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一章
Ⅴ 为祢的殿心里焦急:耶路撒冷的事工(十一1~十三37)
A 进入耶路撒冷(十一1~14)
i. 进城(十一1~10)
  第十一与十二章记载了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日子。马可栩栩如生地叙述了耶稣昂然进城,这件事留给使徒群体不可磨灭之深刻印象,这一点从三卷对观福音与约翰福音(约十二12~19)都有记载此事足见一斑140。弥赛亚得胜进入
  2~5. 耶稣多次表现出
  6.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当门徒们奉主的名而行动141,并遵主命而提出要求时,所赐给他们的能力。就凭
  7~8. 门徒们最初搭在驴背上的几块布,将就用作鞍具,无疑是非常实用的;但是群众不顾一切而铺在路上的衣服,就像那些带叶的树枝一样,纯粹是为了尊
  9~10. 朝圣的群众(未必就是几天之内在耶路撒冷高喊将耶稣钉十字架的那一批乌合之众,十五14)所唱的歌,更清楚地说明了以耶稣为大卫之子的意义,对群众而言,耶稣乃是“那将要来的”(参施洗约翰的措词,一7),众所企盼之大卫家的王,在彼时彼地要建立起
  从其它福音书(如路十九39),可以清楚看见有几个法利赛人对于众人对耶稣的这种看法提出非常严峻的抗议。然而,在马可福音中,我们还没有看见这样的反对意见,这必须等到洁净圣殿时才会出现(18节)。
140 耶稣要让人知道:
141 这是假定 ho Kyrios(3节)直接指耶稣(或者至少是指神),因此我们译作主要用它是正确的。若将这句话解释成“他的主人要用它”(如戴乐的见解,为柯兰斐所引述),似乎有点陈腐,正如安德生所认为的。无论如何,驴驹的主人不可能是耶稣,虽然他有可能是
142 安德生认为:挥动树枝看来是庆祝住棚节,所以当时可能是秋天;但另一方面,戴乐与倪恩瀚却认为是献殿节,时于十二月。但逾越节却是春天的节期,在耶路撒冷四周到处都是长满叶子的树枝,虽然棕树枝(约十二13)可能是朝圣者从耶利哥与约但河谷携来的。将衣服铺开,以作为“宝座”的代用品,可参耶户王的登基(王下九13)。
ii. 返回伯大尼(十一11)
  只有马可福音说到: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那天傍晚,曾经先对圣殿作了初步的视察;但是可能是因为天色已晚,在第二天以前耶稣并未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又是一个小小的事实信息,可能源自彼得的回忆,在其它的传统中却失落了;在其它传统中,第二天洁净圣殿的行动是如此耀眼,这件事相形之下就黯然失色了。它也记录了耶稣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细节:耶稣没有睡在耶路撒冷,那里挤满了上来过节的朝圣旅客,也到处充斥着
143 柯兰斐指出:这与路二十一37并没有矛盾,因为可以将伯大尼看作是座落在橄榄山坡上(见 Grollenberg)。但是像这样的故事,要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上要求丝毫不差的精确,是不恰当的作法。
iii. 咒诅无花果树(十一12~14)
  这一群从加利利来的渔夫和农夫到了伯大尼,因着这一群不速之客的莅临,一个家庭的存粮可能不能应付,因为在早晨的这个时候饥饿,是十分不寻常的。除非我们把这整件事看作是个行动式的比喻,不然我们必然会因各式各样不恰当的问题而感到困扰。树的外表让人满心期盼可以找到果子,但却一无所获;所以它的刑罚就是永远无法结果。在某种含义上,树的枯萎只是它现今不结果子之状态的永续。无花果树与葡萄树长久以来一直是以色列的象征(葡萄树的象征参十二1~12);神的儿子如今临到以色列,寻找果子,却找不着,虽然到处遍布着专业的宗教人士。从此,以色列将要枯萎,不结果子;主后七十年在所受的实质审判,只是这一点的外在记号。紧接着这段论无花果树之经文底下的,又出现另一个行动式的比喻,就是洁净圣殿(15~19节)。神来到
