯至耶柔米所译成的拉丁文译本(Vulgate)。罗马天主教会就是根据此项误译认为既然只有一个羊圈,那么也只有一个教会──即罗马天主教会,舍此之外别无拯救。标准修订版的译文比较贴切。它说:“将来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或许也可译为:“将来都会合成一群,而只有一个牧者。”合一的事实并不是指所有的羊被迫围入羊圈;而是指所有的羊都听从一个牧者,只跟随他,不是指教会组织的合一;而是指共同忠于耶稣基督的合一。合成一群并非意味着只有一个教会,一种敬拜方式,一种教会行政系统。真正的意思是指所有不同的教会由于共同忠于耶稣基督而合一。
(三)耶稣的这些话是对每一个人说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协助完成的理想。没有牧者,人就无法听信福音,假使没有人出去招呼别人进来,别的羊就不可能进来。因此出去传福音就成为教会的主要使命。而且宣教使命并不局限于海外宣道工作。在我们四周的人,若有人不认识基督的爱,我们就应当关心他,把他带进教会来。基督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要看我们是否肯领人归主,使全世界都合成一群,归向一位牧人。
爱的抉择(十17-18)
新约圣经的经文很少有像这两句话,在这样小的范围内,告诉我们那么多关于耶稣的事。
(一)这两节经文告诉我们,耶稣把他的一生视为一个顺服 神的行动。 神托付他一个使命,他就献身去完成,即使因此牺牲生命也要勇往直前。只有他和 神之间的独特关系,我们才能说他是 神的儿子。然而这种关系,并没有赋予他为所欲为的方便。他不管必须付上多大代价,始终只做 神所喜悦的事。无论对耶稣或是我们来说,我们既然作 神的儿女,只有顺服 神一途。
(二)这两节经文告诉我们,耶稣常把十字架和荣耀连在一起来看。他清楚地知道,他必须舍命才能完成受托付的使命;但他对 神有充分的信心,深信 神不会离弃他,也深信他必然会复活。人生当中有一个浅易的原则;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得来均属不易,即凡事都得付上代价。只有用功读书的人,才能有踏实的学问;学习任何一项手艺或技术,都得经过一番苦练;精通各项运动,亦须不断训练,流汗。今天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在事业上一无所成,原因就是他们不愿付出代价。没有人能够不经奋斗的过程,就轻易地获得成就和荣耀;反过来说,也没有人努力奋斗,而不会成功的。
(三)这两节经文告诉我们耶稣受难是出于自愿的。耶稣再三地这样强调。在客西马尼园他吩咐彼得把刀收入刀鞘。假使他愿意,他可以求父差遣十二营天使来保护他(太廿六53)。他也很清楚地告诉彼拉多,如果不是出于他自己愿意,彼拉多根本就无权柄办他(约十九10-11)。他并不是恶劣情势下的牺牲品。他不像牲畜很不情愿地被牵去宰杀。耶稣舍命是出于他自己选择的。
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名法国士兵受了重伤,他的手臂必须切除。年纪轻轻的就失去手臂,终生残废,连医生都为他难过。手术后,年轻人恢复神智,清醒过来,医生很惋惜地告诉他,“你已经失去了手臂。”年轻人说:“我没有失去手臂,我把它献给国家了。”
耶稣不是因为逃避不及被捕的。即使天使不来救助他,他也有能力在任何时候回转过来拯救自己的生命。他并没有丧失生命,他只是把生命赐给了我们。他并没有被迫钉十字架:他是乐意为着我们的缘故走上十字架的。
疯人或 神之子(十19-21)
在这场合听耶稣讲话的人和每一时代的人,都同样面临两难的情势。他们不敢确定耶稣是自大狂呢,或真正是 神之子。此外大概不可能有第三种可能。假如一个人像耶稣那样谈论 神和谈他自己,若不是欺哄人,便是绝对真实。耶稣所说的话,使人发觉他如果不是不正常,则便是一个神人。我们要如何判定呢?
