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vi. 结语(十一1)
  正式的结语(见七28~29注释xii.
E 对耶稣弥赛亚工作的不同反应(十一2~十二50)
  “基督所作的事”(十一2)在第五章至十章里
i. 施洗约翰(十一2~19)
  他是先来的,马太以他所宣布的事为起点,开始讲述弥赛亚(三1~12),所以我们现在称他为弥赛亚使命的第一个见证人可谓恰到好处。可是他的反应却模棱两可,有时肯定,有时又含糊,耶稣评述他的作用时,紧跟着指出,他来是预备道路,这与经文应验的真正时刻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约翰始终只是一个先行者。
(a) 约翰的问题(十一2~6)
  2~3. 约翰的被捕,在四12里已经提到,关于他下监的整个故事要等到十四3~12才能读到。毫无疑问,他早已认出了那高于他的(三14~15),也已经准备来迎接那位“比他能力大的”的降临(三11~12),他一直在热切地关注着这位基督的历程。基督是马太对耶稣的称呼,概括了他从第五章至第十章所写的一切所要给人的印象。在这里他是有意这样用的(马太在作这样的
  4~5. 耶稣所指出的几件事,并不就是弥赛亚工作的最后结论,因为并未完全符合人们(包括约翰)对弥赛亚工作的一般看法。可是,耶稣的话却准确无误的来自以赛亚书有关耶和华救世工作的章节(赛三十五5~6;参二十九18)和有关耶和华受膏者使命的章节(赛六十一1)。难道这些章节的话不应成为大家(包括约翰)期望的一部分吗?耶稣理解

  6. 跌倒,与五29~30的动词“被绊倒”本是一个。当耶稣的工作作风无法符合人们的期望,甚至违反那些成规定俗时,许多人便离开了耶稣。“传福音给穷人”就属违背法规之列,解除痛苦、拯救罪人的使命与为民族解放而争战的人毫不相干。必须有灵性上的警觉才不致背离耶稣,这种警觉性是多么可贵啊(这样的人有福了,对有福的理解请看五3~10的注释ii. 作
(b) 耶稣对约翰的评断(十一7~15)
  7~9. 约翰的讲道曾引起轰动(三5),他出到旷野的行为也曾是一件惊人的罕事。耶稣现在通过探问这一切行为的动机,揭示约翰的真正重要。就动机提出一连串三个问题及对它的回答(看 RSV 边注便知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十分确切,不过对理解原意无妨)逐步导向对约翰的真正理解。去看风吹动的芦苇,按字面解(你并不是去观赏风景的!),但按上下文来看,更像是比喻一个弱不禁风的人;约翰不是那样的人,所以回答自然而然就是“当然不是”。约翰粗犷质朴,风中雨中独来独往,引来了第二个问题。他自然不是穿细软衣服的人,照三4的记载,他显然是一个与王宫府第不沾边的人,那些地方对他也从来没有任何吸引力(这里很有讽刺意味,因为他那时正住在“王宫”里──是希律堡垒中的一名“思想犯”!)。他粗陋的穿著实际上表示他真正的作用──他是一个先知(见三4的注释i. 施洗
  10. 约翰不只是个先知,他还是玛拉基书三1说的那位使者。玛拉基书中说的是“在我前面的”,他的作用是为要来审判的神预备道路。耶稣把那节的话拿来用在约翰身上,表明约翰所准备的
155)。本节“在你前面”的话与出埃及记二十三20一致152,目的是引出第二个人来取代前面一个,这样,对神差遣约翰在耶稣前面来就容易理解了。马可在编写福音书描述约翰时,也用了同样的混合引语(可一2~3),成了早期基督教人所共知的一句证言。
  11. 因此,约翰便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个,在他之前确无一人比他更大,他的大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神的目的中所占的位置。神的目的是要导致一个新的制度,即天国的出现(见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ii) 段
B 基督
  所以,约翰的职位就是先驱者,他是站在天国之外的人。他是旧制度的最后一个人,第14节说他就是以利亚,这就更清楚了。他的“时候”(12节)就是神的国开始变为实际的时候,可是他本人的位置还属于旧约(13节)。他没有得到参与耶稣传道活动的特殊权利(因为耶稣的传道活动更有它新的前景和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站在天国之外的人”,这样说当然不是断言他的灵魂未得拯救(正如不这样断言旧约任何一位圣者一样),而只是确定他在神的计划发展中所占的位置。
