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使徒行传第廿一章
壹、内容纲要
【保罗回耶路撒冷后被捉拿】
一、从特罗亚回到耶路撒冷的过程:
1.中途换船来到推罗(1~3节)
2.在推罗停留七天,门徒劝他不要去耶城未果(4~6节)
3.从推罗经多利买到该撒利亚(7~9节)
4.先知亚迦布预言保罗将在耶城被人捆绑(10~11节)
5.保罗不听众人的苦劝(12~14节)
6.从该撒利亚上耶城,住在拿孙家里(15~16节)
二、在耶路撒冷被捉拿:
1.向长老们述说他在外邦人中间传道的事(17~19节)
2.长老们劝保罗带人遵行条规以示他循规蹈矩(20~26节)
3.保罗在圣殿里被犹太人捉拿(27~30节)
4.千夫长带着兵丁把保罗从人群中救出来(31~36节)
5.保罗请求千夫长准予对百姓分诉(37~40节)
贰、逐节详解
【徒廿一1】“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原文字义〕“哥士”山巅,公牢;“罗底”玫瑰;“帕大喇”被践踏,散布灾殃。
〔文意批注〕“我们离别了众人,”‘离别’原文用了两个字,含有‘用力气将之拉脱’的意思,暗示好不容易总算得与那些恋恋不舍的圣徒们分离(参徒廿36~38)。
“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哥士’是位于亚西亚的西南端外的一个小岛屿。
“第二天到了罗底,”‘罗底’在哥士的南方,是一个比哥士大得多的海岛。
“从那里到帕大喇,”‘帕大喇’是一内陆良港,位于吕家省。
【徒廿一2】“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原文字义〕“腓尼基”棕树之地。
〔文意批注〕“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由此处直接开往巴勒斯坦方面的航线,因要横渡地中海,故需换更大的船只。‘腓尼基’是叙利亚省沿海一带地方的总称,推罗为其主要海港。
【徒廿一3】“望见居比路,就从南边行过,往
〔原文字义〕“居比路”佳美,公正,爱,一朵花;“叙利亚”高地,被高举;“推罗”岩石,使受痛苦。
〔背景批注〕古时的船只都是客货两用,每到一埠,便要装卸货物,因此需有若干时日的停留。
〔话中之光〕“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基督徒无论到那里,都要存着‘要在那里卸货’的存心,到处供应基督的丰富。
【徒廿一4】“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义〕“被…感动”因为,借着(through);“耶路撒冷”基础,平安的居所。
〔文意批注〕“找着了门徒,”‘门徒’指耶稣基督的信徒,原文为复数词;‘找着’原文含有务必找出的意思,推罗的信徒可能很少,需要细细查访才能找到。
“就在那里住了七天,”注意,这‘七天’加上他在腓立比过逾越节之后,从腓立比坐船到特罗亚共享了五天,又在特罗亚停留了七天(徒廿6),从特罗亚船行到米利都又花了四天(徒廿13~15),停留在米利都至少又花了三天(参徒廿18批注),我们不知从米利都船行到推罗需要多少天(参1~3节),若以十天计,则总共已过了卅六天,只剩下两周就到五旬节了。
“他们被圣灵感动,”他们想必是被圣灵感动,预知保罗将在耶路撒冷遭遇危险。注意,被圣灵感动并不等于得着圣灵的吩咐和命令;圣灵感动人,使人得知将要发生甚么样的事情,但是圣灵并没有吩咐人不可如何如何。
“不要上耶路撒冷去,”这里想要阻止保罗上耶路撒冷的,并不是圣灵,而是他们对保罗的爱心与关怀,他们不愿意看到保罗在那里遇难。
〔话中之光〕(一)保罗所到之处,总有一班主内信徒接待他;为主作工的一个大好处,就是能扩大接触基督身体的众肢体,与他们有美好的交通。
(二)今天的信徒常喜欢借口圣灵感动他们而说话行事,其实圣灵并没有感动他们,而是出于自己主观的动机。即便真的是出于圣灵的感动,叫人有一些的感觉,但那感觉也不能作为我们说话行事的惟一凭据。
【徒廿一5】“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文意批注〕“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信徒偕同家人直到城外送别,这表露他们对保罗关爱之情,虽然相识不同数日,但因着在主里交通的结果,使他们不胜依依。
〔话中之光〕(一)世人需要相交一段相当的时日,才能建立深厚的情谊,但信徒之间只要在生命的交通里,就能立刻触发那从神来的爱(约壹四7;五1)。
(二)“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圣徒在分手离别之际,最好是借着祷告将彼此交托在主的恩中(参徒廿32,36)。
【徒廿一6】“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徒廿一7】“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原文字义〕“多利买”多沙的,热沙。
〔文意批注〕“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行尽了水路’按原文又可译为‘继续行水路’。
“来到多利买,”‘多利买’是位于推罗南面约六十公里处的沿岸港口。从推罗船行到多利买约需一天。
【徒廿一8】“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该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原文字义〕“该撒利亚”该撒的城,割开;“腓利”爱马者。