  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13节)。原来的希腊文意思显然是“不是无花果树盛产的时候”;译作“它收无花果的时候”并不恰当,因为彷佛单指这一棵树说的,这种作法只是要避免难题罢了。较妥当的说法是:耶稣大概是希望能找到几粒与叶子一起成熟的,小小突出的“早熟的”无花果(此时大部分的无花果都还没有成熟),被认为是人间美味(何九10)。倘若说像耶稣这样的乡下人都不知道无花果何时成熟,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无花果树的叶子乃是夏天来临的一个记号,事实上,乃是头一个记号,见十三28。
  希腊文语助词 ara(或者)说明寻找无花果只是耶稣所期盼的一个不大可能会发生的事。所以
144 除了其它人之外,黎弗也指出:本福音书将洁净圣殿的记载置于无花果树事件的前后两半之间,清楚说明了其间的关联,所以其含义就极为明显了,它必然意味着以色列受到审判,此外无他。施维策说得好:这显然不是“事后的预言”,因为圣殿在主后七十年只是遭到焚毁;要一直到主后135年的革命才彻底被夷为平地。
B 洁净圣殿(十一15~19)
  在这一类的经文中,要注意那激怒法利赛人和祭司的处境与激怒耶稣的情境之间的不同,这是极重要的。两方都对圣殿有极崇高的概念,但两者的概念在基本上乃是不同的。法利赛人因着孩童们在圣殿里面喊叫的声音而大感震惊,至少从其它福音可以看见这一点(太二十一15);但却丝毫不受商人与兑换银钱之人的喧嚣声所扰乱。他们毕竟可以提出理由来,说这些服务有助于礼仪上的崇拜,也使之更为便利;这个外在的宗教仪式对他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也有许多早期证据可以说明,祭司们很可能因着这些交易而在经济上受益;特别是大祭司,似乎在圣殿区内还有他自己的店铺,大概位于“外邦人的院”周围,这是非犹太人可以进入的唯一地区。毫无疑问的,他们也会因着耶稣有关圣所被拆毁的预言(十三2)而大为震惊,他们想必已经听到这些令人议论纷纷的话,也当然会因着耶稣三日内要重建圣殿的预言而大为愤慨(十四57)。但对耶稣来说,最大的亵渎乃是在于:这个地方在神的旨意中乃是要成为万国的非犹太人祷告的地方,而不是只作犹太人的国家圣所;但竟然变成了作生意的地方,何况还是不诚实的生意(十一17)。熟悉这类
  15~16. 耶稣对待这些先前受姑息的零售商与金融商的气势,不单给法利赛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令
  耶稣对于圣殿的态度是个有趣的课题,虽然我们必须查阅其它福音书才能见到其中的细节。圣殿(犹太教亦然)其实并不是马可福音关注的中心,一如马太福音。本书所关切的范围,乃是会堂以及教会在外邦人当中的海外宣教使命,其焦点是外邦人而不是犹太人;马尔逊至少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
  无论按照甚么标准来评断,在圣殿院子里进行商业交易的规模都是极为惊人的。根据施维策的说法:曾有一个商人在一天之内提供三千只羊以供贩卖。这个规模使得有些释经学者提议说:耶稣可能只是在某个特定地区进行象征性的洁净行动。但马可福音所描绘的景象却不是如此;而且若是如此,绝不可能会把当权者激怒到这种地步(18节)。
  耶稣在此对圣殿所表现出来的看法,主要似乎不是看作献祭的所在,甚至更不是神静态的居所,而是祷告与教导的所在,以及神的本性在人间的外在反映。耶稣既未蔑视,也未轻看圣殿,因为圣殿的沦落引起
  耶稣所教导的这种圣殿观,继续成为早期门徒的观点,这是不足为奇的。他们在他们“祷告的时候”到殿里去(徒三1),虽然那个时刻实际上乃是献晚祭的时刻。圣殿的廊子也成了这个新“派别”之教师们坐着阐释这条“道路”的地方,正如耶稣先前所做的一样(徒三11),直到他们被“母会”──犹太教──逐出为止。说得更恰当一点,这种圣殿观其实更接近于会堂观;因为在定义上,会堂乃是祷告(徒十六13)与教导(徒十三15)的地方。但非犹太人仍旧等候能够在圣殿里面找到可以被接纳的地方(徒二十一28)。另一方面,在会堂里面,非犹太人的皈依者总是受到欢迎。因此,虽然圣殿在神学上可能可以描绘出教会的情景;但地方教会几乎可以肯定是根据会堂的模式而组织起来的,这一点具有极重要的神学内涵147。
