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经丛书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
基督徒的盼望(十一1-3)
对希伯来书作者来说,信仰就是绝对肯定所信的事物是真的,并且所盼望的事物必会实现的。信仰的盼望不是虚妄的奢望;而是有深度的确信,指望将来的事物。在初期教会受迫害的记载中,有一个谦虚的基督徒被带到法官面前受审。他告诉他们,无论他们如何处置他,他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仰,因为他相信对 神真诚, 神也会对他真诚。法官于是问他:‘像你这样的人,也“想”到达 神那里去吗?’那个基督徒回答说:‘我不是“想”,我是确实知道的。’本仁约翰(Bunyan)曾经受过信仰疑惑的困扰──‘人人都这样想自己所信的宗教是绝对真确的,犹太人、摩尔人和异教徒都各有他们的想法;那么,我们所接受关于基督和圣经的信仰,岂不也是想当然耳吗?’他整夜思想这个问题,至天明的时候,他灵感一触而大声叫道:‘我真的“知道”,现在我确实的“知道”了;我的信仰不是想出来。’基督徒的信仰是一个盼望,这盼望已变为肯定的事实。
基督徒的盼望可以控制整个人的行为。人可以为它而活,也可以为它而舍命。人若有了盼望,他的一切就依附这个盼望而进行了。
思尼思亚(Silesius)有一首歌词:
‘盼望是我朝圣的手杖,引领我向前迈进,
忍耐是我旅程的征衣;
持着盼望和忍耐,渡过敌人的险地,
直达那永恒无穷之境。’
摩法特指出基督徒的盼望有三个方向:
(一)基督徒的盼望是深信 神而不是这个世界。人若跟从世界的标准走,就会享受安逸、快乐和富裕的生活;倘若跟从 神的标准时,就会忍受苦痛,失落和不受欢迎,但基督徒确信宁愿与 神一同受苦,而不随从世俗去享乐。在但以理书, 神的仆人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面对有两项的选择,顺服尼布甲尼撒王下拜他的像可以免死;或者顺从 神而被掉进火坑里。他们毫不犹疑的拣选顺从 神(但三)。当本仁约翰准备被审讯之前,他说:‘ 神安慰我软弱的灵,我求 神指示,倘我获得自由,比在监狱中受苦更好的话,愿我可以得到释放,倘若不是的话,愿神的旨意成就吧!’所以基督徒的态度就是以永恒为依归,把一切的事物都依附靠赖 神,而不是信靠这个世界给予的酬报。
(二)基督徒的盼望是深信属灵的事物而不是物质的官感。感官对人说:‘你能触摸的一切,都可以拿去,尝试捻玩和享受。’
‘蔷薇花苞待放时,快些把它折下来。
人生欢乐时光,不要让它轻轻溜走。
今朝那花儿不是向你招手和微笑。
到了明天,它已萎谢,一切变成幻影。’
人的感官躯使人抓紧跟前的一切;属灵的事物却指望将来的福祉。基督徒是信属灵的事物而不是人的感官的。
(三)基督徒的盼望是深信将来而不是目前。许久以前,以彼古罗(Epicurus)曾说过,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享乐。但他所指的享乐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他坚持人必须张眼望向远处,跟前的欢乐可能成为长远的痛苦。一
那些法官看来似乎可以赶绝苏格拉底(Socrates)正如彼拉多的判词可以置耶稣于死地;但当时的判决和将来的成果刚好扭转过来。富司迪(Fosdick)在某处说过昔日尼罗王曾经谴责保罗,但岁月如流,人到了现在,欢喜把自己的儿子改名‘保罗’,而他们的狗则叫‘尼罗’。
人当然会问:‘我为甚么要舍弃今时大好的欢乐,而相信那不能肯定的将来呢?’基督徒的答案是,将来并不是不肯定的,因为将来是属乎 神。我们认为已很满足,因为这是 神的命令,也是 神自己应许过的。
希伯来书作者继续指出,以前的先贤圣哲们在信仰上曾依循这个原则而生活, 神悦纳他们。他们当中的每个人拒绝尊这个世界为大,而把一切的事物依靠 神的话,历史往往见证出来,他们是对的。
希伯来书作者再申述一点,人当凭着信心,相信 神创造这个世界,而肉眼所见的事物是从那个看不见的世界造出来的。这是作者针对当时的一个错误观念,认为 神以不完全的事物来创造这个世界,所以目前的一切都是不完全的。作者坚持 神不是用现成的物质去创造这个世界,而是从虚无当中创造这个世界,作者如此解释,也可以说他对科学的观点根本全不感兴趣;他要强调的事实就是这是 神的世界。
倘若我们能把握这个事实的话,我们必须同时注意两件事。第一,我们必须尊重这是 神的世界,记着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属
那蒙悦纳祭礼的信心(十一4)
现在希伯来书作者排列先贤的名录,各人都是充满信心的。首先叙述亚伯的故事(创四1-15)。该隐是一个耕种的人,他把地上的果子献给 神;亚伯是个畜牧的人,所以他献上牛羊给 神。 神喜悦亚伯的献祭,该隐于是动怒而杀死亚伯,结果沦落为卑践的人。这个故事的原本意思是很难明白的,它的内容也没有提示为何 神悦纳亚伯的献祭而不喜欢该隐所献的。若果要解释的话,就是 神要人献上最心爱的东西,这就是生命的本身了。希伯来人认为血就是生命。当血流出来的时候,他就意味着生命的倾流。所以按照这个原则,真的祭礼是要献上血的。亚伯把活的动物献上,而该隐则献上没有血的农作物。因此亚伯的献祭比该隐更为 神所悦纳。
希伯来书作者的思想除了创世记所叙述的故事外,可能还牵连到犹太人关于这故事的民间传说。犹太人自己也觉得这故事使人十分疑惑,因而流传下来许多丰富的传说,解释 神为何拒绝该隐的献祭。为甚么该隐要杀亚伯?最早的一个传说是叙述夏娃生育,总是双生的,一男一女,而后来又互相结为夫妇。到了生亚伯和该隐时,亚当想了一个主意出来,计划把该隐的双生姊妹许配与亚伯,该隐于是愤愤不平。亚当为要解决这事,提议他们兄弟各献祭与 神, 神悦纳谁的献祭,谁就可以得到亚当的幼女。亚伯是个牧羊人,自然拣了一只最肥美的羊羔献上;但该隐是个农人,他只随便拣一捆不饱满的麦穗献给 神。 神的圣火从天降下烧了亚伯的羊羔,但那捆不饱满的麦穗则原封不动。当亚伯娶了亚当的幼女时,该隐极其苦恼,有一天当亚伯在山谷中睡觉时,该隐拿起石头砸亚伯的头,打死了亚伯;他背着亚伯的尸体不知何去何从,但在远处看见两只乌鸦互相撕打,当一只倒毙时,另一只用鸟喙掘地,挖了一个穴,埋了那只死乌鸦。该隐自忖道:‘我真是愚蠢不及一只乌鸦,我为何不也把亚伯埋在地下呢?’。于是该隐如是学样做了。
犹太人还有另一个故事,用来解释历史上第一件谋杀案。这故事叙述亚伯和该隐两兄弟对着他们的财物而不知道怎样去处理。于是亚伯提出一个办法认为可以止息两人的分争。他让该隐拿取所有的地和一切不动的财产,亚伯则拿取会移动的财产。虽然如此分了,但该隐心里仍认为不公道而愤恨自己的兄弟。有一日他对亚伯说:‘你要快快起身离开;你站着的地是属我的;整个平原之地都是我的。’亚伯于是逃到山丘去,但该隐仍穷追不舍,说:‘这山丘之地是属我的。’亚伯又逃到森林去,但该隐仍不放松,继续追入森林,又大声叫:‘这森林也是属我的。’该隐心中充满妒忌,不停搜猎自己的兄弟,最后结果杀了亚伯。
