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一章
诠释
前言(一1~15)
A 问安(一1~7)
古时的信件以一句简短的问安语起头:“某某写信给某某,向君请安。”这种问安架构成了大部分新约书信的规格,只是略有扩张变化,并赋予
基督徒的意义。
这封信的卷首问安也不例外:“保罗……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的人,愿恩惠平安”。但是,写信人的名称,收信人的名称,甚至问候语,每一部分都扩充了。
1.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译为“仆人”的希腊文,是
doulos,意为“奴隶”。保罗完全听命于他的主人。他奉召成为使徒,
基督的特使;他宣称,这是直接藉着“
耶稣基督与……父神”(加一1)而来的呼召;在大马色的路上,神将
特派传神的福音。意即,在他悔改之前,神就已拣选他作福音工作;参阅加拉太书一15,他在那里说,为着这项使命,他在母腹里就被神分别出来。保罗的背景复杂而丰富(犹太、罗马、希腊三者兼备),加上他所受的训练,都是出于神的命定,为要他担任这份使徒的工作。复活的主曾指保罗说:“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面前宣扬我的名”(徒九15)。“神的福音”,
euangelion(希腊文),是
euangelion 的用法,旧约背景为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四十至六十六章(特别是赛四十9,五十二7,六十6,六十一1),该处用这个名词及其同源动词
euangelizomai,宣告锡安即将被掳之地得释放。新约作者以这个宣告作福音宣扬的预表,因着
基督的死与复活,人类已经从属灵的隔离与捆绑中得着释放(参诠译:“3. 向全地宣扬(十14~21)3. 向全地宣
2. 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这句告白下文一再强调,参一17,三21,四3,6~25,十5~20,十五9~12、21。
3. 论到
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在早期
基督徒的教导和信仰告白中,
耶稣是大卫后裔这一项,显然是个要点。
耶稣本人对这点以乎并不倚重,但若有人称
“按肉体说”一词(意即,“按血统说”),九5再度用来形容
基督。
4. 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译为“显明”的字(horizo),使徒行传十42,十七31用来指
基督被立为审判的主。保罗并不是说,
基督因着复活“变成”神的儿子,而是说,
Nygren 之注释)。同理,彼得在五旬节宣讲
基督的复活,被神高举之后,呼吁“
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神已经立钉十字架的
耶稣“为主为
基督了”(徒二36)。“以大能”一词(en
dynamei)在马可福音九1亦曾使用,提到神的国将“大有能力”临到(与
耶稣在地上工作只能有限度地彰显神国成对比),可能是指
耶稣的受死与得荣耀带来的后果。
按圣善的灵说。“按肉体”和“按圣灵”显然是对比。但保罗提到这个对比的后半时,加了一个所有格“圣的”(of
holiness ,原文无“善”字),将意义更加阐明。“圣的灵”(Spirit of Holiness)是希伯来文“圣灵”(Holy
Spirit)的讲法;保罗在此直接用希腊文写出这个希伯来词组。但他在这里所作“肉体”与“圣灵”的对比,“显然……不是指主的两种属性,而是指
因从死里复活。这句话直译则为“由于众死者的复活”;“众死者”的复数,是文法家所谓“大众化的复数”的一个例子。使徒行传廿六23也用同样的话形容
基督的复活。所以这里是指
基督本人的复活,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以为)指
5. 恩惠(恩典)并使徒的职分。这可能是一种重名法,意思是“使徒职份的恩典(或恩赐)”;十二6提到“按我们各人所得的恩典,恩赐各有不同”(译注:按 RSV 直译);十五15~16说,神赐给保罗的“恩典”就是“为外邦人作
基督耶稣的仆役”。
叫人……信服真道。即由于相信
基督而心生顺服。此处的“信”不是指福音,或信仰的教义,乃是指相信。(参十五18,十六26。)
在万国之中。这句话标示出,保罗的特殊召命是作外邦人的使徒(参十一13)。希腊文的名词
ethne(正如其希伯来文同义词 goyim),常译为“万国”、“外邦”等。
6. 其中也有你们。这句话的意思,可能不但指罗马教会是在外邦世界中,也指其会友现在多半是外邦人。
这蒙召属
耶稣基督的人。神的呼召,参看八28、30。
7. 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人。因为他们是神所疼爱的子民,所以他们要圣洁像神一样(利十九2等;彼前一15~16)。神已经将他们分别出来,归
“在罗马”一词,请参导论:“Ⅳ 罗马书经文Ⅳ.