(一)耶稣所说的不像是疯人的言语。我们能够引证许多例子证明耶稣的教训是绝对健全的。因为世世代代的人都相信,对于疯狂的世界,耶稣的教训是导使它恢复正常的惟一盼望。他的言论就是 神对世人幻想的针砭。
(二)耶稣的行为,不是疯人的行为。他医好病人,喂饱饥饿者,安慰忧伤的人。疯人是自私的,除了求自己的荣耀和声望之外,绝无他求。然而耶稣的一生都在协助别人解决问题。正像犹太人自己所说的,疯人绝不可能开瞎子的眼睛。
(三)耶稣行为的结果并非疯人的结果。我们亲眼看见成千成万的人,由于耶稣基督的大能,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软弱的成为刚强,自私的变为不自私,失败的成为胜利者,忧伤的变为冷静,心术不正的变为良善。疯人绝不可能产生如此的结果,只有智慧的和健全的伟人始能带来这样神奇的结果。
耶稣究竟是疯人还是神人呢!请你自己判断。深信一个诚实的人,看了耶稣所行的一切凭据,和带给世界的后果,除了相信他是神人之外,绝不会说他是一个疯人。
宣布与应许(Ⅰ)(十22-28)
约翰在此向我们透露,耶稣这次谈话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修殿节,这是有史可查的犹太人最新的节日,有时也叫做光明节;犹太名字叫Hanukkah。这一天是犹太的Chislew月(约当我们的十二月)的廿五日,非常接近我们庆祝圣诞节的时候,世界各地犹太人仍旧普遍纪念这一个节日。
修殿节是犹太历史辉煌的一页。源起于主前一七五至一六四年,叙利亚由安提奥古(Antiochus Epiphanes)统治,他偏爱希腊文化,决心废除犹太的宗教,而代之以希腊思想,把希腊宗教和希腊众神传入巴勒斯坦。起初他采取相当和平的方式,让希腊思想慢慢渗透进入犹太世界。部分犹太人欢迎新的文化;然而多数人仍然固执忠心于他们先祖的信仰。
灾祸于主前一七○年正式到来。那一年安提奥古攻打耶路撒冷。据说八万名犹太人被屠杀,另有同数的犹太人被卖为奴。圣殿金库被抢走一千八百他连得(一他连得约值二百四十英镑)。凡私藏律法抄本或为幼儿行割礼者均处重刑。母亲若替孩子行割礼,一经查出,则把孩子置于母亲颈部,同钉十字架。圣殿各院都遭亵渎;圣殿改作妓院,安提奥古的最后步骤是把圣殿燔祭的祭坛,改为希腊之主神宙斯的祭坛,在坛上以猪肉票献外邦神明。
那时犹大马加比和兄弟奋勇起义,为自由而战。至主前一六四年终于获胜。洁净圣殿、重修祭坛,重置服饰和圣殿用具,使圣殿恢复三年前的旧观。为了纪念洁净圣殿之举,才设置修殿节。犹大马加比制定:“今后每年须于Chislew月五日至廿日之间,任择八日,热烈庆祝重修祭坛的举动”(马加比上卷四章五十九节)。为此,这个节期又叫做修坛节或圣殿洁净纪念日。
前面曾经提过,修殿节,又称光明节。因为节期中,到处灯火辉煌;每个犹太家庭的灯火亦大放光明。他们必须把灯火置于窗上。根据煞买(Shammai编按:主前一世纪拉比,严格解释律法,与希列相反)这一派的说法,窗口应置八盏灯,逐日减去一盏,直到第八天只留下一盏。然而希列(Hillel)(编按:主前七○年至主后十年,犹太王希律时之学者)这一派的说法正好相反,他们说第一天燃点一盏,逐日加添一盏,到最后一天八盏灯同时燃亮。迄今虔诚的犹太家庭仍旧在窗口燃灯纪念。
这些灯火有两个意义。第一,纪念先人最初庆祝这节日时,自由之光重归于以色列的手里;第二,它与远古的传说有关。据说圣殿洁净后,巨型的七个大烛台重新点燃,不过整个圣殿只找到一瓶未被污染的油。这瓶油还封得好好的,未经启用。上面还有大祭司在封口上加盖的印记。按一般推测,这瓶油只够圣殿的灯燃点一天。但说也奇怪,直到按照奉献之例的配方调好的新油待用之时,那些油竟足足燃点了八天。圣殿和犹太家庭燃灯八天,以纪念 神使那一瓶油不止用一天,而前后用了八天的神迹。
耶稣在接近光明节的背景下宣布:“我是世界的光。”犹太家庭点亮了灯,以纪念重获自由真诚敬拜 神时,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惟独我能叫人认识 神,知道 神的同在。”
约翰也告诉我们这段谈话的地点是在所罗门的廊下。圣殿的最外层是外邦人院。其两旁的柱廊,亦即威严廊和所罗门廊,柱高约四十
宣布与应许(Ⅱ)(十22-28)(续)
耶稣在所罗门的廊下行走时,犹太人围着他,说,“你叫我们犹疑不定到几时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的告诉我们吧!”在这项质问的背后,无疑地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诚心诚意地希望知道,是出于至诚的心。但还有一种是以这个问题当作陷阱。藉着猛烈抨击,套出耶稣所说的话,他们或能以亵渎的罪名把他交付圣殿法办,或以背叛的罪名移送罗马政府定罪。
耶稣回答说,他已经把他的身分告诉过他们了。不错,他并没有用许多话来说明自己的身分;根据约翰福音记载,耶稣的两项宣布都是私底下告诉人的。他对撒玛利亚妇人启示他就是弥赛亚(约四26);他对生来是瞎眼的宣称,他就是 神之子(约九37),然而耶稣的身份有时候却无须用话来说明。尤其是对程度高的听众,更是如此。有两件事可以证明耶稣的身分不一定要用话明说。第一是他的行为。以赛亚理想中的黄金时代是:“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赛卅五5-6)。耶稣所行的每一个神迹都显示弥赛亚已经到来。第二是他的话,摩西预言:“ 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申十八15)。从耶稣的话中带着权柄,和他废止传统的规定,见出 神藉着他说话。耶稣的言行不断显示出他就是 神膏立的弥赛亚。
