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耶稣教训中的六种声调
在马太福音第十一章之中,我们看到耶稣随时都在说话。
自信之声(十一1-6)
约翰的经历以不幸结局。他不擅于贬低真理来迁就人,也不可能目睹罪恶而不加以斥责。他毫无畏惧地说话,从不顾及自身的安全。
加利利的希律王安提帕,藉着到罗马去探视他兄弟的机会,勾引他的嫂嫂离开她的丈夫。他回到家里与妻子离异,与嫂嫂结为夫妇。约翰为此公开严厉的责备希律,因而招致了这位东方暴君的报复。约翰终于被囚禁在死海山麓附近的马开如斯(Machaerus)城砦的监狱之中。
这种遭遇对于任何人已是极大的不幸,但施洗约翰的遭遇更加倍不幸。他从小生长在旷野,终生住在空旷的户外,受尽清风拂面,穹苍为屋的生活。如今却被囚禁在四壁狭隘的地牢之中。像约翰这样的人。可能从来也没有在一所房子里住过,其苦恼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英国北部的卡莱尔堡(Carlisle Castle),那里有一间小囚室。许久以前,曾有人把一位苏格兰的边疆酋长关在里面好几年。那间小房只有扇小小的窗户,人站在地上根本就没有法子看到窗外,在窗子的石边上,有两道磨损的痕迹,就是那位边疆的酋长日复一日,用手攀扶着窗,承起自己的身体,为要看看他永远不能再在那里奔驰的绿色的山谷。
约翰的情况必定正是如此,而在他的心中开始产生许多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他曾经十分确定耶稣就是那‘将要来的’。这是犹太人所迫切等候的弥赛亚最通用的一个标题(见可十一9,路十三35,十九38,来十37,诗一一八26)。一个死期将近的人经不起疑惑,他必须有把握。因此约翰差遣他的门徒来问耶稣说:‘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要我们等候别人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可能蕴藏着许多事情。
(一)有的人认为约翰提出这个问题一点也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门徒。可能当约翰在监里跟他门徒说话的时候,他们问他:‘耶稣到底是不是要来的那一位?’约翰回答说:‘如果你们有甚么怀疑,你们祗要去看
(二)也许约翰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的不忍耐,约翰所传的是定罪的信息(太三7-12)。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簸麦的工作已经开始,有洁净作用之审判的圣火已开始燃烧。也许约翰想:‘耶稣要到甚么时候才开始行动呢?甚么时候
(三)有少数的人认为约翰的问题就是显示信心和盼望之破晓的意思。他曾在施洗的时候见过耶稣,如今在监狱里,他越是想耶稣,就越加确定耶稣就是将要来到的那一位;现在他藉着这个问题来投进他整个的盼望。这问题可能并不是出自一位失望者或不忍耐者,而是出自一位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的信服者;他别无所求,只求坚定自己的盼望。
于是耶稣答复了他的问题。在
耶稣加利利宣布作成的事,
最后,主说了警戒的话:‘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这是对约翰讲的;因为约翰只领略到一半的真理。约翰所传扬的福音,是 神那带毁灭性之圣洁;耶稣却传 神那带有爱的圣洁的福音,所以耶稣对约翰说:‘也许我并没有做你期望我做的事,但罪恶的权势已经失败了,不是被不可抵抗的能力,而是藉着无法回报的爱。’有的时候,人可能会向耶稣生气,因为耶稣剖开了他对于宗教的观念。
赞叹之声(十一7-11)
耶稣很少称赞人像
(一)他们是去看风吹动的芦苇吗?这可能是指以下所说的两种意思中的一种:
(甲)在约但河岸长着很长的藤草,因而‘摇动的芦苇’是一句古话,是指‘看见最普通的东西’。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约翰的时候,是否只是去看一件极普通的东西?就像在约但河岸风吹动的芦苇那样的普通呢?
