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第四章
D 耶稣比约书亚更美(四1~13)
  因为摩西不能带领以色列民进迦南,所以作者特别在这里提到带领他们进迦南的约书亚。但他却指出,甚至连约书亚也没有带给以色列民真正的安息。约书亚失败的原因和摩西一样,也是由于百姓的不信。因此作者劝勉他的受信人寻求更美的安息,他继续暗示他们这安息是在基督里找到的。
i. 约书亚不能引领百姓进入更美的安息(四1~10)
  1. 作者说完以色列民在摩西带领之下无法享有产业继承权之后,把话题转向摩西职位的继承人约书亚。虽然这群在旷野流浪的人失败了,无法得到“安息”,安息的应许仍然为他们的后裔存留。这实在是说明神的应许并不受时间的限制,仍是作者和受信人能得着的,因此作者进一步提出劝勉。重点是
  作者提醒他自己和他的受信人,我们可以享受神所预备的安息,他将在以下的经文里详加解释,帮助我们知道我们仍然可以享受之安息的本质。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这一句话的正确解释有待探讨。英译是“或有人被判定为赶不上了”。但中文圣经里把“被判定为”(dokeo)译成“似乎是”,因此那些有赶不上迹象的人也在警告的范围之内。然而,这字也可以解释成“以免你们有人认为”,换句话说,他是特别强调对当前整个情势的错误评估。当然,在读者当中很可能有人认为“安息”纯字面地指迦南地,与他们并没有切身关系。但从整卷书信来看,“被判定”这样的警告比较合乎原文的意思,而审判的执行者暂且不提。
  2. 作者为了向读者表明与以色列人相同的情况,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动词,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在这句话中他把自己也含括在其中。当然,信息内容或许不同,但两者的共通事实是神愿意与人交通。
  首先要说的是,这句经文本身有个难题。最能获得支持的两种抄本是“调和”(synkekerasmenos 是以“信息”为着眼点),或“联合”(synkekramenous 则是以“他们”为着眼点),后者可以解释为“他们并没有凭信与所听见的话相结合”,两种读法均是强调听道者缺乏信心。然而,从文法的角度来看,前者比较合乎文法的观点。两者都显明一个事实(但前者较易带出这种强调的效果)
  3. 信徒们与诗篇九十五篇里所提到的古代以色列民景况全然不同。然而,作者在此仍再一次借着引用旧约而强调神不许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的审判。作者如此说,把信徒更美的地位带进更鲜明的焦点中。作者说到“但我们已经相信(过去时态)的人,得以进入(现在式)那安息”,他是表明
  我们认为希伯来书的原始受书人一定明白“安息”的属灵本质,因为作者到目前为止尚未界定它。然而,他确实在下一句的经文里给予一些暗示──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作者好像要他的受信人把思想从飘流旷野追溯到创造工作上。我的安息这引句和造物之工的作者批注是息息相关的。信徒们现在所进入的安息不是别的,正是神在创世工作完成后,歇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
  4~5. 下面引用两处经文来左证前面所论述过的;安息的实际和以色列民如何坐失安息。第一处经文引自创世记二2,却使用了与二章6节相似的一般形式“有人在经上某处(pou)说”(中译“有一处说”)。经文的权威性比起上下文的精确性更重要。七日的暗示紧接在第3节之后,并且为第9节所叙述的“安息日的安息”作预备。这里提到第七日,使不少古代解经家认为,当历史经过六千年后,神必叫万物结束,接着是一千年的安息(参《巴拿巴书》15
  第二处所引用的经文以又有一处说(引自诗九十五篇)的形式带出来,重复引用在三章11节,并反映在三章18节,作者显然是为了增加听道者的印象。他特别强调最后定局在于神,而不是不信之人和惹神发怒之人。
  6~7. 从所引用的经文而作的推论上来看,虽然其逻辑性并不是很明晰,但它所蕴含的意思却是很清楚的。既有这个词把第6节与4~5节连接在一起,其推理着重在必进安息的人。探讨的重点在于
  在大卫的书上从字面上解释是“在(en)大卫里面”,也就是在大卫这个人身上。这生动地说明了,圣经的产生是神和人合作的结果。虽然这里说这些是大卫的话,事实上却是圣灵借着大卫说的。而且,虽然硬着心是发生在旷野流浪时期,大卫过了多年提出来谈,可见作者坚信神的话是继续有效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向受书人说明经文与当代的关联性。作者已经在第三章引用过诗篇第九十五篇,现在又重复引用该段经文的第一部分,增加了这段经文警告内容的庄严性,就像一个钟不停地响着
  8~9. 似乎作者在此处想到有人可能提出异议,但这只是他的猜测,而非陈述实情。反对者或许会说,虽然因着以色列人的不信,摩西不能带领他们进入迦南地,约书亚却做到了,因此第6节的“既有必进安息的人”指的是约书亚引领进入迦南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约书亚的地位则与带领
  第9节以这样看来(ara)引述作者的结论,说明它是不必多加赘述的。安息日的安息这样的说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字(sabbatismos)未曾在他处出现过。它可能是作者所造的新字(MM 的主张),因为它有效地区别属灵的安息与迦南的安息(诗篇里用的字是 katapausis)92。那些有资格享受安息日安息的人被称为神的子民,这把他们和不信的以色列民分别出来。事实上,这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词语,适用于指称普世性的群体,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参:彼前二10是类似的用法)。这种神的拥有权是值得注意的,
  10. 这节圣经对“安息日的安息”作了解释。这是神的安息,不是较次级的模式。神的子民分享
  作者称颂安息(katapausis)绝对不是要贬低工作的重要性,这里的“安息”并不是闲懒不工作。的确,这段经文所阐释的,是神在创造之后进入
89 详见 W. Mans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70, n.4.