这个故事有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是人的妒忌。甚至希腊人也视妒忌为一件可怕的事。狄摩西尼曾说:‘妒忌是人性内发的自然象征,但它完全是邪恶的。’欧里披蒂也这样说过:‘妒忌是人类最大的病症。’希腊人同时有一句古谚:‘ 神的诗班从来不给妒忌设一席位的’。妒忌真的可以陷人于痛苦之中;痛苦继而仇恨;仇恨就带来谋杀。它有如毒药染污整个人的生命,杀害一切的善良。第二是从该隐身上发现了一个新的罪恶,就是可怖的杀人动机。有一位希腊圣教父曾这样说过:‘直到这个时候,人是不会死的,该隐怎能知道会杀人呢?这是魔鬼在梦中指示他做的。’该隐于是把谋杀介入人的罪恶历史中。罪人应该受到谴责;但教唆人去犯罪的人,就应受更大的责备了。这类人应该像该隐一样,被驱逐出外,不能再见 神的面。
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说:‘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摩法特对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死亡在义人的生活来说,并不是代表一切的终结’。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他还遗留下来一些东西,可能是遗臭万年,但也可以流芳百世。他留下的影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每一个人死后也同样继续说话。但愿 神赐我们留下来的不是败坏的恶菌,而是馨香的模范,使一切后来的人都能蒙福。
和 神同行(十一5-6)
在旧约中,以诺的生平只用一句话把它总括起来:‘以诺与 神同行, 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创五24)关于以诺其它的事迹,却有不少传说遗留下来,譬如公认他是缝匠始祖,他最精于做衣服和织补,又教导人如何从皮草剪成适合的衣着,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人教人制做鞋子保护双足,也是第一个人用纸写字和教人读书等等。
此外还有一个传说讲及‘死亡的天使’和以诺协议订约做朋友,于是以诺和他约法三章。第一是他先死去,然后又活过来,让他真的尝过死的滋味。第二是他要到那恶人死后受苦的地方,参观他们受苦的刑罚。这两个协议,天使都同意了。第三是他要到天堂看看人死后享福的究竟。天使也同样一口应承,但以诺一瞥天堂之后,就不复回到地上了。
创世记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以诺的一生,的确是意味着一种神秘的气氛。而它也没有提及以诺的死。他在 神预定的时候,安详的离开地上。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特别显著的注释,是关于以诺的死的。
(一)智慧书(四10以下,The Book of Wisdom)有一段叙述以诺如何在少年的时候, 神怜爱以诺而挽救他,不致染上这个世界的恶习,不让罪恶败坏他的悟性和欺骗他的灵魂。这里有一句古今常用的隽语,用来安慰年少而死者的亲友:‘神明爱上的人,多在英年撒手尘寰’。由是看来,‘死’是一个酬报。 神特别钟爱以诺,所以在他年华未衰老时,手携手带他离去。
(二)著名的亚历山太学者斐罗从以诺的例子中看见一个重要的悔改模式。以诺的确是个伟大的人物。他能诚心悔改,从偏离 神的行为,改为与 神同行,过着正直公义的生活。
希伯来书作者则着重旧约中的记载,以诺没有死去,而 神把他神秘地带到自己的地方。这个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败坏腐化的世代里,以诺能与 神同行,所以到了临终时,他的生命没有损毁,也没有任何忧伤打击。死亡只不过是把他和 神的距离拉近而已。既然别人偏行邪恶的路,而以诺则选择时刻与 神亲近,他到了死时,就是再踏上一阔步和 神相连在一起了。
当我们提到以诺时,不期然而想到人对“死亡”的各种不同观念。这一节很平淡、很简单的旧约经文,但是内蕴的意义却很动人,亦可作为基督徒对死亡应有态度的示范。
(一)有人认为死亡是神秘而不可以理解的。威廉莫理士(William
Morris)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憎恶死亡,但却不知它有何意义。’培根(Bacon)也说过:‘人畏惧死亡,好像小孩子怕黑一般。’有些人对死经常存着畏惧的心,视它如哈姆雷特(Hamlet)所说的一样:‘死后的恐怖有谁不怕呢?’
(二)有人认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莎士比亚描述西泽大帝自己说:‘人们如此畏死,使我感觉惊奇。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终结,它要来时就让它来吧!’莎士比亚在另一作品,辛白林(Cymbeline)也同样以美丽的诗句描写这个必然来临的死亡:
‘那时,烈日严冬已逝,人的畏惧全消;
世务完毕,工价已得,安然回家吧!
金童玉女,和槛褛的清道夫,也同归于尘土。
那时人的蹙额苦脸,暴君的嚣张叫
吃,喝,衣着亦无所虑,芦苇变成坚硕的橡树,
令牌,学问和健美的体格,一同归于尘土。
那时雷轰电闪已杳,人的畏惧全消;
讥讽诽谤何所惧,欢乐叹息已完,
热恋的,青年男女也一同归于尘土。’
死亡既是一生必然的过程,所以和死亡挣扎也是无益的。
(三)有人认为死亡纯粹是人生的幻灭。有一位罗马最可爱的诗人卡搭拉斯(Catullus
87-54 B.C.)来临前,向他的爱人娜斯比亚(Lesbia)歌颂示爱:
‘我的可人儿,娜斯比亚啊!愿我们比翼长厮守!
让我们远离人间的暴戾和严苛的面孔;
斜阳晖落,朝阳复升无尽时,
我们短暂的日子飞逝而去;
在无尽的夜里长眠。’
死亡就是进入虚无之境,长眠而消逝。
(四)有人认为死亡就是极端恐怖和纯然邪恶。莎士比亚在‘恶有恶报’(Measure
for Measure)一剧中,让歌地奥(Claudio)坦露心声:
‘死亡多么恐怖!死后不知要到何方;
僵冷躺卧不能动弹,直至完全腐化;
温暖的身躯化作一团黏土;欢乐的灵投进火海中,
困在冰山荒芜之境;四周旋风围绕吹过不停,
系着那垂吊的大地,冲荡打转不停,
今天虽然疲累,愁苦,病痛,困扰,
但比起那死亡的恐怖,宁视今生的苦恼为天堂。’
对歌地奥来说,今生最痛苦的事物也比不上死亡的恐怖。
剑拔(W. S. Gilbelt)在 The
Yeomen of Gaurd中,也写过这么一句。
‘既赐生,何赐死?
死既来,何太速?’
死亡的恐怖,真的使人触目惊心。它掠夺人生的一切。无怪乎有些人对死亡真是怕得要死啊!