(乙)‘摇动的芦苇’也可以代表‘软弱的摇动者’,一个在危险的风暴中无法站立得稳当的人,就好像在河边随风摇动的芦苇。
那些成群结队的到旷野去看的决不会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他们成群结队地出去,就表示约翰的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因为没有人会走过一条马路去看一个每日都见到的普通人,何况长途跋涉地到旷野去看。而且他们绝不是去看一位软弱的动摇者。天路历程中所描写的懦志先生那一类的人,决不会在监狱中静渡余年,成为真理的殉道者。约翰既不像摇动的芦苇那样普通,也不像无脊骨的芦苇随风摇动。
(二)他们是出去看穿细软衣服和华丽袍子的人吗?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位朝臣,约翰无论如何,决不会是一位朝臣。约翰不懂得谄媚国王那种朝庭的艺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把真理告诉国王。约翰乃是 神的大使,而不是希律王的朝臣。
(三)他们是不是去看一位先知?先知是 神真理的预言者,是 神所信任的人。‘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摩三7)先知包含着两种意义:他是一位带来 神信息的人,他也是一位有勇气传播那信息的人。先知是一位头脑中有 神智慧,口里有 神真理,心里有 神的勇敢的人,约翰的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四)但是约翰却有超乎先知的地方。犹太人从古至今都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他们认为在弥赛亚来到以前,以利亚要来作
(五)这是耶稣给与约翰的极大赞誉,以一种称赞之声讲论他。有史以来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约翰的;但接下去是一令句人惊异的话:‘然而在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这里所显示的是一个一般的真理。耶稣的降世,就带给世界完全而绝对新的情形了。先知们是伟大的,他们的信息是宝贵的,但耶稣却带来更伟大的事物,更奇妙的信息。蒙提弗雷(C. G. Montefiore)是一位犹太人,而不是基督徒,他曾如此写道:‘基督教在人类的文化与宗教的历史中,标志着新的纪元,世界对于耶稣与保罗有无限的亏欠。在这两位伟人来到世界以前,事情绝不会像现在,人的思想也不会有现在的那个样子。’即使一位非基督徒,也很自然地承认,由于耶稣来到世界,一切的事才变成现在这样。
可是约翰所缺少的是甚么呢?有甚么东西是基督徒有的,而约翰永远也不会有的呢?对于这答案十分简单,也十分重要:约翰从来也没有看见过十字架,因此约翰永远也不能知道 神慈爱完全的启示。他可能知道 神的圣洁,他也可能宣扬过 神的公义,但是他永远也不能知晓 神完全的爱。我们只要去听听约翰的信息和耶稣的信息就可以知道,没有人会把约翰的信息称作福音或好消息;其实他的信息根本是毁灭的威胁。必须等到耶稣
约翰遭遇了与某些人相似的命运,他担负了指示人进入某种伟大的使命,可是他自己并没有进到里面去。有些人作了 神的指路标,他们所指示的新观念和新意向,使别人能以进到他们自己无法进入的境地。伟大的改革家,很少是头一个为那种改革而辛苦耕耘的人,因而使他的名字长留青史。很多人在他们一瞥那个改革的荣耀之前,经常是劳动,甚至因而丧失生命。
有一个人讲到他每天傍晚在他的窗口所看到的一幅景象,每天傍晚他总会看到一个点灯的人,沿着街道,点亮所有的灯盏,可是那位点灯的人,自己却是一位瞎子。他带给别人光亮,可是他自己永远也看不见。倘若在教会中,或任何行业中有人苦心经营的梦想终生无法实现,但愿他永不感到失望。 神需要约翰, 神需要他的路标来给人引路,虽然他自己并没有达到目的地。
努力进天国(十一12-15)
在十二节有一句很不容易明白:‘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编按:英文直译应为:‘天国要经过暴力,强暴的人用力去得到它。’)路加福音用另一种方式(十六章十六节)说:‘从此 神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努力要进去。’以上的话很清楚的表示,耶稣在一个时候曾把努力与天国相提并论,这种说法相当隐密艰深,无法使人立时获得充分的了解。其实路加与马太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解释。