愿恩惠平安。希腊人的问安语是
Chaire,直译为“喜乐!”犹太人的问安语是 Shalom98,“平安!”有时扩大为“怜悯与平安”(参伪经2 Baruch
78:2)。保罗采取了扩大的形式,但是不用“怜悯”,而用他一向钟爱的字“恩惠(典)”(希腊文
charis)。神的恩惠是
从我们的父神,并主
耶稣基督。这种将
基督与神相连的说法,不断自然出现,见证出保罗与早期的信徒对
基督的看法,以及对他的敬拜。
96 G.
Smeaton, The Doctrine of the Holy Spirit(1882), p.72。
97 见 M.
Hengle, The Son of God, E. T.(1976)。
98 可与亚拉伯文
saIaam 相较,其意思相同。
A 保罗的福音(一16~十一36)
Ⅰ 福音的主题:彰显神的义(一16~17)
保罗接着说:“请相信我,我毫无理由对自己所传的福音感到羞愧。这正是神大有能力的方法,要拯救一切相信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外邦人。为何如此呢?因为这个福音将神的义之途径彰显出来了──就是因信称义的途径,如今摆在所有人的面前,要他们凭信心来接受。先知所说的义:‘义人必因信得生’,就是指这个义。”
若要明白保罗为何说,福音彰显了神的义,就必须先了解旧约与义的观念相关的一些事实,因为这是保罗的思想与用语的主要背景。
“希伯来人是非的观念是法庭观念;换句话说,他们想到是与非,就连想到法官的裁决。对希伯来人而言,义比较不是一种道德质量,而是在律法上是否站得住。‘义’(saddiq)的意思就是‘在对的一方’,‘恶’(rasha~)的意思就是‘在错的一方’。出埃及记九27,法老说:‘这一次我犯了罪了,耶和华在对的一方(和合本‘是公义的’),我和我的百姓在错的一方(和合本‘是邪恶的’)。耶和华永远是对的,因为
神自己是公义的,而凡与神和律法的关系“在对的一方”100的人,就是义人。因此,福音所启示的神的义,有两种层面。福音首先告诉我们,虽然世人都犯了罪,与神的关系却可以成为“对的”;其次则说明,神称罪人为义的这件事,如何荣耀了神自己的义。保罗没有立刻处理第二点,但却对第一点稍予申述,说明神使人与
16. 我不以福音为耻。这是以否定表达肯定的修辞法。保罗的意思是,他以福音为荣,并以能够宣扬福音为至高的荣誉。参巴瑞特(C. K.
Barrett)New Testament Essays(1972)116
~143页。
17.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昆兰(Qumran)文献中,对“神的义”的这两种层面── (a)
“因
因着信以至于信。“这义是基于信心,又向着信心而说”(见 NEB 小字;这个译法比 NEB 本文更好:“这是从信心开始,又以信心结束的途径”)。穆雷(J. Murray)认为,保罗在此处,以及三22(“因信
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的重复说法,目的是“强调,神的义不仅藉着信拯救我们,也拯救每一个相信的人”102。
“义人必因信得生”103。哈巴谷书二4下的这段话,保罗在加拉太书三11已经用过,证明人称义不是靠律法。希伯来书十38又出现这段话,加上其部分上下文,勉励那封书信的读者努力向前,不可失志。哈巴谷书二4译为“信”的希伯来文 ~muna,(七十士译本为
pistis),意思是“坚定”,或“忠贞”;在哈巴谷书中,这种坚定或忠贞,是基于对神与
哈巴谷曾向神大声呼求,因为他的同胞饱受蹂躏,不住呻吟叹息(约于公元前第七世纪),神向他保证,恶人必不会永远夸胜,公义终将伸张,“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二14)。这个异象的实现,可能会延后,但是必定会应验。在这同时,义人应当坚持到底,因着对神应许的信心,向
昆兰集团的哈巴谷书注释,将这段经文解作是指“所有遵行律法的犹太人,因着他们的努力,以及对公义教师的忠贞,神会救他们脱离审判”104。在犹太法典中,这段经文与阿摩司书五4同时被引用:“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生)”,作为所有律法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的例子。拉比以撒(Nachman
ben Isaac)问道:“或许‘寻求’(摩五4)是指‘寻求所有摩西五经’?”拉比训莱(Shimlai)回答:“不是的。在他之后的哈巴谷将它浓缩成一句话,正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保罗采用哈巴谷的话,从其中看出福音的基本真理; 他所赋予的意义为:“凡因着信成为义人(称义)的,便有生命”这段哈巴谷经文的用词,含意很广,因此保罗可以如此应用。这样应用,完全没有曲解先知的用意,反而表明他的信息永远有功效。
保罗和许多犹太人一样,认为“生命”(特别是永生)和“救恩”其实是同义字。若保罗的自称:“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三5)意思是(这种解释很有可能),他是由说亚兰文的父母所生说亚兰文的孩子,那么他说自己母语的时候,很可能以
hayye105一字同时指“生命”及“救恩”。因此,“凡因着信成为义人(称义)的,便有生命”,就是说,“凡因着信成为义人(称义)的,便能得救”。对保罗而言,生命,就是救恩,从称义开始,但是却不停留在那里(参五9~10),还包括成圣(罗马书六~八章的题目),最后的结局则是荣耀(五2,八30)。“救恩”的含义既如此广博,实宜成为“开启保罗神学”的秘钥106。