但是大多数的犹太人并不接受耶稣的启示。我们知道,巴勒斯坦的羊认得他们的牧人,听牧人的呼召;这些犹太人必然不是耶稣的羊。约翰福音含有豫定论的想法,认为凡事都在 神豫定下发生。约翰的意思认为,这些犹太人是豫定不跟随耶稣的。然而整本新约圣经对豫定的看法却是不偏不倚的──凡事都在 神之豫定下发生,但由于 神给我们自由意志,因此,我们还是无法推卸责任。虽然这些犹太人被豫定不接纳耶稣,但约翰认为,他们仍将负起因此被定罪的责任。
虽然大部份的人不接受耶稣的启示,但仍有一小部分人接受;耶稣应许他们三件事。
(一)应许赐给他们永生。凡接受耶稣为主的,就成为他的羊,卑劣的人生已成过去,他们开始体认属神生命的辉煌与高尚。
(二)应许他们的生命永不灭亡。死亡并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端;使他们了解这不容毁灭的生命的荣耀。
(三)应许他们得安稳的生活。没有人能从你们的手中抢走,这不是说他们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死亡;而是在他们最痛苦、最黯淡的时刻,仍感觉到那永恒的膀臂护卫着他们。即使在这苦难的世界里,仍把握到 神的宁静。
完全的信靠和重大的宣告(十29-30)
本段经文同时显示出耶稣完全的信靠和重大的宣告。
他的信靠就是凡事都想到 神。他刚刚说到他的羊,说谁也不能从他的手里把
耶稣说:“我与父原为一”,这是极其重大的宣告。这是甚么意思?这是绝对的奥秘,我们是否能有一点点的了解呢?我们是否要像那些制定信经的专家,试图从形而上学或哲学的观念去推测这句话的意思呢?我们是否要先成为一个神学家或哲学家,始能了解耶稣所说的这句话昵!假使我们回到圣经,从圣经的启示去了解这句话的含意,便会发现这句话十分浅白,即使最普通的脑筋也能了解。我们且看约翰福音十七章,耶稣离世前为门徒所作的祷告:“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们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约十七11)。耶稣相信基督徒之间的合一,应像他与圣父一样。同一段经文,他继续说:“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约十七20-22)。耶稣很清楚地指出,信徒之间的合一,应像他与父亲那样合而为一。
那么信徒之间的合一如何达成呢?秘诀就是爱。“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十三34)。基督徒由于彼此相爱,就因此合而为一了。耶稣与圣父合而为一,也因为他爱父亲。我们进一步问:我们的爱如何考验呢?让我们回到耶稣自己的话:“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约十五10)。“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约十四23-24)。“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十四15)。“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约十四21)。
爱是合一的维系力量;顺服是爱的明证。爱能使基督徒合而为一,遵守主的命令。耶稣和 神合一,他爱 神也遵守 神的命令。他与 神合一是全备的爱之合一,也是由于完全的顺服所发出的。
耶稣说“我与父原为一”时,他不是跟我们谈形而上学、哲学,或抽象的事;他是跟我们谈个人的关系。没有人能够真正明白“本质的合一”这句话究竟是甚么意思;然而人人懂得心与心合一的意思。耶稣与 神的合一是由于全备的爱和全备的顺服促成的。他与 神合一,由于他全然爱 神,也完全顺服 神的命令;耶稣到世上来,就是希望我们效法他的榜样。
邀请与考验(十31-39)
在犹太人听来,耶稣说他与父原为一,这简直是一种亵渎。因为人僭夺了那只居于 神的地位。犹太律法规定,凡亵渎 神者,人均得拿石头打死他。“那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治死,全会众总要用石头打死他”(利廿四16)。因此,他们准备用石头打死耶稣。希腊文原意说,众人就去拿石头要打他。面对怀着敌意的群众,耶稣提醒他们三件事。
(一)他告诉他们,他整天都在做善事,医治病人,给饥饿者得饱,安慰忧伤的人,他的行为都是帮助别人,充满了来目 神的能力和美善。他们是为那一件事拿石头打他呢?犹太人回答说,他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他,是为他说了僭妄的话。
(二)耶稣的言论引起犹太人不满,是因为他宣布自己是 神的儿子。但耶稣提出两点证据来解释。第一点纯粹是犹太人的观念,因此很难了解。他引诗篇八十二篇第六节的话。这首诗是警告不义的审判官,必须以公义对待贫苦和无辜者。诗篇说:“我曾说,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 神委派审判官当百姓的神。这个概念是出自出埃及记。出廿一章一至六节指示犹太的奴仆在第七年可以自由。第六节说:“他的主人就要带他到审判官那里。”但希伯来文圣经,审判官一词是elohim,也就是神的意思。在同一章第九节和廿八节,也是同样的用法。所以圣经说那些受到 神委派,去担任特别职务的人,他们就像神一样。耶稣说:“假使圣经把人都称作神,我自称是 神的儿子又为何不可以呢?”