(五)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当人厌倦日常的生活时,他们会视死亡为逃避之所。诗人济慈(Keats)说:“我若能安然去世,我倒会差不多爱上死亡的另一半。”莎士比亚也曾在一首十四行诗中这样写:“人生厌烦疲劳的事物何其多,我情愿安然与世长辞。”罗伊(Nicholas
Rowe)也说过:“死亡是人类的一种天然权利。”希腊的斯多亚学派(Stoics)也持着同样的观念:“诸神赐人生命作礼物,但比这件礼物更加宝贵的,就是从人手中取回生命。”诗人斯文本(Swinburne)在一首诗虚渺的花园(The Garden
of Proserpine)中也曾将这种厌世的情绪描写出来:
‘我从沉醉于生活,希望,恐惧中得到了自由,
我要向诸神衷心道谢,因为生命有了止境,
死了的永远不会再站起来;
疲弱的溪水慢慢随风飘流进入大海。
星星和太阳也永远不再醒来;
那儿的光度永恒不变,水也永恒静止不动;
一切光景都是死静的;
再看不见严冬落叶和春天景色,
岁月如流周而复始,唯有花永夜里长眠。’
有些人因此而认为死亡是一件好事。它能终止目前的人生。
(六)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转变──不是终结,而是旅程的一段;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朗非罗(Longfellow)写道:
‘人生那里有死亡?人只不过是转移一个地方而已。
今生必朽坏的地方,就是那个极乐世界的近郊绿野;
世人所称的“死’,只不过是一个门口而已。’
梅累第斯(George Meredith)也写过一句话:
‘我始终会和死亡相遇,但相遇之后,我又再看见黎明的光辉。’
这样看来,死亡是召人向高处行进,从黑暗跨进黎明。
(七)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个冒险。巴栗(Barrie)所描写的‘潘彼得’(Peter Pan)自己说:“死亡!它实在是一个冒险的壮举啊!”。佛洛曼(Charles
Frohman)是巴利的深交,他在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在海上航行遇险(在Lusitania轮上),他说了最后的一句话:‘我为何要怕死,这是人生最壮丽的冒险航程。’有一个年老的学者在临终前,对围绕的朋友说:‘你知道吗?在一两刻钟之后,我们一生要探索的事物,我可以找到了它们的答案。’对他们来说,死亡是最有极高发现性的探险。
(八)基督徒对死亡最超越的看法,当然是像以诺,视死亡如同和 神同行,和 神更加接近。我们若能与基督同活着,我们死后,也肯定相信和我们的主在一起。
在这段经文中,希伯来书作者对基督徒生活的信仰,再订下两个主要的基本原则。
(一)我们必须信赖 神。人若失去这个信仰时,宗教就失去它的意义。宗教的开始是人对 神发生了醒觉;宗教亦会因人失去了 神而消逝的。
(二)我们必须相信 神对我们的一切很感兴趣的。正如希伯来书作者所写的话,人若果谨慎勤勉寻求
古代的人们都相信诸神,这些神住在诸世界之间的空间,对陌生的动物人类毫不留意。以彼古罗定下的第一个原则是:‘ 神从不做任何事物。’有许多人都信 神,但却不信
当别人问罗马皇帝马可奥热流为甚么相信诸神时,他回答说:‘不错,人的肉眼不可以辨别和看见诸神,正如我也看不见自己的灵魂,但我却尊敬我自己的灵魂啊!我相信诸神,而且敬仰他们,因为我时刻经验到他们的力量。’奥热流是从生命的经验而不是靠逻辑去相信诸神。辛尼加(Seneca)说:‘崇拜诸神的首要条件就是相信有诸神,和相信他们看管全世界,他们用力量去控制宇宙,维护全人类的安全,并且他们认识和记得每一个人。’伊比克德也说过:‘你们想崇敬诸神的话,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在一个正确的信念,相信他们是神明,而且他们能够公正的和有条理的统治万有。’
我们不单止相信 神存在,而且要相信
相信 神信息的人(十一7)
挪亚的故事是记载在创世记六至八章。当时世人因为罪大恶极, 神决定把他们毁灭。 神将这项决定的目的告诉挪亚,指示他造一只方舟,将来可以保存挪亚和他的家人以及代表各类动物的生命。挪亚以诚恳和顺服的态度,照着 神的吩咐去做。结果败坏的世人遭受毁灭而挪亚的生命得以保存。
像其它的故事一般,有关挪亚的民间传说很多。希伯来书的作者当然知道这些传说的,有一个传说,描述挪亚当时猜度着,这只方舟的形像到底是怎样的。 神再告诉他,它要像一只鸟儿的肚,而且要用麻栗木来建成的。于是挪亚种了一棵麻栗树,经过二十年才长到适合做方舟的大小高度。另一个传说描写挪亚听了 神的警告后,就立即做了一个五
(一)挪亚完全照着 神的话去做。他相信 神这个信息的含义。有时候, 神的信息在当时会被人视为愚拙;但挪亚一字不改的信到十足。很明显的,当时挪亚必须放下自己日常的业务,才可以照着 神吩咐的话去做。由此可见挪亚的生活是遵照 神的话,完全集中精力作好一切的准备。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去听从或抗拒 神的信息。他可以把 神的话视为十分宝贵和有意义,或者完全无关宏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挪亚留意到 神的严重警告;由挪亚的警觉,所以幸免于难。 神的警告是来自多方面的。人可以从自己的良知发现出来;也可以由 神直接向我们的灵宣告,也可能藉着善良和敬虔的人提出的责备和忠告传达给我们;它可以从圣经中的话刺激我们的心,或者藉着讲道的信息同我们挑战。无论它是从甚么地方来,人若采取不睬不理的态度时,则会自取灭亡。
(二)挪亚没有因为别人的讥笑而气馁。在阳光普照的时候,挪亚在众人面前做方舟,的确表现有点傻气。谁会想象在相距大海那么远的旱地做一只巨大的木船?许多时候,人照着 神的话去行,在别人看来,好似是痴呆的。
我们也可以想象初期教会的情况,当一个人遇见他的朋友时说:‘我已决定做一个基督徒。’他的朋友一定会劝他说:‘你知道做基督徒会遭遇到甚么?他们是不法之徒;他们被人囚禁,扔进狮子坑,被钉十字架,和被人烧死。’这个人若说:‘我知道。’他的朋友一定很失望地说:‘那么,你真是一个傻子无疑了。’
基督教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为基督的缘故,必须准备有些时候被人视为傻子。我们也应该永远不忘记,可能有一天他们的朋友来找他,以为他真的变成一个傻子,而想把他送回家里去。 神的智慧在人看来是愚拙的。
(三)挪亚的信心可以审判别人。这意味着,原来做基督徒也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说,基督徒要自以为义;也不是说他爱管闲事;也不是说他要指出别人的过失;也不是说他想指挥别人做事。但正因为他是一个基督徒,别人就以他的行为来审判自己。从前在雅典有一个非常有为,且带点蛮劲的青年,亚基表德(Alcibiades)经常对苏格拉底说:‘我憎恶你,因为每逢看见你时,我就反省自己是何等样子的人。’另外有一个住在雅典的政治家,阿里斯底德(Aristides)是个非常良善的人,誉为‘正直的人’,但人们却要投票把他放逐。有人问其中的一个投票者为甚么要放逐他呢?这人回答说:‘就是因为他太“正直”的缘故,我听得不耐烦了。’原来正直清高的好人,都会惹来麻烦的,这可不是吗?他的行藏举止如光照在人的面前,邪恶的人站在旁边,自觉羞愧,好像受他谴责似的。
(四)挪亚因着信而称为义人:圣经中第一个称为义人的就是挪亚(dikaios创六)。挪亚的优点就是他一字不易的,照着 神的话去做。别人蔑视 神的命令,但挪亚却存心遵守;别人对 神的警告掩耳不闻,但挪亚却听从;别人讥笑 神的话,他却尊崇 神。有人称赞挪亚‘因为信靠 神而发出明亮的光辉,竟然救回这个黑暗的怀疑世界的命运。’挪亚生于一个叛逆 神的时代里,但他却能坚信 神,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真体。
信心的冒险和忍耐(十一8-10)
 神呼召亚伯拉罕是一个很简单而十分戏剧化的故事,记载在创世记十二章一节。犹太人和东方民族都有许多关于亚伯拉罕这个人的传说,希伯来书作者对它们亦当耳熟能详的。根据传说,亚伯拉罕是他拉(Tera)的儿子,而他拉是替宁录(Nrod)掌管军队的。当亚伯拉罕出世时,天上出现一颗显赫的明星,把其它的星都遮盖了。宁录四出搜索企图杀戮那个婴孩。但亚伯拉罕则躲藏在岩穴,幸免于难。亚伯拉罕就是在穴洞中第一次看见 神的异象。当亚伯拉罕在少年的时候,在穴洞的外边,当他远眺沙漠一带地方,晨早太阳升起时,灿烂的光辉普照大地。他不期然大声叫道:‘这个太阳就是创造主 神。’随即跪下拜太阳。当黑夜来临,太阳西沉而隐没了。于是亚伯拉罕说:‘创造者是不会隐没的,这太阳不是 神。’当他看见月亮从东面升起时,群星在四周闪耀,于是他又说:‘这月亮必是 神无疑,群星也向它下拜作它的侍臣呢!’于是跪拜月亮为 神。但黑夜消逝,月亮也隐没了,那时亚伯拉罕说:‘天空的一切物体都是遵从一个定律而运行,它们岂可以称为 神呢;我要做拜那创造规定宇宙万物的 神。’