〔文意批注〕“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会管理饭食的执事(徒六2~5),因耶城教会大遭逼迫,遂下到撒玛利亚宣讲基督,曾奉圣灵的引导到往迦萨的旷野路上传福音给埃提阿伯的太监,带领他得救并予施浸,后被圣灵提走,在亚锁都被人遇见,他一路宣传福音,直到该撒利亚(参徒八章)。他因传福音出了名,故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
“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那七个执事’原文无‘执事’一词,仅有‘那七个’,乃专有所指,就是本书前面所载耶路撒冷教会选出的七个执事(徒六5)。
〔话中之光〕我们信徒在教会中事奉主,虽各有所司,但仍需以传扬福音为职志。
【徒廿一9】“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文意批注〕“都是处女,”意指她们过了当婚嫁的年龄,仍守独身;她们很可能终身不嫁事奉神。
“是说预言的,”‘说预言’意指为神说话、传道。
〔话中之光〕(一)信徒不但要向外人传扬福音,也要带领自己的儿女信主并事奉主(参书廿四15)。
(二)真正属灵的人,是从自己家里做起,使儿女们都爱主;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提前二5)?
【徒廿一10】“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
〔原文字义〕“亚迦布”蚂蚱;“犹太”赞美,犹大之地。
〔文意批注〕“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想必是因为他们的行期较原先的预定为速,尚有多余的日子可以停留。
“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亚迦布曾经预言天下将有大饥荒,结果应验了(徒十一27~28)。
【徒廿一11】“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背景批注〕犹太先知常有一种习惯,就是当他们的言词不能尽意表达时,便用一些实物或身体动作将其信息戏剧化地传达出来(参王上十一29~31;赛廿3~4;耶十三1~11;廿七2;结四章;五1~4)。
〔文意批注〕“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保罗后来的确被捆绑(参33节;廿八17)。
〔话中之光〕(一)新约两大使徒彼得和保罗到了晚年,都同样被人捆绑,受人苦待(参约廿一18);事奉主乃是走十字架的道路,我们越被人束缚与剥夺,就越能供应主的丰富。
(二)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属灵的伟人如此,我们一般信徒也不能例外。
(三)在教会中的先知
【徒廿一12】“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文意批注〕“我们和那本地的人,”‘我们’这词表示路加本人也加入劝阻保罗前往耶路撒冷。
“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注意,先知亚迦布只是指明保罗必要在耶路撒冷被捆绑,却未说主不许他前去(参11节),因此他们的苦劝阻止显然是出于人自己的意思,而非圣灵的意思。
〔话中之光〕(一)在教会中,许多人虽然有爱心,但那爱心很可能是出于我们人天然的情感,是胡涂的爱心。
(二)单凭人属肉体的爱心,只照利害关系的眼光,往往会使我们‘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以致成了撒但的工具(太十六22~23)。
【徒廿一13】“保罗说:‘你们为甚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
〔文意批注〕“你们为甚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该撒利亚的信徒们为保罗此去耶路撒冷的前程担心,甚至出声痛哭,虽然充分流露了弟兄相爱之情,但只能加重保罗的为难,却不能阻止他顺服神的决心,以致他的心被‘自己要去’与‘弟兄们不让去’两种意愿撕扯而碎裂。
〔话中之光〕(一)信徒们彼此关心对方的境遇,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若置我们自身的平安福利高于神的旨意,便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二)我们出于肉体天然的爱心,不但徒然叫忠心的见证人更加“心碎”忧伤,甚至还会成为主十字架的仇敌(参太十六21~23)。
(三)事奉主的人该有一个心志,就是我们的前途虽然可能引至受苦与受难,但也甘心乐意地往前。
(四)我们为着主名的缘故,应当不计个人的得失与安危。
(五)信徒惟有认定基督是我们惟一的目标
【徒廿一14】“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文意批注〕“保罗既不听劝,”解经家对保罗不听劝的态度,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第一种是说他过度固执己见,以致后来在耶路撒冷被捕,历经痛苦,蹉跎了四年的岁月,一事无成,这是咎由自取。