  现在,随着耶稣传道活动的开始,约翰宣布的天国已经成了实际,旧制度已开始被取代,这在第11节里提到,到第12节便说得十分明确了。
  12. 约翰的来到使形势骤然改变,新形势在这里是用努力(violence)一词来表示的。Men of violence 的用法不常见(和合:努力的人;现中:强暴的人),总含有贬抑之意,RSV 的边注又想赋予这个同源动词以褒扬之意,所以译文就很靠不住了(路十六16有同样的说法,用的也是同一个动词,不过主语是“人”而不是“天国”,和合:努力要进去,现中:想挤进去)。本节这个动词恐怕应看作是消极的,是指耶稣所谴责、施加于天国的暴力(强迫 harpazo 通常意为“抢夺”、“劫掠”153)。这种暴力从约翰讲道的时候便开始了,因为那是宣告天国近了的时候,尽管约翰自己并不属于其中。故此,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暴力,而专指对“天国”所施的强暴。对这一暴力有多种解释,其中两个似乎比别的更有说服力: (a) 巴奈特(P. W. Barnett)坚持他的观点154,他认为耶稣指的是
  既然约翰是旧制度的最后一人,他的命运便体现了两种制度的冲突,这些冲突已开始影响新制度。神的国度已如旭日在东方升起,以其无穷的活力显现在人间,刺激着一些人对它猛烈的反对。
  13. 约翰是旧约最后一个先知的身分,在这里再次得到了肯定。到约翰为止,这几个字的意思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约翰,不过看了下一节就清楚了:他是在先知的行列里面,而(如第11节所示)不属于在他之后的天国里,他属于旧约那说预言的时代。在这节里虽然把先知提在律法的前面(很不寻常),但不妨碍我们把整部旧约圣经看作是预示天国的。请参看前面五17的注释iv. 耶
  14. 马可决定不言明谁是再来的以利亚(可九11~13),路加虽表明他是约翰,但只是在对约翰父亲个人的启示中说的(路一17),约翰福音在介绍这位施洗者时,又说他本人一再否认(约一21);只有马太,在本节和十七12~13公开宣布约翰就是以利亚,并且遭遇和以利亚同样的命运。以利亚要来为神预备道路,是玛拉基书四5~6(希伯来文版本三23~24)提出来的希望,到耶稣的时候已成了人们普遍的期望(见 TDNT, pp.931~934)。再来的以利亚在玛拉基书三1里被称为“使者”(见10节注释)。如果约翰能发挥报信使者的作用,他无疑就是“比先知大的人”。可是,虽然他外表很像以利亚(见三4注释i. 施洗
  15. 这已成了耶稣的一种固定用法,总是用在
(c) 对约翰和耶稣的反应(十一16~19)
  16~17. 对神的声音不予响应是这世代(见十二39注释vii. 耶
  18~19. 约翰也好,耶稣也好,虽然表现不同,但却是脱凡超俗、特立独行的。所以,他们把约翰顽强的禁欲行为和宣讲审判的事说成是魔鬼附体,又对耶稣之与不被人尊敬的人在一起,自由交谈、吃喝产生极大的反感(见九9~13)。神的声音,无论以忧郁的形式,还是以欢乐的形式发出;无论是讲审判,还是讲宽恕,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常规,他们便一律拒绝聆听。总之,没有中他们意的。
  最后一句话才叫那些宗教领袖不得不低下头来。智慧是神的智慧,可以说就是神的代名词。“神是自己话语的解说者”,约翰的呼召和耶稣的呼召不同,但在神至高无上的智能里面都占有着一定的位置。神的智慧要由真正的行为来证明155,这样的行为必定引起不响应神的声音的人的反感(参6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去尝。
151 米登(C. L. Mitton)在 ExpT 82(1970/71), pp.170~172,对第6节有精辟的解释,以耶稣传道工作的特点为基础来进行分析。
152 “使者”的英译在出埃及记二十三20是
'angel',在玛拉基书三1是
'messenger',在希伯来语里本为一个词;在犹太人的圣经字典里显然这两处的句子是放在一起解释的:见 Stendahl, pp.49~50.
153 G. E. Ladd, pp.159~164,有不同的看法。
154 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 36(1977), pp.65~70.