但阿拉伯人则有另一个传说。它描述亚伯拉罕年幼时,看见野外的牛羊,对母亲说:‘谁是它们的主人?’母亲说:‘你的父亲他拉是
这些虽然是传说,但却有一贯的教训,亚伯拉罕给予我们一个很活生生的印象,就是他肯追求 神而不满意当时的偶像崇拜。因此当 神呼召亚伯拉罕时,他立刻准备到那从未到过的地方去。所以亚伯拉罕在信心上做了一个崇高伟大的例证。
(一)亚伯拉罕的信心随时准备不畏艰苦,而作出冒险的努力。 神呼召他要他离开本族,本家和业务,但他毫不犹疑立即去做。我们在最佳的表现时,对这问题也必会犹疑胆怯,我们会先问清楚,依照 神的应许和命令去做,后果会怎样呢?会督牛毕真(Bishop
Newbigin)讲述南印度联合教会由协商合成的经过,他曾参与整个咨询过程,当时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每一项决定会导致甚么后果,因为他们都是深思远虑的人。最后会议的主席提醒他们,基督徒是无权过问自己将来要走那一条路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小心翼翼的从事,以安全第一作原则;但基督徒的生活是存着一个冒险的成份的。倘若信心能知未来,清楚看见前面每一个步骤,那就不是信心了。信徒应该知道 神的呼召声音,有时会带我们到陌生的地方去,而我们也不知道它的后果的,那时我们也应该像亚伯拉罕一样,虽然前路茫茫,仍然向前迈进。
(二)亚伯拉罕的信心是充满忍耐的。当他抵达那应许之地, 神却没有让他承受这地,必须在外徘徊,搭起帐棚在异乡作客,过着旷野流浪的生活。对亚伯拉罕来说, 神的应许并没有百分之百应验,但亚伯拉罕仍没有放弃他的信心。
我们当中最能干的人,也常会急不及待的去完成一件事,等待有时比冒险更难做得到。最难渡过的时间,就是中间的一段。我们在决定一件事的初期,是充满兴奋的心情;当我们大功告成时,我们也充满喜乐愉快的表情。但在中间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等待,埋头苦干,而且完全看不见任何成功的迹象。那时我们很容易会心灰意冷,放弃原来的理想,和意志消沉,好像一切美梦顿成泡影似的。只有充满信心的人,才肯在灰暗的日子当中,仍继续努力不懈,保持那开朗的信心,始终如一,坚决的等待。
(三)亚伯拉罕的信心是超越这个世界的领域向前仰望。后来有些传说,描述亚伯拉罕曾经看见过新圣城耶路撒冷。在次经巴录书中(Apocalypse
of Baruch) 神说:‘我在夜里曾(把圣城)启示给我的仆人(亚伯拉罕)看。’(四4)在以斯拉书中(4 Ezra)作者也曾说:‘正当他们在祢的面前行那不圣洁的事,祢拣选了他们当中的一位,名叫亚伯拉,是祢唯一喜爱的人,在夜间把末世的事情展示给他看。’(四13)。人没有远象,决不会成就大事,战胜万难,和克服前面的困境的。对亚伯拉罕来说,他经常保持一个远象;当他身在巴勒斯坦旷野流荡时,心灵是与 神同在的。我们若拒绝 神时, 神的远象就无从显示给我们看;但只要我们能够耐心的等候。虽然身在沙漠的一隅,但 神仍然会将远象启示给我们的,那时我们的辛劳和一切的烦恼,便会成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了。
相信不可能的事(十一11-12)
 神应允亚伯拉罕和撤拉生子的故事分别记载在创世记十七章十五至廿二节,十八章九至十五节,廿一章一至八节。当时他们两人已经九十多岁了,远超过正常生育的岁数,所以这个应许听来是非常诧异的。但结果却如期实现了。
亚伯拉罕和撒拉对这应许的反应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一)在开始时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不能置信的事。当亚伯拉罕听到了这话,伏在地上笑(创十七17);撒拉听了之后,心里暗笑起来(创十八12)。人初听 神的应许时,总是不敢信以为真的。
‘祢这般厚待我们,
不要忘记祢是 神啊,
祢的语对我的智慧而言是隐晦的,
但在我心坎里,发出丽日的光辉。’
在整个创造的世界中,最奇妙和隐秘的事,莫若 神的爱了。
(二)他们突然醒觉,知道这是 神的话,而 神决不会说谎的。犹太人对教师定下一个原则,就是他们不能做到的或不愿去做的事,不要随便答允学生,以免他们从小就学到食言的习惯。真的,只要我们谨记着,若果这话是出自 神,无论它的内容如何隐秘和难以置信,我们都应信以为真的了。
(三)他们能够坚信这个别人认为不能成就的事。在人来说,他们两位老人家是不能够再生子的,正如撒拉说:‘谁能预先说撒拉要乳养婴孩呢?’但藉着 神的恩典和力量,那不可能的事竟能成为事实了。这个教训对每一个人都给予无限的挑战和鼓舞。加富尔(Cavour)曾说,一个政治家首要的条件,就是能够‘感觉到可能做到的事’。当我们留心听别人提出的计划,论点和思想时,我们最容易得到一个印象,就是世界上想得到的事物数之不尽,但结果一件也不能得到,因为认为它们是不可能的事啊!人常常都把 神的力量加以限制。信心的能力就是紧握着 神的恩典,把人不能做到的事,靠着神圣的引导,实现出来。在 神来说,凡事都能。因此‘不可能’这个词语是不应该出现在基督徒和基督教会中间的。
作客旅和寄居的人(十一13-16)
犹太人的族长并没有完全得着 神应许亚伯拉罕的产业,他们到离世之前仍然过着游牧的生活,从未试过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从这点来看,他们的生活和信心亦可以反映出若干永恒的真理。
(一)他们永远是陌生寄居者。希伯来书作者用了三个意义很鲜明的希腊字来描写他们。
(甲)在十一章十三节中,称呼他们是陌生人,外国人──Xenoi。在古时候,陌生人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经常受人憎恨,怀疑和侮辱。在斯巴达(Sparta)的地方,陌生人(Xenos)相等于野蛮人(Barbaros)。有人曾因为自己是个陌生人(Xenos)而被蔑视,提出投诉。另一个人又写过这样的话:‘人无论在家乡如何贫窘,甚至做个穷光蛋,也比在异乡作客(Epi
xenes)好。’当会社举行宴会时,他们也分开会员和陌生人(Xenoi)而就座的。陌生人(Xenos)也可以解作难民。犹太人的众族长们都是过着在异乡寄居的生活,他们所住的地方不是属于他们的。
(乙)作者在十一章九节用了客人(paroikein)一字来形容亚伯拉罕的身份。一个客人就是一个在外国居住的人。昔日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和埃及居住的时候,也是用这个字去叫他们的。一个客人的身份在社会地位来说,比一个奴隶高出不多,而且他还要付‘外国人税’,所以时常被指为‘外人’,缴了税才能成为社团的一份子。
(丙)作者在十一章十三节用了另一个名词寄居(parepidemos)。它是指暂时寄人篱下,而自己的家乡也不知在何地方。有些时候,这寄居的条件亦受法律限制的。这种寄居的生活全无归属感可言,而且居无定所;犹太的族长就是过着这种有家归不得的生活。昔日流落在外地的人,常受土人奚落讥笑;身上好像刻上污点记号,不受人欢迎的。从前有一个作家在亚里提斯的书信(Letter of
Aristeas)里写过一段话:‘人能在自己的家乡生和死真是一个很大的福气;一旦身在异乡,穷人受人鄙视,富人则受人侮辱,因别人对他们常存着怀疑和偏见,认为凡是流落异乡的人,都是作恶多端的份子而被逐离本乡的。’传道经(Ecclesiasticus)廿九章廿二至廿八节中,作者描写一段寄居者思慕乡土的心情:‘客旅的生活常受人轻看和笑
族长们的一生都是在异乡作客,这寄居者的情景,正好是基督徒生活的写照。特土良说一个基督徒‘应该知道他在地上只是个朝圣的客旅,但这就是他在天上的尊严。’亚历山太的革利免也说:‘我们在地上是没有故乡的。’奥古斯丁(Augustine)也曾说:‘我们是个客旅,从自己的家乡被逐出来。’这并不是基督徒的愚顽思想,只会固执的指望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因而对目前的生活和工作隔离;基督徒应该时刻记着自己的生活是不歇的在旅途中移动着。有一句话,传闻是耶稣所讲,但没有文字的记载:‘这个世界就是一座桥,聪明的人在桥上走过去,但决不会在桥上建筑自己的房屋。’所以基督徒看自己是一个朝着永恒去的朝圣者。
(二)他们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却永远没有失去他们的远象和盼望。这盼望要到很长远的将来才能实现,但他们的眼睛却永远发出明亮的光辉。他们要走很长远的路才可以抵达,但他们却没有在途中停下来。史提芬逊(R. L.