第二种是说他并非违抗圣灵,而是遵行神的旨意,其理由如下:(1)他所作去耶路撒冷的决定,乃是在‘灵里定规’(徒十九21‘心里定意’原文意思)的事,意即这件事不是出于他的血气肉体,一意孤行,乃是出于他灵的深处,清楚得了指示然后定规的;(2)他自己早已知道将会在耶路撒冷遭遇捆锁与患难,但他因为‘灵里被捆绑’(徒二十22~23‘心甚迫切’原文意思),没有自作选择的自由,不得不去;(3)他必须亲自回耶路撒冷,把外邦众教会的爱心捐款,作一清楚的交代(徒廿四17),才能卸下里面的负担;(4)保罗的被捕,乃是出于神的安排,为要让他能在君王面前宣扬主名(徒九15);(5)主在保罗被捕入狱之后不但未责备他,反而对他多有鼓励和安慰(徒廿三11;廿七23~24);(6)保罗的经历,与主耶稣面向耶路撒冷赴十字架的过程很相似(参太十六21~23;路九22,51;十三31~32;十八31~33)。
本书编者赞成第二种的看法。
“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他们似乎已经认识到保罗的行动乃是出于神的带领,因此不再劝阻而同意保罗的决定。
〔话中之光〕(一)信徒被圣灵感动,预见将要面临的困苦,并不表示圣灵要我们回避那困境,要紧的是,要清楚知道主的旨意如何,一切当以“愿主的旨意成就”为依归。
(二)主的旨意,不但是借着我们的平安顺利而得成就,许多时候更是借着我们的受苦与受难得以成就,因此问题不在于环境如何,乃在于我们是否有主清楚的带领。
(三)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
(四)主为着
(五)教会中弟兄姊妹们的感觉和意见,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明白神的引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不宜倾听人的声音过于神在里面的声音。
(六)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道路不能听别人怎么说。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知道神的旨意,接受里面的主的引导。基督教乃是基督活在每个信徒的里面,个别告诉我们是或非。
(七)真正认识神旨意的人,具有钢铁般坚刚的意志,不为人的话语所说服,不被人的痛哭所软化。
(八)我们在遵行神的旨意上,必须不讲人情,也不看人的面子。
(九)看清主的旨意,并对它执着到底的人,常会影响别人,使他们转过来顾到“主的旨意”,而不再计较人的利害得失。
【徒廿一15】“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义〕“收拾行李”装备马匹,雇了马匹。
〔文意批注〕“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从该撒利亚到耶路撒冷约有一百公里的路程,这在当日约需两天的功夫。
【徒廿一16】“有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久为:或译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居比路人。”
〔原文字义〕“拿孙”记念。
〔文意批注〕“有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当时正值五旬节节期,耶路撒冷到处人满为患,甚难找到居停之所。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为着能让保罗等人有地方休憩,特意一路伴随,其爱护之情,由此可见。
“带我们到一个久为门徒的家里,”‘久为门徒’一词涵示他是当地教会的一个基本成员,有人认为他是耶路撒冷教会最初一百二十名当中之一。
“他名叫拿孙,”拿孙的家在何处,有二说:(1)就在耶路撒冷,十七节的‘弟兄们’就是指拿孙以及与他同在一处的弟兄们;(2)位于该撒利亚和耶路撒冷的半路上,可能是吕大或安提帕底(参徒廿三31批注),因从该撒利亚步行到耶路撒冷需费时两天,必须在中途过一夜。
【徒廿一17】“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的接待我们。”
〔原文字义〕“接待”欢迎(welcome),接纳(receive)。
〔文意批注〕“到了耶路撒冷,”保罗第三次出外传道旅行,开始于行传第十八章廿三节,结束于本节。
“弟兄们欢欢喜喜的接待我们,”‘弟兄们’很可能就是十六节的拿孙以及与他同在一处的弟兄们。
这里的‘接待’偏重于表示‘十分欢迎’,在原文与一般用来指打开家‘接待’客旅的词(hospitality,来十三2)不同。
【徒廿一18】“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原文字义〕“雅各”抓住脚跟,排挤者,跟踪。
〔文意批注〕“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我们’一词表示路加也陪同出席;这词在此处之后,一直到第廿六章末了,未再出现,但这并不表示路加暂时离开了保罗。
‘雅各’是指耶稣的肉身亲兄弟(参徒十二17;十五13),他是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加二9)。
“长老们也都在那里,”这里没有提及使徒们,或者他们此时可能都离开了耶路撒冷,也有可能他们身兼长老之职,所以‘长老’一词也包括了使徒(参彼前一1;五1)。
【徒廿一19】“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
〔文意批注〕“一一地述说了,”指自从保罗上次访问耶路撒冷(徒十八22)之后所发生的种种事情,但要点可能集中于在以弗所的三年事工。同时,保罗必也趁此机会,把众外邦教会所奉献的救济款项(参徒廿4批注),转交给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们去分配。
〔话中之光〕(一)同工之间,虽然无上下级之分,但彼此问安并交通工作情况,乃是美事。