99 W.
R. Smith, The Prophets of Israel(1882),
pp.71f。因此,以赛亚责备那些腐败的审判官,说他们“因受贿赂,就称恶人为义,将义人的义夺去”(赛五23),他所指的是法律的裁决;而不是说义人的本质被改为不义。但神的话可以自我应验:当
Quell and G. Schrenk, TDNT II, pp.174-225(s. v. dike, dikaios, etc.)
100 或者,用现代的话说:("in
the clear"──参照神在旧约中坚持说
no means clear the guilty )”(出三十四7,也看罗四5的说明B
K. Moulton 在讨论一份为 Papua New Guinea 所译的 Neo-Melanesian(pidgin')新约圣经时,说:“ 我们敬佩这一类神来之笔的翻译, 如将‘因信称义’译为
"God e spik em olrite"”
(The Bible in the World,
Jan.-Feb.1963, p.10, Sept. 1967, p.15。)
101 取自
'Hymn of the Initiants';亦参 G.
Vermes 的翻译,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glish(1962),pp.89-94。
102 The
Epistle to Romans, I. p.32, with Excursus, 'From Faith to Faith', pp.363-374。
103 希伯来圣经:“义人必因(忠)信得生”;七十士译本:“……因我的信实得生”(或“因相信我”)有一些七十士译本的抄本,在“义人”之前加上代名词“我的” ,因此来十38作:“我的义人必因信得生。”
104 Cf.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 p.237.
105 在
106 A.
M. Hunter, Interpreting Paul's Gospel(1954), p.9;见导论:“Ⅴ 罗马书与保罗的福音Ⅴ
Ⅱ 罪与报应:世人需要的剖析(一18~三20)
A 异教世界(一18~32)
保罗在进一步阐明福音如何彰显神的义之前,先说明为何人亟需知道与神和好的途径。按照目前的状况看来,人类与神的关系“在错的一方”,神的忿怒已经临到他们。生命中有一道德律,即人必定会尝到任意妄为的苦果;除非神的恩典挽回这种趋势,情况必然愈来愈坏。“神任凭他们”这句判语重复出现了三次(24、26、28节)。
保罗旨在说明,全人类都已道德破产,在神的审判台前无法得着有利的宣判,因此极其需要
他首先提出的生活面,是当时流行的异教状况,其道德的腐败,为当日道德家一致认同。他所描绘的,足以令任何有真心的人感到恶心,但我们从当时异教文献中所得的画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问道,世上为何会有这类令人发指的状况?这些可耻的逆性行为,以及彼此为仇、互相毁灭的斗争,究竟来自何处?他说,其根本原因乃是对神的认识错误。而这种错误的认识,并不是无辜的;人原可以对真神有正确的认识,但他们却把心门紧闭。他们本可因着默想受造万物,而称颂造物主的荣耀,但他们却把应当归给神的荣耀,归给受造之物。拜偶像是犯罪作恶的根源。智慧书(the book
of Wisdom)的作者早就说过:
“制造偶像的念头是淫乱的起点,作出偶像是生命的败坏”(智慧书十四12)。
保罗说,人虽看不见造物主,却可从宇宙万物认识
这里加倍强调,人对神的无知是有罪的,因为人是明知故犯。神的知识就在他们眼前,他们却“故意不认识神”(28节),英文直译为“认为承认神不恰当”)。他们垂手可得真理,但却存着恶意反身离去,情愿抱持“虚谎”。因此,“神就任凭他们”沦入自己所选的结局中。神的“忿怒”就在此显明出来──宇宙既有道德,就必有因果报应律。
保罗既然肯定,这世界是由一位有公义、有怜悯的神所创造、管理,对他而言,因果报应便不可能是一种自然律,而是神的忿怒。若有人认为,用“忿怒”来形容神并不恰当,那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对这个辞的体认,常常与自私或有罪的强烈情绪牵扯不清。对神却非如此:
神的报应在人类生活中的确是可怕的原则。即使这幅图画用意是作永恒怜悯的背景,却也是幅真实而令人战栗的背景,足以让人认真思考。
18. 神的忿怒……显明。不是显明在福音中(福音是显明“神的义”,带来救恩),而是在人类的经验中:“历史是对世界的审判”(J. C. F.