Stevenson)说过:‘充满信心在旅途中行走,比到达了终点时的心情更为愉快。’真的,他们没有因旅途疲乏而停顿下来,他们在盼望中而生活,在等候仰望的时候而离开世界。
(三)他们不畏艰难,从未想过要返回原处。后来他们的子孙在旷野走路时不是诸多埋怨,要求摩西带他们返回埃及地重享丰衣足食的日子吗?但这些族长父老却由始至终抱着坚定不移百折不回的精神,向前迈进。飞行员有一句术语:‘达到不能折回之点’──指飞机到了这点时,它再不能飞返原处。它的机油已达到有限度的水平,除了向前飞之外,再不能掉头回转。在人生中,有些人因为掉头转回得太早,太快,而自己招致损失。许多时候,人若再下多一点苦工,忍耐多一些时候,多一成的盼望,就会使梦境成真了。当一个基督徒接受 神的差遣而起程之后,便就是越过那不能回折之点了。
(四)他们能够继续向前走,因为他们被将来的事物吸引着。人之所以热爱旅行,无非是向往异地的风景人物。艺术家和音乐家能够产生伟大不朽之作,因为他们不断憧憬着那思想未曾涉足的境界,努力不懈的激发出自己的创作力。史蒂芬逊讲过一个农夫,终日在牛栏粪堆中操劳,有人打趣的问他为甚么不厌倦这肮脏的生活?他回答说:‘仰望将来的人决不会厌倦现在的生活的。’这些族长们因为能够仰望将来,所以继续向前走。为何我们不可以呢?
(五)因为他们能够如是坚忍,仰望 神,所以 神也不以他们称
至伟大的献祭(十一17-19)
以撒的故事记载在创世记廿二章一至十八节,它的描述是相当戏剧化的。当时亚伯拉罕接受 神一项重要的试验, 神命令他献上自己儿子的生命作祭。这个故事曾引起许多争论。许多宗教教育的考试课程都把这故事放在范围之外,认为它的教授目的可能引导学生认识一个错误的 神观念。或者有人从另一角度去看这一个故事,解释亚伯拉罕从此认识 神并不欢喜献上活人作祭物。这点也是真确的。倘若我们要明白这个伟大故事的重要性,像希伯来书作者所体验到的话,我们必须记取它的表面价值──整个故事纯粹指出当 神要求人把自己的儿子献给
(一)这个故事教训我们,必须对 神忠诚,时刻准备把最好的东西献给
Strutjers)是一位长老会牧师,在一个小村落(Greenock)主持牧职;教友非常少,用句不客气的话来形容它──这礼拜堂只遗留过去的光荣历史,而毫无将来发展可言。吏牧师若不是自愿担任牧养这个先人传袭下来的礼拜堂的话,以他的资历和恩赐来说,当地其它大的礼拜堂必热烈竞相邀请他做主任牧师,并且必会做得很出色的;但他宁愿大才小用,深信自己是遵行 神的旨意,而肯牺牲别人心目中认为较好的职位。
有些时候,人必须牺牲个人的关系去达成 神的旨意;他可能被呼召到一个艰苦的环境,不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准备和自己结婚的女子不愿意和他面对现实,这时他必须选择 神的旨意,抑或放弃个人的重要关系。当本仁约翰(John
Bunyan)系在狱中时,他想到若果自己被判死刑时,家人将会遭遇到甚么呢?特别是自己最疼爱而双目失明的幼女,他自忖道:‘我这样就是亲手把自己的家庭毁掉吗?但我必须如此做,无论如何,我必须如此做。’
‘这是我最亲爱的偶像,
无论它是怎样的偶像,
在祢宝座前,助我撕毁它,
唯有专一事奉,崇敬祢。’
亚伯拉罕能够把生命中最亲爱的东西献祭给 神。这些事情在初期教会是时常发生的。往往在一个家庭里,自己是信徒,但配偶却不是;儿子信了基督,但父母却不信。那利刃将临到这个家庭;除非人认定基督比他所拥有的一切更重要,否则基督教不会仍然存留到今天。
我们必须把 神放在自己生活中的首位,否则 神便失去
(二)亚伯拉罕做了一个好榜样,能够接受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对他来说, 神的要求真是百思莫解,而且根本全无意义的。 神曾应许以撒将来必定开枝散叶,成为万国的始祖,众人因他而蒙福。果真如此,以撒必须用生命去承受这个应许,但为何 神偏要取去他的生命呢?圣教父屈梭多模(Chrysostom)曾写过一段解释的文字:‘这似乎是 神的事物和 神的事物之间互相争战,信心和信心互相竞技,
(三)亚伯拉罕做了一个好榜样,当他在受试验时,找到一个替代的方法。我们若照着 神的吩咐完全倚赖
战胜死亡的信仰(十一20-22)
这段经文举出的三个例子都有一个共通点。几位族长都是充满着美好的信心,年纪老迈,快要临到死的时刻了。以撒的祝福记载在创世记廿七章(28,29,39,40)。他先讲一句话:‘我如今老了,不知道那一天死。’然后给儿子祝福:‘愿 神赐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并许多五谷新酒,愿多民事奉你,多国跪拜你。’雅各的祝福记载在创世记四十八章九至廿二节。当时他如到死期临近了(四十七29),他的祝福是:‘愿他们归在我的名下,和我祖亚伯拉罕和我父以撒的名下,又愿他们在世界中生养众多。’(创四十八15-16)约瑟祝福的故事记载在创世记五十章廿二至廿六节中,当他知道就快要死的时候,要以色列子孙起誓,说:‘ 神必定看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上去,到他起誓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到了那时候,以色列人履行了对约瑟的誓言(出十三19,书廿四32)。
希伯来书作者要强调的地方,就是三位列祖死时,都未曾进入 神应许之地,也没有照 神的应许,成为以色列大国,以撒仍旧是一位游牧民族的族长,雅各迁居埃及过着放逐的生涯渡其余年。约瑟虽然身为贵胃,但仍然是流落异乡作客;但是他们从未怀疑过 神的应许不会不应验的。他们没有失望,反而充满盼望,他们的信心胜过死亡。
这里可以看见一个永恒的真理,他们心中都是憧憬着同一件事:‘ 神的应许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负起重大的责任,为实现 神的应许而努力的。
信心和它的秘密(十一23-29)
希伯来人认为摩西是他们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摩西曾作他们的领袖,把他们从奴隶的地位拯救出来,并且从 神手中接受律法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依归。希伯来书作者则认为摩西是具有信心的列祖中最卓越的一位。摩法特在这故事中,指出信心的五个不同阶段。正如其它伟大的人物,关于摩西的民间传说,有许多出色的故事,至今仍流传下来,与充满信心的族长,同列名在榜上,而希伯来书作者对这些故事亦很熟识的。
(一)第一个阶段是摩西的父母具信心。他们的故事记载在出埃及记二章一至十节。在出埃及记一章十五至廿二节中,叙述过当时的埃及法老王屠杀所有以色列人初生的婴儿。根据传说,当时摩西的父母,暗兰和约基别(出六20)听了法老王的令旨而担心。当时摩西的父亲暗暗的遗弃了妻子,他此举不是不爱自己的妻子,而是不忍将来有了儿子之后,让她亲眼见孩子被杀,如是经过三年,女儿米利暗作了一个预言:“我的父母必然生下一个儿子,他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人的手中拯救出来。”于是米利暗走到父亲面前说:“你为何如此对待你的妻子呢?你岂不是不信靠 神吗?倘你生下儿子来, 神必定保护他的。”暗兰暗自羞愧,因为自己当初不信赖 神;于是接了妻子回来并生下摩西。这个婴孩生得非常俊美,他们在家中躲藏了三个月。这个传说继续讲到埃及人的鬼计,他们着埃及人的母亲抱着啼哭的婴孩逐户人家巡搜,因为躲藏的婴孩听闻别的婴孩哭声,自己也会跟着哭起来的。暗兰和约基别知道了,于是把摩西放在靠近尼罗河旁的一只小方舟里面。
摩西的诞生,全仗父母的信心而得来的;他的生命得以保存又是信心的另一明证。摩西是从信心产生出来的儿子。