(二)圣徒之间的交通,可以产生‘彼此印证’和‘同得激励’的果效。
【徒廿一20】“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神,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
〔原文字义〕“多少万”无数,千千万万。
〔文意批注〕“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神,”可见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们,对推广福音给外邦人并无成见,反而乐观其成。
“并且都为律法热心,”这句话表明当时的耶路撒冷教会,在雅各的带领之下,深受犹太教的影响(加二12),热心遵守摩西的律法。
〔话中之光〕(一)传道人若有甚么作工的成果,都应当“归荣耀与神”,切不可归功自己。
(二)“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人们的眼光常常只根据外面人数的多寡,来断定一个教会是否有神的同在与祝福,因此难免会被误导。许多异端邪派和罗马天主教,它们的人数都相当兴旺;可见外面声势的浩大,并不一定有多少属灵的价值。
(三)“都为律法热心,”‘热心’原是好事,但若热心的目标错了,反而会害事,甚至杀人还以为是事奉神(约十六2)。
(四)正常的教会应当一面传福音加增人数,一面教训信众以正确的真理(参太廿八19~20;徒二41~42)。
【徒廿一21】“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
〔原文字义〕“摩西”拉出来。
〔文意批注〕“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离弃摩西’意指不必遵行摩西所传下来的律法。保罗有关摩西律法的教导要点如下:(1)人得救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三28);(2)外邦人信徒在相信主得救之后,没有必要再去受割礼、遵行律法(加五2~5);(3)割礼之类的律法条规都不过是影儿,惟有基督才是实体(西二17);(4)其实信徒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乃在律法之下(林前九21),但这律法,不是字句的律法,乃是基督的律法(加六2)。
至于对犹太人信徒,保罗并没有明白教训他们废弃摩西的律法,反而他自己似乎还遵行一些律法的礼仪:(1)他自己曾经许愿并剪发(徒十八18);(2)他向律法以下的人,他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着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也不要遵行条规,”‘条规’即犹太律法所规定的事项。
【徒廿一22】“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徒廿一23】“你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
〔文意批注〕“我们这里有四个人,”无疑地,这四个人都是犹太人基督徒。
“都有愿在身,”‘愿’是指拿细耳人的愿(参24节;徒十八18)。这愿是为了从神手中得了一些特殊的福气,表示感谢而许的。
【徒廿一24】“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背景批注〕按摩西的律法中拿细耳人的愿,在离俗归耶和华的日子,不喝酒,不剃头,避免沾染不洁;当满了离俗的日子,须还愿献各种祭,最后要剃头,然后将头发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烧掉(民六1~21)。
又按后来拉比加上的规条,有钱的人可以代替穷人出规费来实现其作拿细耳人的誓愿,藉此表示出钱者的敬虔。
〔文意批注〕“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这是指在进入圣殿之前所作的洁净礼仪(参26节)。
“替他们拿出规费,”替别人出规费,乃是热心于律法的明证。
“叫他们得以剃头,”许愿的人从许愿之日起至还愿之日为止,这期间所生的头发须在坛前剃下献上为祭。
【徒廿一25】“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文意批注〕“至于信主的外邦人,”这话表示外邦人基督徒不须遵行犹太律法(参24节)。
“我们已经写信拟定,”这是指几年前的耶路撒冷决议案(徒十五22~29)。
“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请参阅徒十五20文意和灵意批注。
【徒廿一26】“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文意批注〕“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有人批评保罗在此是屈服于环境形势,违背他自己所教导的原则,言行不一致,因此是假冒伪善,难怪主容许捆锁和患难加在他的身上(徒廿23;廿一33;廿二25)。但保罗虽然教导人‘因信称义,而非因行律法称义’(加二16),他并没有教导犹太人不要遵守摩西律法。作为一个犹太人,遵行律法和相信耶稣基督并不互相冲突。
“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这表示保罗自己也加入行洁净之礼。
“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还愿者须向祭司报明自己何时许愿,如今因日期满足而前来还愿。