  17. 希腊文动词 edidasken(教训,即“继续教训”)所暗示的,乃是耶稣刻意采用的一种教导方法,而不是
  18. 祭司长与文士如今开始策画要置耶稣于死地,这是不足为奇的;
  19. 如今,在城里有那么多人积极图谋要置
145 对观福音中,只有马可有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16节)这子句。贝斯特(IOM)虽然也承认这是原著所有的,却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保留。但这句话当然凸显出耶稣对于外邦人可以在圣殿外院敬拜的深切关怀,因为外邦人只允许在那里敬拜。然而,贝斯特说“我们一旦看见注释书有所困惑之处,就正是保留了传统的一个记号”,这的确是个犀利的观察。拿着器具从圣殿经过,其实是拉比所禁止的;然而这个禁令显然经常都受到忽视。因为圣殿乃是许多住在附近之人的“快捷方式”。
146 黎弗说这是记录中仅有的一次耶稣的暴力举动;这是不恰当的说法。我们根本不需要将它解释为暴力举动。这当然不是一样“粗壮的加利利人”的暴力表现,这种表现是现代某些政治化之释经学者所推崇的。见卡麦哥的说法,为安德生所引述,洁净圣殿,并不是一个政治性或革命性行动,正如喂饱五千人不是一次“奋锐党”的行动一样(Manson,见 Anderson)。
147 详细探讨圣殿的整体问题,以及它在基督教思想中的地位,可见本注释书作者的 The New Temple, IVP, 1951。
148 “对于马可而言,最具有决定性的乃是给外邦人的启示”(Schweizer, IOM)。马可福音如果真是为外邦人而写的福音书,这就极为自然了;但我们毫无理由猜想当耶稣施教时
C 劝勉与争论(十一20~十二44)
i. 枯干之无花果树的意义(十一20~26)
  耶稣并未向门徒们解释
  在咒诅无花果树的问题上,今天的我们可能会发现有道德上的难题,门徒们则不然;事实上,如果把它看作是论及以色列的一个行动比喻,立刻可以看出它是适得其所的。门徒唯一的反应,是惊讶耶稣的咒诅竟是如此有效(十一21)、如此立竿见影。祝福(十16)与咒诅(14节)都可以很恰当地出自耶稣口中,但却不能恰当地出自我们口中(雅三10)。我们人的咒诅微不足道,并且不加思索而出;但
  22~24. 此外,耶稣也在责备他们缺少信心,因为他们对于耶稣咒诅无花果树竟能造成如此迅速而强烈的结果深感惊讶。叫一棵无花果树枯干?倘若有信心,他们可以移山(拉比常用的一个用语),将它们投到海里去。那么,祷告的时候需要有信心,显然是耶稣在不同的场合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复教导门徒的一贯重点。信心并非被任意选为祷告的一个条件,它乃是我们与神的所有关系的基本条件(来十一6),包括祷告在内。然而,即使是在这信心的根基上,我们还是不能千篇一律地以为我们可以随意移动任何的“山”,或叫任何的“无花果树”枯干。山的确可以被移动,但却是照着神的旨意,而不是我们的(约壹五14)。这个隐喻当然不应该照着字面来解释;我们从未看见耶稣移动物质的山;虽然
  25. 耶稣在此说明祷告的另一个“条件”,那就是饶恕别人。这也不是任凭己意的;我们并未拥有与生俱来之蒙神垂听的权利;一切全都是
  26. 几份重要的古抄本中都省略了这一节经文,它可能是从马太福音六15那句非常类似的话引入这里的。无论如何,不管它是否适合这里,这节经文不仅表达了自第25节之合逻辑的演绎,也表达了一个严肃的神学真理。神并非蛮横地拒绝饶恕我们。因着我们自己不肯饶恕的心态,我们已经使自己不可能接受神白白赐下的赦免,因为我们不肯采取唯一恰当的态度。
ii. 仗着甚么权柄?(十一27~33)
  即将来临之暴风的隆隆声愈来愈响。正当耶稣继续在圣殿里面教训群众时(见17节),权威人士来了,愤怒地要知道这个加利利拉比是“奉谁的名”教训;
149 柯兰斐认为:他们的问题并非局限于拉比的授权,这个看法或许是正确的。但是,从官方对于这位来自加利利之“没有学问的拉比”的嘲蔑看来(约七15),问这个问题当然是极为自然的。──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