(二)第二是摩西忠于自己的民族。这个故事可以从出埃及记二章十一至十四节中见到。根据传说,当时摩西在尼罗河畔,被埃及的公主(Bithia又称Thermouthis)收藏起来。当时公主被摩西俊美的容貌迷住了。又根据传说,当时天使加百列击打摩西的耳侧,于是婴孩摩西凄声啼哭,眼睛盈满着泪水,公主本身是没有儿女的,她顿时动了怜悯的心,于是收养摩西,当作自己的儿子。摩西长大,少年时以容貌俊美驰名,无论他到甚么地方,人们必放下工作,走来偷看他一眼,而且他亦聪明异常,学习进步神速,常常超越别的同学。这故事又叙述当摩西幼小的时候,公主带他到法老王面前,告诉他关于收养摩西的经过,当时埃及王亦非常钟爱摩西,答允公主将来摩西作他的承继人,并打趣的把自己的皇冠放在摩西的头上,但摩西随手把皇冠掉在地上,并用脚践踏。法老的谋士立即有一预感,说这小孩子将来长大成人,终非池中物,必会愚弄王权的。于是献议毁掉摩西,但有人提议再试多一次。他们放两个碗在摩西面前,一个盛着宝石,另一个盛着烧红的火炭。若他取宝石时,则证明他是很聪明,那就立刻要处死他,若他取那火炭,则可免死。那时摩西将手快要触摸宝石,天使加百列连忙阻止,并带引他的手触摸火炭。摩西登时灼伤了手指,摩西又把手指放在口中,同样又灼伤了口唇,所以摩西后来不能善讲话,终身口吃(出四10)。
摩西逃过了险难。在繁华浮奢的生活中长大,贵为王子可以承继皇位,并且担任埃及大军的总指挥;他在一次埃塞俄比亚大军压境的战役中奋勇退敌,后来同时娶了敌人的公主为妻。但他时刻惦念自己的以色列子民。直至后来有一天,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权势地位和尊荣,决定和被蹂躏的以色列民过同甘共苦的生活。
摩西为着 神子民的缘故而放弃地上的尊荣,同样基督为全人类的缘故,也放弃了天上的荣耀;拣选受人鞭打、耻辱和惨酷的死刑。摩西在他的时代里,分享基督的受苦。他宁愿尽忠受苦,而不贪恋地上的荣华富贵。人若指望 神最终的赏赐,那么地上的一切奖赏,都可以轻看了。
(三)摩西因为干预同族人的争吵而要离开埃及逃往米甸去(出二14-22)。这是本段第廿七节所指的事。但有人指出两处的内容不大相称,因为出埃及记块及摩西因害怕法老王而逃跑到米甸的(出二14),但希伯来书则说,摩西不畏王怒。其实两者没有真实矛盾的地方,只不过是希伯来书作者考究这故事的意思时,更体会深一层的含义而已。摩西退到米甸,并不是懦弱的行为,而是果敢坚强的表现。因为只有一个勇敢的人,才会伺机待发,想清楚然后再作决定的。
希腊的斯多亚学派对这方面有很明智的见解;他们说人何必存心激怒一个暴君而自取灭亡呢,他们的代表哲人辛尼加(Seneca)曾写道:‘聪明的人从不和权势的人相争;不惹他们的怒气;不惹口舌之尤;试想世上有没有一个愚笨的水手,朝着暴风雨仍把船驶进危险的境界呢?’当时摩西可以奋不顾身和法老硬碰,但以色列的子民心理上还未准备好,这样只有招致自己的灭亡,而以色列民则永远沉沦在埃及地作奴隶了。摩西是个识时务的伟人,他晓得耐心等待,在适当的时候, 神自然会对他说:‘现在时候到了,你动手罢。’
摩法特引述皮克(A. S. Peake)所讲的一句话:‘当人埋头处理一件任务时,突然命令他接纳 神的旨意,完全停顿下来,还能高高兴兴的,这人必须具有超卓的勇气,和一个很清楚的属灵远象,才可以办得到。’当我们的好胜心驱使我们‘向前迈进时’,只有极勇敢的伟大人物才肯甘愿‘等候’。人通常都是不愿意坐失良机,但是能忍耐等候 神的时刻来临,虽然目前似乎失去了机会,也是很值得的。
(四)摩西为以色列民安排第一个逾越节。整个故事是记载在出埃及记十二章十二至四十八节中。当时各样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做除酵饼;宰杀逾越羊羔;涂羊血在门楣上,使死亡天使不进以色列人的家,藉此而保存了他们长子的生命。最出奇的一件事,就是摩西不单止亲自吩咐安排一切,而且还命令以后每年都遵守这个节日。换句话说,摩西只许这次逃亡成功,而不容失败的。他坚决的知道以色列民必可以离开奴隶的生涯,到达应许之地。试想他们仍是一群合之众的奴隶,面对千军万马的埃及军队;摩西竟然口出豪语,深信 神必定拯救他们。只有一位信心卓越的伟人,才可以担负得起这项艰巨的任务。摩西知道 神不单止救他们脱险,并且能带领他们的脚步向前走。
(五)摩西带领他们渡过红梅,这个故事详载于出埃及记十四章。以色列民能奇妙的走过红海,而当埃及的追兵照样走过时,却被水淹没而罹难。当时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众民都非常胆怯,而想折返,但摩西的信心传达到每一个以色列民的身上,鼓起勇气,共渡红海。这种信心的表现,就是照着 神的命令,首领和众子民上下一心去尝试那不可能的事。这种信心使人认识到,若 神帮助我们,全世界最困难的拦阻,也不会耽搁我们向前的。在像亚当的日子(As in
Adam)一书中,里面有一句话:‘人生的业务和人生的道路,犹似面前放着许多篱笆,人必须鼓着勇气越过去,不要懦弱地躺下来,自暴自弃而叹息。’摩西所具有的信心,就是确信 神必定能够帮助那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子民,战胜万难的。
最后,我们见到这段经文不单止描述摩西的信心,并且道出他的信心的来源。第廿七节解释摩西看见那不能见到的 神,所以他能面对一切困难。摩西最伟大的特点就是他和 神建立的亲密关系。在出埃及记卅三章九至十一节记载摩西走进帐幕; 神面对面和他说话,犹如朋友之间谈话一样。在民数记十二章七、八节中 神对摩西作出一个结论:当别人准备抗叛他的时候,‘我口对口和他说话。’简言之,摩西和 神之间有着个人深厚的交情。他做每一件事之前,先面对面和 神咨询而后进行的。
闻说拿破仑在每一次重要战役之前,必独自站立在帐幕里;然后召将领逐一进入幕内;互相没有交谈,但拿破仑只用眼,紧紧钉望着那位将领,然后和他握手;当每一将领离开时,都抱着为他们所敬爱的拿破仑,视死如归的精神。这就是摩西和 神的关系了。从他对 神的认识当中,摩西满怀信心。当我们直接会晤 神之后,世上一切任务我们都能胜任如意。许多时候,我们的失败和疑惧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单独去行事而招致的。我们若要过得胜的人生,首要的秘诀就是先面见 神,然后面对人。
事实不能解释的信心(十一30-31)
希伯来书作者已经引述过许多充满信心的列祖,有关他们在未进入应许之地之前的事迹。现在他再描写两个伟大的人物,他们是领导众子民进入巴勒斯坦境内的。
(一)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攻陷耶利哥城。这个传奇性的故事可以在约书亚记六章一至廿节中找到。耶利哥城城池坚固,重兵铁甲,以色列人要取这城,谈何容易。但 神命令他们,每天由七位祭司携带羊角喇叭,抬着约柜围绕城墙静默步行一周,到了第七日,也同样绕着城行七次,再大声吹
这个故事一直深深印在以色列民的脑海中,经过多世纪之后,根据马加比二书十二章十三至十六节的记载,犹大马加此(Judas
Maccabaeus)和他的手下准备攻打加斯比斯城(Caspis),当时城中众人都以守卫森严而自豪。‘犹大冯加此和众人呼喊万军之耶和华,因
这就是希伯来书作者想要表明的要点了。攻取耶利哥城是信心力量的明证,它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因为 神替他们出力而得胜。他们相信 神可以帮助他们的疲乏,能够完成那不可思议的任务。当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轰沉后,在英国皮茅茨浩市(Plymouth
Hoe)竖立了一个纪念碑,上面所刻的字是:‘ 神用风卷走它们。’当英国人看无敌舰队随着烈风骇浪而沉没时,他们说:“这是 神的作为。”当我们自己面对任何艰巨的工作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与 神为伍。我们单独做不来的事,若与
(二)希伯来书第二个故事是记载在约书亚记六章廿五节。是描写一个妓女喇合的。当约书亚遣派探子入城,查探耶利哥城的虚实时,幸得喇合慷慨招待和遮瞒逃脱;而后来在耶利哥城攻陷时,她和她的一家亦因为她的果敢行为,侥幸保存生命。她的名字以后亦深深的留在以色列人的回忆中;雅各书二章廿五节称她的好行为能够展示出信心,而称赏她。许多犹太人的拉比们把族谱追溯至喇合而引以自豪。其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耶稣的族谱中也有喇合的名(太一5),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描写她因着‘信和殷勤款待’而得救,做了一个非常出色的例证。