〔问题改正〕有许多解经家认为,保罗在本章一至十六节应该听劝而不听劝,十七至廿六节不该听劝而竟听了劝,所以本章可以说是保罗一生事奉主的经历中,一个最软弱的污点。他们所举的理由如下:(1)保罗执意上耶路撒冷,结果他在此后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狱中渡过,平白浪费了服事主的宝贵时间;(2)保罗得救以后竭力反对遵行律法,如今竟然受不住雅各和众长老的温情攻势,而向律法低头,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素来所拆毁的,若重新建造,这就证明自己是犯罪的人’(加二18);(3)长老们劝保罗带头行洁净的礼,原意是要藉此消除众人对他的误会(21,24节),但结果反倒生出更大的误会(27~29节),可见这个办法不蒙主的喜悦;(4)保罗为顾全大局,勉强接纳长老们的建议,结果却使神的心意暗昧不明,也给我们这些后来的信徒留下很大的困惑。
然而这样的批判,对保罗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当时所作的,完全是在神主宰之手的安排底下,为要成就
〔话中之光〕(一)保罗向犹太人,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他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二)保罗为着教会的缘故,能够压抑他自己的观点,这表示他真是‘无我’的属灵伟人。有时不违背真理的妥协,并非表示软弱,反而显出刚强。
【徒廿一27】“那七日将完,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原文字义〕“亚西亚”东方,泥土。
〔文意批注〕“那七日将完,”从报明还愿(参26节)到献祭以结束真正还愿的时间共需七日;‘将完’表示快要到第七日之际。
“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他们很可能是来自以弗所的犹太人(参29节)。
〔话中之光〕有最好的计划,未必有好的结果;行事在人,成事在天(神)。
【徒廿一28】“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利尼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原文字义〕“以色列”与神同治,神的王子;“希利尼”不稳定的,卑贱的人。
〔背景批注〕犹太人只准许外邦人在圣殿的外院,不准他们进入内院的境界。在内院前贴出通告为记号,标明外邦人不得进入,若擅自通过警告牌进入内院的,要被处死。犹太人若带外邦人进入,两者都要被处死。这项条规,也获罗马政府的许可,足见外邦人擅闯圣殿,乃是一件非常严重的犯行。
【徒廿一29】“(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原文字义〕“以弗所”可钦的,投出;“特罗非摩”抚养的。
〔文意批注〕“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特罗非摩’大概是保罗的同工,当保罗从马其顿出发回耶路撒冷时,特罗非摩与他同行(徒廿4),故此刻一同出现在耶路撒冷城里。
〔话中之光〕人们常以一些单面不全的事实,来作断定全盘的依据,以致产生错误;基督徒必须慎重其事,切不可草率定论。
【徒廿一30】“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文意批注〕“拉他出殿,”不使人血亵渎神圣的处所。
“殿门立刻都关了,”‘殿门’是指连接在内院与外院之间的门;守殿官关闭殿门的用意,是要避免圣殿受更多的亵渎。
【徒廿一31】“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
〔文意批注〕“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节期间因有许多犹太人从各地集中到耶路撒冷,故在圣殿的西北角处设有罗马军营,称为‘安东尼营楼’(参34节批注),以防暴乱;‘千夫长’统管千名士兵,可见该营的军力至少有数百名。这千夫长的名字叫革老丢・吕西亚(徒廿三26)。
【徒廿一32】“千夫长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跑下去到他们那里。他们见了千夫长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罗。”
【徒廿一33】“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甚么人,作的是甚么事。”
〔文意批注〕“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两条铁链’大概是用来将他的双手连锁于两个兵丁,一边一个。
【徒廿一34】“众人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千夫长因为这样乱嚷,得不着实情,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
〔文意批注〕“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营楼’即指驻兵的总部。据说这营楼是大希律为纪念他的好友马可安东尼而建的,名为‘安东尼营楼’。
【徒廿一35】“到了台阶上,众人挤得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
〔文意批注〕“到了台阶上,”从营楼到圣殿外院有两段台阶。
【徒廿一36】“众人跟在后面,喊着说:‘除掉他!’”