90 Bruce 指出,巴拿巴将犹太教千年安息的概念与基督教所认为人类历史的第八千年为千禧年的看法混淆(p.74, n.20)。而现代解经家的看法与巴拿巴的观点类似者,详 G. H. Lang, Comm., pp.73ff.
91 参 Bruce, Comm., p.16.
92 Ka/semann 以诺斯底主义解释 sabbatismos 只是个幻想,这样的说法不太受支持,因为这种说法惟一的可能是出自伪造的革利免式的讲道,参 Hofius 关于这方面的探讨(op. cit. pp.102ff)。
93 参 Hering,
Comm., p.32.
ii. 竭力进入那更美的安息(四11~13)
  11. 希伯来书里点缀着许多劝勉,这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这句话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安息必须努力进入,不要把它当作是一种赐予。“竭力”(spoudazo)这个动词蕴含着急切的意味,与作者在本书信中所提出各样严肃的警告一致。作者再次提出以色列民的例子作为劝勉的主要动机,因他清楚知道历史重演的严重危险性。然而作者并没有明显的说出他的受信人犯了学那不信从的样子的罪。这里的希腊文(en hypodeigmati)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2. 这一节经文和第11节,毫无疑问的存在着强烈的关联。这个警告事实上是以神启示的性质为根基的,不能把它当作是无关紧要的事务而不予理会。作者在此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来描述神的话语大能的特质,不但强调了行动,也强调了神的道的功效。首先,我们必须确立它的意思。这有两种可能性
  此处所说,神的道的属性包括活泼的、有功效的、锐利的(中译“更快”)、能刺入剖开,这些都只是在个人身上产生功效的一部分能力而已。“剑”这个比喻立即使人想到审判,但是并非此处特有的。“道”能分开的观念也由斐罗提出(详 Ouis rerum divinarum heres sit, Sections 230~233)。但斐罗的观点与本书信的理念有所不同,因为他观念中的道不能在道德基础上来区分事物,必须由人的理性来完成这个工作。神的道(作为神明确的命令)的人格化,从所罗门智能书十八15、16获得根据,它的解释比斐罗的解释更符合希伯来书的思想,但希伯来书的理念是更基础性的。神的道能够剖析辨明全人的每一个层面。
  神的道是活泼的,这正反映出神本身真实的特质,因为
  以弗所书六17与启示录一16也都曾经把神的道比喻成剑,启示录用一把两刃的利剑这个观念来形容从那已得荣耀之神的儿子口中所说之话语的本质。以赛亚书四十九2与《所罗门智慧书》七22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概念。以弗所书的经文则说到属灵的军装,是特别用来攻击魔鬼的势力。但是,希伯来书这里所着重的是神的道的穿透力,因此用比较级的叙述方法来说明,更快。神的道就像两刃的利剑,最叫作者震惊的是它刺透的能力。但是,甚至连这样的描写也无法恰当地说明神话语的功效。
  以下的说明解释了神的道的穿透力。魂与灵都能刺入剖开,这句话使人对神的道的分剖能力产生特别的注意力,但是此处所要说明的意思为何?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说到将魂(psyche)与灵(pneuma)分开,但似乎解释成深入魂里和灵里是比较合宜的,也就是说,神的道能显明两者真正的性质94。在此,神的道被视为能刺透全人,包括魂与灵。如果我们采取前者的解释,那么神的道的穿透力是能彻底达到魂与灵之间,这是众所公认难以辨明的分界线。在新约圣经中,“刺入”(dii/kneomai)与“剖开”(merismos)这两个字,只有本书作者用过。而后者在二章4节也出现过,用来说明圣灵恩赐的分配,与这里的意义全然不同。新约圣经里,用 pneuma 来描述人的灵,是以人的属灵层面为焦点,也就是与神有关的生命。而 psyche 则是指与人属灵的经历无关的生命层面,也就是与他自己,他的感情、思想有关的生命。在保罗的神学中,两者有很强烈的对比。
  这里说到神的话剖开的功效,能延伸到骨节与骨髓、心中的思念和主意,是又一次清楚说明道在心思中的穿透力。神的话对我们的影响力可以延伸到辨明我们心中的主意,这样的理念是很有挑战性的。没有任何事可以在神的信息的辨明力之前隐藏,连我们最深处的意念也不能。道会影响到我们的全人,从下一节经文的说明,就可以获得解释。
  13. 这里回到前面已经说过的,但借着一个更全面的陈述受造之物和造物者的关系而更加丰溢,尽管神的名在此并未出现。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这样的说明很显然是指着神说的。这句话从字面上的解释是“与我们有帐目关系的那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向
  “没有任何事物或任何人,可以躲避神的眼光”,这样的忠告对我们是有益的。每一个受造之物都是赤露的(gymna 直译“赤裸裸的”),他所强调的是在神面前完全的显露。此外,他又说是敞开的(tetrachelismena),这是个很生动的叙述,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七十士译本里也从未用过这个字。它的意思是“把颈子往后扳”(就像在摔角时);第二个意思是“赤露着的”,或因被征服或被迫而仰卧在地上,或者在这里是指“揭发”的暗喻用法。这里似乎是说,在神的眼前,没有任何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脸,他的头被压向后,以致暴露在神的面前。这种严肃的观点,是为了本书信的第二部分作预备,在第二部分中说明基督大祭司工作的目的与影响力。万物都无法隐藏的事实,说明人类急迫地需要一位真正能为他们行动、有影响力的代表。