155 RSV 边注中用的智慧之子可见于早一些的版本中,不过一般认为这样说是为了与路加福音七35取得一致。那是指响应神的智慧并以此证明他们是神的孩子的那些人,他们与“这世代”的人绝不相同。
ii. 拒绝接受耶稣呼召的诸城(十一20~24)
  20. “这世代”不响应耶稣的呼召(16~19节),许多城
  21~22. 哥拉汛和伯赛大并非重镇。马太福音没有耶稣在那两地行神迹的记载(不过,马可福音八22以下;路加福音九10以下对伯赛大均有记载),说明马太对耶稣的传道活动挑选得多么精细;参看四23和九35,通过那些总括的话语便知道,耶稣活动的地点远比所记载下来的要广得多。推罗和西顿是旧约先知攻击的两个城,因为他们抗拒神及神的旨意(赛二十三;结二十六~二十八章;摩一9~10等等),是异教世界狂妄自大的代表。可是,作为加利利的城镇,亲耳听见耶稣的呼召,亲眼看见
  23~24. 谴责迦百农的话正是以赛亚预言巴比伦王的话(赛十四13~15);迦百农的傲慢自大,就像以色列过去的敌人一样,必导致它的灭亡。拿巴比伦国来和小小的迦百农相比,对犹太人的自尊心或许触动不大,所以耶稣举出所多玛城来,把它放在自己家乡人民的水平之上来进行比较说明。狂妄傲慢和道德败坏必受惩罚,但还不如抗拒神的直接呼召所要受的惩罚严重。“唯有拒绝宽恕是不可宽恕的”156。
iii. 对耶稣呼召的真实响应(十一25~30)
  本章前面讲的都是拒绝、否定和曲解,这几节要告诉大家,谁真正重视耶稣的使命,耶稣又答应给他们什么。
  25~26. 那时,和第20节里的一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耶稣表明自己的态度了,宗教领袖们是聪明通达人,他们若是不辜负自己的声誉名望,负起应尽的责任,本应最先理解这些事,即耶稣使命的重要意义,可是他们拒绝接受耶稣。倒是那些婴孩,那些谦卑的、没有学问的普通人却理解了(参二十一15~16)。耶稣在别处也用孩童来譬喻世人眼中不重要的人,而在这段话里,婴孩还代表没有陋规败俗和先入之见的人,所以他们心灵敞开,接受照亮他们的新光。是这样的人,而不是那些研究神学的学者,成了耶稣的门徒。不过,这并不是什么自然法则的产物,这是父的美意。父既隐藏,又显现,耶稣所作的正式感恩祷告,正是感谢神显示
  27. 本节比对观福音书中的任何一处,都更明确地说出了耶稣与父的关系。所以,这节的话常常被当作“约翰之言”,以示并非耶稣本人所说。希尔驳得好,他说:“难道对观福音书中的任何说法,只要在约翰福音里也有,就成了不是耶稣说的话了吗?这是评鉴学的金科玉律吗?……如此看来,要是没有对观福音传统说的这种分家观点,约翰神学从哪里来的还得成了一个永世不解之谜呢!”(Hill, p.205)。进一步而言,二十四36也简单地称耶稣为子,耶稣是神子的思想毫无疑问是马太福音的中心(二15,三17,四3,六,八29,十四33,十六16~17,十七5,二十一37等等),称神为“阿爸”,父啊,是耶稣独具的特征,这一切都证明,这种父子的关系在耶稣本人的意识中也占据着中心的位置157。
  第25节中称神为“父”所表示的关系,在本节里清楚地得到阐明。父子之间没有互相隐瞒的事(二十四36所说的显然是个例外)。一切所有的,在这里指
  28. 本章的最后三节有多处反映了耶书‧本西拉(Jesus Ben Sira)在他智慧书的附录中(Ecclus. 51:23~27;参看 Ecclus. 6:24~31)对世人发出的邀请,他邀请世人到他那里,向他学习,负起智慧之轭,这样他们可以得到安息。耶稣
  耶稣向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发出
  29~30. 旧约里,轭有时象征压抑(赛九4,五十八6;耶二十七~二十八),但也用于褒扬之意,指服事神的意思(耶二20;哀三27)。后来,在犹太人的文献里,常用负轭来表示对律法的顺服──“律法的轭”是每个犹太人应负且引以自豪的159。这样的轭本不应沉重,因为轭(特别是人挑的扁担架)本来就是为了省力的。可是律法,由于“法利赛人教条主义任意规定的各种要求,和不断加多的判例法所造成的不确切”(AB, p.146),已成了重担,需要一个新轭来减轻它重压的份量160。耶稣的轭是容易的(chrestos 的一般意义是“好的”、“善的”),不是因为耶稣的要求不高,而是因为负
156 见 Jeremias, NTT, p.150.
157 对耶稣这句话的可靠性,A. M. Hunter 作了更为全面的辩护。请看他的文章,载于 NTS 8(1961/62), pp.244~245; Jeremias, NTT, pp.56~59; Dunn, pp.27~34.
158 耶利米亚的观点(NTT, pp.59~61)认为,对“父”和“子”前面的定冠词 the 应理解为全称意义的,这样就可以将这句话看成是对一切人间父子关系的总论──所谓知子莫若父和知父莫若子。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不难接受,但在实践中却不一定就是如此。无论如何,在这个具体的上下文里,只能指耶稣和天父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基督论角度的含义来看,也是一样,只不过比喻性更强一些罢了。
159 例见 Mishnah Aboth 3:5, Berakoth 2:2;欲详请看 M. Maher 的文章,载于 NTS22(1975/6), pp.97~103.
160 请看
NIDNTT, Ⅲ, pp.1161~1164,以理解犹太教的“轭”和本节所谈的“轭”。──《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