路加说人人要努力进入天国,他的意思正如但尼(Denney)所说:‘天国并不是为善意的人,而是为敢于冒险的人所设立的。’没有人漂流进天国,它的门户只向着那准备尽最大的努力而进去的人开启,正像人攻打一座城池一般。
马太福音说从约翰的时候直到如今,天国是强暴夺取,强暴的人就得着了。这句话的形态似乎是回顾一段相当的时间而说的,其实这语气彷佛是马太解释耶稣所说的话。马太似乎在说:‘约翰被关在监里,直到我们的时代,天国是忍受了强暴者的暴力与压迫。’
我们最好把马太和路加的记载放在一起,这样才可以了解这句难解的话整个的意义。耶稣可能如此说:‘我的国度总是受人逼迫,野蛮的人总是想要破坏它,夺取它,毁灭它;所以惟有那极其诚恳,并以虔诚的热心,胜过暴力的进军的人,到最后才能进去。’耶稣说这话原初的意思,一方面要预告门徒将来必遭遇暴力,另一方面向我们发出一种挑战,要产生一种胜过暴力的虔诚。
希奇的是在十三节中发现,律法也是以预言的声音讲话,但是律法本身确实地宣布,预言的声音是不会止息的。‘耶和华的 神要在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申十八15,18)。正统派的犹太人,以为耶稣破坏了律法而恨恶耶稣,其实他们的眼睛只要肯看,律法和先知都是指向耶稣
耶稣再一次告诉人们,若他们愿意领受这事实,约翰就是他们等候已久的先锋。在这个短句中,描述了人生全部的悲剧。古时候有谚语说:‘你可以把一匹马带到水边,却不能使
忧伤痛责之声(十一16-19)
耶稣为了人性的背逆而忧愁。在
约翰来了,住在旷野,禁食,使自己与人类社会分离隔绝;他们就说他:‘这个人疯了,竟使自己与人间社会和娱乐隔绝到这种地步。’耶稣来了,与各种人交往,分担他们的忧愁与喜乐,在他们欢乐的时候与他们同乐,他们就说:‘
其实当人们不愿意听从真理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找到不听的借口。他们甚至不需要在批评上前后一致。他们会以完全相反的立场和理由,去批评同样的人和同样的机构。如果他们决意不作反应,不论是你怎样邀请,他们仍旧顽固赌气地毫无反应。即使成年的男女,也会像那被宠坏的孩子一样,不论是甚么游戏,一律不肯参加。
接下去就是耶稣在这一段之中,最后的一句话:‘但智慧之人,总以智慧为是。’最后的评语,就事论事,与乖戾和背逆的批评无关。犹太人也许批评约翰孤癖成性,但约翰却曾使数百年来硬着心肠的百姓归向 神;犹太人也许批评耶稣的日常生活与太多的普通人混杂在一起,可是人们却从
如果我们不再按照我们的偏见与背逆来判断人与教会,如果我们开始为那引领人亲近 神的任何个人或教会献上感谢,那真是一件好事──即使他们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与我们相合。
痛心谴责之声(十一20-24)
约翰写福音到最后有一句话,说,若要把耶稣一生中所有的事迹全部写下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廿一25)马太所记载的这段经文,是对约翰所说之话的一个证明。
哥拉汛在迦百农以北,大约一小时路程之处。伯赛大是在约但河西岸的一座渔村,在河流正进入湖北端之处。这段经文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些村庄之中曾发生过极其惊人的事件,可是我们却没有任何的记载。福音书中并没有记载耶稣在该地所做的所有工作,或所行的神迹,可是它们一定是属于最伟大的一类神迹。这段经文显示,我们对耶稣的认识是多么少;也表示我们必须牢记,福音书中对耶稣的工作,只有一部分选择性的记载。关于耶稣的事,我们不知道的,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我们必须仔细揣摩耶稣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所用的音调。‘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希腊文的ouai就是译作祸字,而ouai这个字表示忧伤遗憾,正像表示愤怒。这并不是一个人因自尊心受损,在努中所发出的声音;或者是一个人受到侮辱时所发出的咆哮。这是一个人把他最宝贵的给予世界,而世界竟对他毫不理会的时候,所发出痛心难过之声;这是一个人眼看着一出悲剧即将上演,所发出的悲叹。我们一定要记得耶稣谴责人,是出于