Schiller)。由现世生活中神忿怒的原则,可以预期世界末了必会有“将来的忿怒”(帖前一10)。“神发怒的观念是拟人化的说法,与神是爱的思想大同小异。但神的忿怒常遭人误解,理由是因人发怒是一种错事。然而,我们岂不是也说,有一种忿怒是‘义怒’吗107?”这几节所暴露异教徒拜偶像与淫荡的恶行,与犹太护教书表达的方式相同,参上述的智慧书(特别其十二~十四章),以及亚里斯提阿斯书(Epistle
of Aristeas)第二世纪的
基督徙护教者也再度提及(如,Epistle
to Diognetus 的作者,Aristides, Tatian,Athenagoras,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所提及的
Preaching of Peter, Stromateis 6.5,39.1~43.3)。
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他们因着恶行遏制了真理”(NEB)。“真理”在25节准确定义为“神的真实(理)”。
20. (
aionios,“永恒”(eternal,参罗二7等)。新约
theiotes(“神性”)一字,只出现过这一次。若受造物可以表明神的神性,
是明明可知的。直译为“了解觉察”(nooumena
kathoratai),前一个动词专指智力而言,后一个动词是指眼所见的。“这两个动词……说明,人能够藉默想神的工作,领悟到
22. 反成了愚拙。这句话正如旧约智慧文学一样,以愚昧为道德的卤钝,而非智力的不足。
23. 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参诗篇一○六20:“将他们荣耀的主,换为吃草之牛的像”(指金牛的敬拜)。此处的意思更广泛。除了人以外,将受造物分为,三类:飞禽、走兽(直译为“四足兽”)、和昆虫(英译:“爬虫”)(参创一20~25);又用三种名词:荣耀、形像(偶像)、样式(参创一26);这种写法显示“保罗特意采用圣经亚当堕落故事的词汇,来描述人的恶行。”109
24、26、28. 神任凭他们。参使徒行传七42,因
以色列人执意敬拜偶像,“神……任凭他们事奉天上的日月星辰”。对这个报应的原则,鲁益师(C. S.
Lewis)有一段犀利而现代化的说法,在“痛苦的问题”(The Problem of Pain, 1940,
pp.115f)一书中,他说:“失落的人曾要求可怕的自由,他们将永远享有,且因此成为自己的奴隶。”
25. 虚谎。原文有定冠词,指与神的真理(真实)相反的基本大谎;参帖撒罗尼迦后书二10~12。
27. 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RSV 作:“他们的错误所当受的惩罚”)NEB 译得甚好:“这种变态恰当的工价”。用现代英文的“错误”(error)来翻译这段经文中的
plane 太弱了;参犹11,“巴兰的错谬”(plane)是指巴力
28. 存邪僻的心。(RSV 作“卑鄙的心”),NEB(作“他们自己败坏的(adokimos,直译为‘假冒的’)理性”。
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译为“不合理”的词组(ta
me kathekonta)是斯多亚(Stoic)哲学的术语,kathekonta
是指“合宜”的行为。以弗所书五4用类似的说法,提到“不相宜”的事(ha
ok aneken)。
29. 装满了各样不义。29~31节所列的恶行;从当日的希腊文学中可以充份证实。参哥林多前书六9~10,加拉太书五19~21,歌罗西书三5。
30. 侮慢人的。希腊文为
hybristes,即对无力报复的人趾高气扬,恣意羞辱。
107 E.
Brunner, The Mediator(1934), p.478。
108 B. Ga/rtner, The
Areopagus Speech and Natural Revelation(1955), p.137。
109 M.
D. Hooker, 'Adam in Romans 1', NTS 6(1959~60), p.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