希伯来书作者提出的要点,就是她能领会事实的真相,深信以色列人的 神。她曾对以色列的探子说:“我知道上主已把这地赐给你们……因你们的 神本是上天下地的 神”(书二9-11)。其实当她说这话的时候,以色例人根本没有万分之一的机会能够攻取这个坚固的城堡的。他们只不过是乌合之众,而且完全没有重兵铁甲和攻城的装备。但喇合相信整个前途都是握在 神的手中, 神可以把那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事实。当众人认为处于绝境时,她有异乎常人的远见,看见绝处逢生的希望。只有真正信心和真正勇气的人,才能够在似乎注定战败的时候,仍然站在 神的一边。费伯(Faber,可能是Frederick
William Faber,1814-1863英国圣诗作家和神学家。编者注。)曾经说过:
“那人必蒙 神三重降福,因为
他具有心眼的悟性,能够体验
那肉眼看不见,
在遥远田野间站立的 神;
对就是对,因为 神就是 神;
好趁今天赢得一切;
你若再犹疑,你就显出不忠,
你若再徘徊,你就会偏行己路。”
基督徒相信:倘若站在 神的一边,至终必定不会失落。虽然他知道在地上可能失利,但在天上的胜利奖赏仍然是属于他的。
满有信心的先贤圣哲(十一32-34)
在这段经文中,作者回顾列祖的英烈事迹。每一位都具有刚强勇猛的心灵,固守着不败的信心。作者没有依着历史的次序去排列,但他们每个人都有卓异的特质,在思想上是一脉相传而互相连系着的。
基甸的故事记载在士师记六和七章里,那时亚扪人攻打 神的子民,基甸以三百手下退敌,成为历代以来一位受人歌功颂德的英雄人物。巴拉的故事记载在士师记四和五章里。当时巴拉在女先知底波拉的支持和鼓励之下,召集一万个青年,面对来势汹涌拥有九百辆铁车的迦南大军,竟然高奏凯歌。他们犹如一营无武装的兵士,力撼一师的坦克军队而赢得胜利。参孙的故事写在士师记十三至十六章,这位士师经常是以独行侠的作风出现。由于天赋神力,每战必克,攻无不胜的。非利士人时刻受他的扰乱,闻参孙之名而胆丧的。耶弗他的故事写在士师记十一和十二章中。他是一个私生子,会被乡人逐出而成为一名强盗,但当亚扪人进攻以色列人时,这位曾被人遗忘的人物立即被邀请捍卫国家,结果赢得一场胜利,但后来他因为起誓的缘故,而丧失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还有大卫,以一个牧童的身份在许多兄弟之中被膏立为王,此事真是出乎他自己和众人意料之外(撒上十六1-13)。最后轮到撒母耳。他出世时,母亲已经是一个年纪老迈的妇人(撒上一章)。当时的以色列民惊惶终日,生活不安和抗叛 神。撒母耳却能单独表现出是属 神的刚强和坚信的人。此后还有许多先知,一个接一个不断的兴起作 神忠诚和独立不移的见证人。
列举的人都是以寡敌众,为 神的缘故奋不顾身的。这些人永远不相信 神会舍弃他们而不顾,也不相信 神是站在强而有力的一方的。这些人乐意的和勇敢的接受 神给予他们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在别人看来,根本是无法完成的。这些人尽忠报答 神,永远不怕孤立作战。这些历史英雄人物宁愿站在属 神人少的一方,而不愿跟随地上人数众多的群众行走。
在这段经文的第二部份,希伯来书作者好像连珠发炮的扼要记叙他们以前的光荣事迹,每一句都能展示往事,记忆犹新。‘制伏了敌国’这句话是犹太史家约瑟夫(Josephus)用来描写大卫的政绩的。‘行了公义’在撒母耳记下八章十五节也是描写大卫的德行。‘堵了狮子的口’的出处是在但以理书六章十八及廿三节中,正配合了但以理的事迹。‘灭了烈火的猛势’是记述但以理三位朋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被困在火窑的经历(但三19-28);‘脱了刀剑的锋刃’是指示先知以利亚逃避杀戮的事(王上十九章)和以利沙的故事(王下六31);‘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使人想起犹太人的英雄马加此那一段永远不能磨灭的起义光荣事迹。
“软弱变为刚强”这句话,就使人揣测多端了。它可能意会到希西家王起初要掩面向墙寻死,但后来却获得神奇的医治(王下廿1-7)。但也有可能在希伯来书作者的心目中,连想到次经犹滴传(Book of
Judith)所描写的屠杀事迹。当时尼布甲尼撒王的大军,在他的将军荷罗否南(Holofernes)率领下进逼,使犹太人恐惧。在犹太境内有一个小村落伯租理亚(Bethulia),经过围攻,粮食和水都只够五天了,他们正欲投降之际,村中有一个妇人名叫犹滴(Judith),是非常富有而貌美的寡妇,她的丈夫玛拿西死后一直带孝。她在危乱之际,想出一条妙计。于是穿着最华丽的服装,说服自己的乡人,说她要到叙利亚的军营去走一趟。后来她能够和那位叙利亚的将军会晤,并道出她的来意,她认为犹太人自己犯了罪,而应受叙利亚军的惩罚,于是献计作内应,引叙利亚军偷袭耶路撒冷。当时那将军信以为真,在酒酣熟睡之际,她取出他的佩刀,割下了他的头,携回村中示众,在敌营中的卖国贼知道也哑口无言。结果她把全村尽毁的局势,扭转为空前的胜利。一个柔弱的女子变为刚强,竟能因此而救了全国。
希伯来书作者在这里要激发读者仰望先贤圣哲的光荣史迹,而产生新的勇气和新的责任感。他并不是信口开河写出来的,他是经过小心的思考才动笔的。他并不是要他们回忆惦念往事为止,作者指出每件事迹内含的真谛,让读者自己反省思量。当前英国首相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替自己的儿子李察安排入学的时候,他说:‘我最希望他熟习一些历史故事。’当我们气馁的时候,让我们不要忘记 神而再重振雄心。时间虽然改变了,但 神的手不会短了些;
不畏苦难(十一35-40)
在这段经文中,希伯来书作者不照着历史的次序,引述的事迹,包括旧约和新旧约之间马加比时代的经历,合并而申述出来。
首先,让我们看看取自旧约时代背景的故事,在以利亚(王上十七17以下)和以利沙(王下四8以下)的时期,由于先知的能力和信心,妇人的子女虽然死了,但却能把他们复活过来。历代志下廿四章廿至廿二节讲到先知撒迦利亚因为对自己的百姓说真话,被他们用石头打死。传说描写先知耶利米曾到过埃及,并在那里被自己的同胞用石头打死。犹太人的民间故事,是相信以赛亚是被人锯死的。当时希西家(Hezekiah)是个仁君,但死后玛拿西(Manasseh)登位,即崇拜偶像,并且强迫以赛亚赞成和参加一同拜偶像,结果以赛亚拒绝而遭判决,用木锯锯死。当敌人试图劝他放弃信仰时,他坚决的拒绝并且宣告他们的灭亡。‘当锯在他的身体肉中切入时,以赛亚不出声埋怨也不哀哭流泪,但他不断的和圣灵交谈,直至身体锯开两段为止。’
此外,希伯来书作者当然不会忘记马加比惨烈
当时的叙利亚王名叫安提奥古(Antiochus Epiphanea)。他的政绩不错,但却醉心于希腊文化。在他执政的时候,硬要将自己所热爱的希腊思想和习惯,输入但勒斯坦的犹太人生活里。此举亦颇为成功;逐渐有些犹太人也接受了希腊的文化、戏剧和竞赛,希腊人的竞赛是赤裸身体而受训练的,所以有些犹太人祭司亦想除去身体割礼的特征,企图完全似希腊人。安提奥古其实只能成功地分裂了犹太人的团结;因为大多数犹太人对他们的传统信仰和习惯是坚定不移的;不论任何压力施加在他们的身上,也不能改变他们的信仰的。
到了主前一六八年,这种希腊化运动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当时安提奥古有意进兵埃及,于是挥军南下。但结果竟是自取其辱,因为罗马中途命令他退军。当时罗马并没有出兵拦阻,只是差一议员波比拉(Popilius
Laena)携同随员在埃及的边境与安提奥古会晤。他们两人在罗马相识,而且是朋友。这位议员很温和的表达罗马皇帝的意思,不想他进攻埃及,希望他能退军。安提奥古说他会考虑这个提议。这位议员于是拿起一条木棒在安提奥古站的地方画了一个圈子然后小声说:‘好啊!当你考虑完毕,你就行出这个圈子吧!’安提奥古想了一回,自忖道:‘我怎能抗拒罗马呢?’,于是对这位议员说:‘我立即回国吧!’在一个贵为皇帝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耻辱啊!