耶稣对自己提到两点。(1)他是被 神分别为圣,去执行一项特殊工作的。分别为圣的原文是hagiazein,此一动词形态,系由形容词圣(hagios)演化而来。这个字常常指一个人,或一个地点,或一件事异于别的人,别的地点或别的事,因为凡称为圣的,就是指它被分别出来作为特殊之用。比方说,安息日是圣日(出廿11)。祭坛是圣坛(利十六19)。祭司是圣职(代下廿六18)。先知是圣人(耶一5)。耶稣说 神既然把他分别为圣,他就异于一般人,因为 神托付他特殊的工作。耶稣使用圣字,足见他耿耿于怀的,乃是 神所托付的工作。(2)他说 神差他到世间来。这里所用的差字,可以用来指差派一个使者,一位大使或一个部队。耶稣并不认为他是来到世界;他认为他是受差派到世间的。他奉差遣到了世界,这乃是 神的作为。他所做的工作也是 神交付他做的。
所以耶稣说:“古时候圣经称审判官为神,因为他们受到 神委派,把 神的真理和公义带到世上来。现在我被分别为圣, 神又差我到世间来,托付我特殊的使命,那么我自称是 神的儿子,是做圣经所允许的事,你们为甚么反对呢?”然而我们碍于翻译就无法体会出圣经原来这句话所带的力量;不过我们知道犹太的拉比听了这一席话,已经是心服口服了。
(三)耶稣继续请他们考验。耶稣说,“我不是要你们相信我的话,我乃是要你们相信我所行的。”因为言语常有争论的余地,行为却是不争的事实。耶稣是一位完美的老师,他不是根据他所说的,而是根据所做的。他邀请犹太人根据他所行的,而非凭他所说的,来评论他;凡是跟随耶稣的人也应当如此,别人要凭我们所行的来论断我们,而不是凭我们所说的。可惜的是只有极少数的基督徒经得起别人的考验;基督徒敢遨请别人来评论他的,可说更是微乎其微了。
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十40-42)
耶稣来说,时间过得很快;但他很清楚他的时候将到。不过他不会粗心大意,随便丧生;他更不会贪生怕死,想办法保全生命。至于在他最后的苦斗之前,有一段宁静的时刻倒是很好的。先会晤 神然后才和一般人见面,是他一贯的作风,因此我们知道他为甚么退到约但河外。他不是逃逸,乃是准备自己迎接最后的苦斗。
耶稣所去的地方是有重大意义的。他到约翰经常为人施洗的地方,也就是他自己受洗的地方。他曾经在这里听见 神的声音,向他保证他所作的决定和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遇到生命中的特殊经历,他若偶尔回到那个地方将会有特别的感受。雅各碰到不如意的事,心里烦闷,就回到伯特利去(创卅五1-5)。雅各在那里第一次遇见 神,因此在他需要 神的时候,他就回到伯特利。耶稣在走完世上的旅程之前也同到他刚开始出来传道的地方。我们若到第一次遇见 神的地方旧地重游,是很能重新受到激励的。
许多犹太人毛远的来到约但河耶稣这里,他们也想起约翰来。他们记得约翰说话像一个先知;惟独没有行过神迹。他们发现耶稣和约翰的差异。耶稣除了能说约翰的话,他还带着 神的大能。约翰能够诊断人的罪;耶稣却带着能力来诊治人的罪。犹太人把约翰当作一个先知;现在他们亲眼看见约翰对耶稣所作的预言都是真的,因此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更多了。
我们往往会对一个人的将来期许甚高,许多人也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结果这个人却辜负了众人殷切的期望。耶稣却不是这样,他的表现比约翰所作的预言更伟大,凡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人,绝对不会失望,在耶稣身上所有的理想都会一一实现。──《每日研经丛书》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