〔文意批注〕“喊着说,除掉他!”‘除掉他’这个口号也曾应用在主耶稣的身上(约十九15;路廿三18)。
【徒廿一37】“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利尼话吗?’”
〔文意批注〕“你懂得希利尼话吗?”显然的,保罗是操着希腊话向千夫长请求。
【徒廿一38】“‘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原文字义〕“凶徒”暗杀者(the
Assassin),匕首人,操刃的人(Men of the dagger);“埃及”双重难关,Coptic人之地。
〔背景批注〕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曾有一个埃及人率众反叛罗马,他们专门暗杀罗马人和亲罗马的犹太人,最后归于失败,但那为首的埃及人则未被擒拿,漏网而逃。
【徒廿一39】“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原文字义〕“基利家”滚,发织品;“大数”翼,平篮。
〔文意批注〕“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基利家’是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位于亚西亚的东南部;‘大数’基利家省的首府,是当时出名的大学城。
【徒廿一40】“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原文字义〕“希伯来”渡过,属于希伯的。
〔文意批注〕“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台阶最高处离地达六十肘,居高临下,是最好的临时讲台。
“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希伯来话’或系指当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所通用的亚兰话。
叁、灵训要义
【信徒出外旅行的榜样】
一、无论到何地,就去寻‘找’当地的信徒(4,15节)
二、与信徒‘同住’(4,7~8,15节),实行基督身体的生活
三、在圣灵里说话,彼此有敞开无间隔的交通(4,11~14节)
四、见面时‘问安’(7,19节,临行一同‘祷告’,郑重辞别(5节;徒廿36)
【保罗上耶路撒冷所经历的矛盾】
一、推罗的门徒被圣灵感动而劝阻他不要往耶路撒冷去(4~6节),与他自己的灵里被捆绑必须去耶路撒冷(徒廿22原文)相冲突
二、他对各地信徒关怀与供应的负担(7节),与他在五旬节前必须赶抵耶路撒冷(徒廿16)而无法久留相冲突
三、圣灵藉先知明指他将在耶路撒冷被捆绑(8~11节),与他以成就神的旨意为念(14节)相冲突
四、圣徒因爱心而苦劝他不要上耶路撒冷去(12节),与他愿意为主的名死在耶路撒冷的存心(13节)相冲突
五、神用他在外邦人中间传教,特别是教导他们只凭信心而不靠遵行律法得救的启示(19节;加三2,13~14),与他在耶路撒冷被迫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就作律法以下的人(20~26节;林前九20)相冲突
六、为律法热心的犹太人,反而发动暴乱、又想要杀人(27~31节),与没有律法的外邦人,反而按照规矩行事、保护保罗性命的千夫长(32~40节;徒廿三16~24)相冲突
【传福音的腓利的榜样(8~10节)】
一、把他的家打开,乐意接待各方的客旅(包括保罗一行众人和先知亚迦布)
二、多方服事主
三、以‘传福音’闻名,甚至成了他的代号,表示成效卓著
四、善于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献身事奉主,真是照管神的教会的最佳人选(参提前三4~5)
【律法主义者的两种面目】
一、为律法热心的基督
二、为律法狂热的犹太教徒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