当安提奥古带领军队回国时,心里仍止不住怒气,当他途经耶路撒冷时,竟突然发动进攻,当然是不费吹灰之力而攻陷犹太人的圣城;屠杀了八万多个犹太人,另外又掳去一万人。而最残酷的事就是亵渎和毁污他们的圣殿,抢掠那个安放陈设饼的金坛,香料,金灯台,各样用金做的器皿,华丽的幔幕和至圣所的幔子。殿里的宝藏一扫而空,最凄惨的事就是把献给太阳神的猪肉,放在他们献燔祭的坛上,并带进妓女在圣殿的内室居住,作出一切亵渎的丑事。更进一步下令犹太人不能私行割礼,和收藏圣经和律法书,强迫犹太人吃不洁净的肉和敬拜希腊诸神。安提奥古又设监察员巡行全地。强迫犹太人遵守法例,倘若有不依新法而行的,就被拘禁,施以酷列,缚在木柱鞭打至肉破血流;甚至被钉十字架;男孩子受割礼者,则母子俱被勒死;授出藏有圣经和律法书者,则书毁,人亡(约瑟夫所著的古代犹太人习俗十二章5,4节)。在古代的历史中从未有过像安提奥古如此丧尽天良,惨无人道的迫害,存心去消灭别人的宗教信仰。
当人们读希伯来书这段经文时,很容易联想起那时的恐怖情况。当希伯来书作者叙述这段时,他亦很自然的想起马加比书第四卷中两个壮烈殉道的故事。当他列出先贤的名录时,他深深的知道只有充满信心的人才到以抵受一切的苦难。
第一个故事叙述一个老祭司,名叫以烈沙(Eleazar)(马加比四书五至七章)他被带到安提奥古面前,命令吃不洁的猪肉;若他拒绝时,则立刻处死。但他实时拒绝这项命令,并回答说:‘安提奥古,我们犹太人深信自己活在 神律法之下。除了那能使我们守律法的力量外,甚么力量也不足畏惧。甚至挖出我的双眼,烧了我的肠脏,我也不会照办的。’于是他们除去他的衣服而鞭打。登时打至血肉模糊,血流如泉涌。其中一个侍卫对他说:‘快些听王的命令罢。’那时老祭司已经伤痕累累,随即昏迷倒下。行刑的一个士兵用脚向他的肚踢去,让他的身体保持站立的姿势。那时在旁的守卫们也目不忍睹,再动了慈心,劝他诈佯吃他们准备好的素肉。但亦同样拒绝,并且说:‘若我佯作吃不洁之物时,我岂不是对后一辈的青年不忠不贞吗?’最后,他们把他扔进一个预备好的火锅襄烧着,又把臭气熏天的液体倒进他的鼻孔里,当他被烧死时,还不住呼喊一句说话:‘我甘愿为律法而死!’
第二个故事是叙述七兄弟殉道的经历(马加比四书八至十四章)。他们同样在安提奥古王的面前接受同样的恐吓,在刑场上‘放置一个大转轮,刑架,铁钩,弹弓,火锅,煎铁板,夹指钳,铁钉手套,木夹,火炭炉。’当第一个兄弟拒绝吃那不洁净的食物时,他们就用鞭抽打,缚他在大转轮上摇绞,弄至四肢脱落,‘他们又在轮下加上燃料。顿时火光熠熠,当轮转动时,血花四溅在轮上,血浆滴下,把火灰也弄熄了,身体的肉一块一块的在轮架上飞出来。’但他却能抵受这些极刑,贞忠至死不渝。第二个兄弟则缚在弹弓上,行刑的人穿上有尖钉的铁手套,不停的打在他的身体上。‘它们摇打过来,有如凶猛的野豹,撕下身体皮肉,面皮和头皮也一同撕开。’他同样亦坚贞至死不渝。第三个兄弟随着又带上来。那些行刑官看见他的英勇表情,不耐烦等待,立即用刑具拷断他的手脚,再用强弓分扯开他的身躯,活活的用酷刑弄死他,同样他亦贞忠而死。第四个兄弟在未接受同样的行刑前,先割出他的舌头。第五个兄弟则被缚在大转轮上,然后把他的身躯弯倒在轮架旁边,再用铁镣扣他在弹弓上,他们摇动刑具而把他分尸。第六个兄弟则在转轮上被人拷打,‘下面则用火烧着身背,他们又用尖棒刺他的胁下,火势随即冒升燃看他的肠脏而死。’第七个兄弟则活生生的放在那个大煎锅,烧烤至死。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保持贞忠的信心,至死不渝。
这些历史场面不断出现在希伯来书作者的思潮里,而我们也当景仰这些贞忠烈士。因为他们忠诚卫道,犹太教才能够保存不至被毁。倘若他们失去了所信的宗教, 神的旨意将会怎样呢?若犹太教消失的话,耶稣又怎样可以在这个世界出现呢?果真如此,我们今天的基督教也应该感谢昔日的殉道烈士,他们面对安提奥古狠毒的迫害,仍能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最后反抗的时刻来临了。那时安提奥古的爪牙进入莫顶城(Modin),当竖立丘坛,强迫犹太人敬拜希腊诸神。安提奥古的官员拣选一个德高望重的犹太人,名叫马提亚(Mattathias),企图说服他亲自献祭,以身作则。马提亚愤怒地拒绝了,但另一个犹太人为讨好敌人,和保全自己的生命挺身志愿准备献祭,马提亚在盛怒之下,举刀砍死那个背道的犹太人和安提奥古的官员。
反抗的情绪由是转为激烈,马提亚和他的儿子们号召志同道合的犹太人一起逃到山里去;描写当时他们的情况,在希伯来书的字里行间亦可以反映出来。‘马提亚和他的众儿子逃进山里去,把自己一切的财产都留在城里家中’。(马加比一书二章廿八节)。‘犹大马加比(与他的朋友们)退守在旷野,居住在深山中,生活如同野兽’(马加比二书五章廿八节)。‘别的人逃到附近的穴洞,秘密地守安息日,当他们被发现时,即活活的被烧死”(二书六章十一节)。“他们在深山和巢穴行走有如群兽”(二书十章六节)。最后,犹大马加比众兄和同党的犹太人能替国人恢复自由,重修和洁净圣殿,回复本来的崇拜。
在这段中,希伯来书作者,像以前一样,没有逐件事迹详细描述。但他所指示的事物却能打动读者的心,让他们反省而紧紧牢记在心中。
作者最后提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他们死前, 神的应许和弥赛亚降临的盼望并没有实现。这好像说 神存心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