94 C. Spicq, Comm. 1, pp.52ff,在此看到了斐罗式之魂与灵区别的观念,灵是比魂更超越的,惟有灵才能领受神的教导。
E 更美的大祭司(四14~九14)
  摩西的律法已经指派并预备了一位大祭司,以成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但是亚伦的祭司职分有许多软弱,作者因而宣称基督的大祭司职分是超越亚伦的。作者插入一段挑战性的话,警告受信人,离弃基督教信仰会有什么后果。基督的大祭司职任究竟属于那个等次?这问题引领作者探讨麦基洗德更美的等次,与这主题紧密连结的是
i. 我们伟大的大祭司(四14~16)
  14. 虽然大祭司的主题在作者心目中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并且在本书信中已经提及很多次(参一3,二17,三1),但作者到现在才开始详细说明。或许本节开头的既然(oun)这个连接词,使本节经文直接与二章17~18节互相连接,其间的叙述布置了格局,却使受信人注意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作者用三个词来论述我们的大祭司。第一个是伟大的(中译“尊荣的”),这个字眼把
  第二个特性是已经升入高天。因为所用的这个“天”在原文是复数,有人认为此处受到犹太人认为天有许多层的观点所影响。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二2说到他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则宣称天有七层。但是在旧约圣经中,一般常例多是用复数来形容天,因此这里指的大概不是犹太人的多重天的观念。最有可能的说法是,这种概念是一般性的,作者用它来说明亚伦等次的大祭司进入帐幕的各种限制与基督升入高天的对比。我们的大祭司直接进到神的面前,这句话说明
  作者给
  在介绍这位大祭司是如此伟大之后,他立刻提出劝勉,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这是不足为奇的。这里所用动词(kratomen)的意思是固守,这似乎是在强调我们个人的决意。这个观念在十章23节又以略为不同的动词“坚守”(katechomen)再次提出,并且也带着同一个受词所承认的。“承认”这个字已经在三章1节出现过,也许是这卷书信的关键词,因为这节经文和十章19~23节的经文有直接的关联。的确,四章14~16节可以视为大祭司主题的引言,十章19~23节则是个结语。这两处经文也都提到要持定所承认的,我们可以借着一位大祭司坦然无惧地(parresia)来到神面前。两处经文的呼应是如此的显著,并非出于偶然。它们反映出作者在本书结构上的计划。他论述大祭司主题的旨趣,绝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很实际的,为要劝勉受信人亲近神。
  15. 虽然二章18节已经指出我们的大祭司能怜悯那些受试探的人,这节经文再次从反面角度来解释同一件事
  或许有人会认为即使我们的大祭司可能体恤人的软弱,但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例外的条件,只是
  关于耶稣无罪这重要而特别的说明,我们可以比较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21的论述。这是新约圣经一贯的教训,对希伯来书作者的大祭司主题格外重要(参七26起有更详尽的说明)
  16. 是另一个劝勉。前面曾说过,劝勉在十章22、23节又再次出现。人来到神面前的可能性特别占据了作者的思维。这里有几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所表现的特性是坦然无惧的,或放胆的(parresia),这字表示从恐惧中得着释放的自由。这是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最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人在神面前表现敬畏的态度,仍无碍于此一特性。在主祷文里完全显明这特性,像“我们……的父”这样的称呼,显示出惊人的胆量。
  第二个特性是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宝座是王权的象征,是令人慑服的地方,但它主要的特性却是恩典;换句话说,这是神随己意白白施恩的地方。八章1节和十二章2节都说到耶稣基督坐在宝座的右边,这宝座是施恩之处,耶稣就是保证。
  第三个特性是怜恤与恩惠的结合,这两者都是宝座所发出的特殊恩泽。前面已经说到我们的大祭司是慈悲的(参二17)。这在新约圣经中是个很突出的主题,也是保罗书信的特性。
  第四个特性是我们所得到的帮助是随时的。神恩典的供应是无限量的,惟一的条件是我们愿意去领受,这样的心是不可缺少的。
95 Westcott, Comm., p.107说到基督忍受我们所受的试探,惟一的例外是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