那么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到底犯的是甚么罪,甚至比推罗、西顿、所多玛、蛾摩拉更加过份呢?他们的罪行必定是十分严重,因为圣经中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推罗与西顿的罪状(赛廿三章,耶廿五22;四十七4,结廿六3-7;廿八12-22),而所多玛与蛾摩拉原来就是罪行的别名,到如今还是。
(一)这些城市的罪,是忘却权利所带来的责任。耶稣给予这些加利利之城的权利和机会,乃是所多玛、蛾摩拉或推罗、西顿从来未曾得着的,因为这些加利利的城市亲自看见并听见了耶稣的言行。我们不会也不能去责备那些因无知而犯错的人,因为他从未有机会得知行善之道。可是如果一个人有各种机会知道正路,却走入歧途,那就非谴责不可了。我们决不会像对待成人那样地去谴责小孩,我们也不会按文明人的标准定野蛮人的罪;我们不会对自小生长在狭隘的贫民窟之中的人,与那些在良好舒适环境中长大的人提出同样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所享受的权利越大,如果没有负起这些权利所承担的责任,就要受越重的谴责。
(二)这是漠不关心的罪。这些城市并没有攻击耶稣;他们没有把
有一位艺术家画了一张基督站在伦敦著名大桥上的图画,
(三)现在我们面对面地看到一个惊人的真理──甚么都不做,也是一种罪。有的罪出于行动,有的罪出于无行动。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的罪,是甚么事也不作的罪,有许多人辩称:‘我根本甚么也没有做。’这个辩护可能就是他定罪的凭据。
权威之声(十一25-27)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出于经验,经历拉比和智慧的人弃绝
拉比们自己也看到这因知识而骄傲的危险,他们的确发现平凡的普通人,往往比最聪明的拉心与 神更为接近。在拉比中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朱沙(Chuza)的庇罗卡(Berokah)拉比,在拉彼特(Lapet)的市场,看到了以利亚,拉比问道:‘在这市场中有甚么人注定可以得永生?’起初以利亚说一个人也没有,后来他指着一个人说:‘这个人可以享受永生。’庇罗卡拉比问那人做些甚么事,那人说:‘我是一个狱卒,我的职责是把男女犯人分开。在晚上的时候,我把我的床,铺在男女犯人中间,使他们不会发生差错。’以利亚又指着另外两个人说,他们也可以分享永生。庇罗卡拉比问他们做些甚么,他们说:‘我们是嬉戏者。我们一看到有甚么人灰心丧志,就设法使他快乐起来。我们看见两个人在彼此争吵,就尽量使他们和好。’这些人所作的都是很单纯的事,狱卒尽忠他的职守;那带给人微笑与和平的人,都是在天国里。
在拉比中间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次在索勒发生时疫,但在附近居住的拉不并没有波及(拉不是一位著名的拉比)。大家以为这是由于拉不的德行,可是他们在梦中得到启示……这只是由于一个人甘愿把铲子和锄头借给别人去挖掘坟墓。有一次在杜克利德发生大火,汉那拉比的住宅在邻近并未波及,人们以为这是由于汉那的德行……但在梦中他们却得到默示,乃是一位妇人的德行使他们免于灾祸,这位妇人经常弄热她的火炉,让她的邻舍可以随意使用。’把工具借给有需要者的那人,尽其所能地帮助邻舍的那女人,并没有多少知识,但他们那爱人的单纯行动,使他们
‘主向谦恭的人,
一直颁赐圣灵;
主设圣殿,主安宝座,
拣选清心的人。’
本段经文以耶稣最大的宣告为结束。这宣告乃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耶稣宣告惟有
同情之声(十一28-30)
耶稣是对那些不顾一切专心寻求 神,专心寻求良善,却发现任务不可能完成,而感到困倦灰心的人说话。


即使拉比们也看到这种缺点。在可拉的口中流传着一个可悲的故事,表明律法对于人的要求是何等紧迫的捆绑,人根本不可能做到。‘有一位穷寡妇是我的邻舍,她有两个儿女和一块田地。她要开始耕地的时候,摩西(指摩西的律法)说:“你决不能用一只牛和一只骡在一起耕地。”她要撒种的时候,又说:“你不能用混杂的种子撒在田间。”要收割庄稼的时候,说:“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申廿四19)“不可割尽田角。”(利十九9)当她要打谷的时候,律法说:“献上素祭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十分之一。”她接受了命令,并将一切献上。这贫穷的寡妇后来又做甚么呢?她卖掉了她的田地,买回来两只羊,用羊毛织自己的衣服,并想从小羊得利润。可是小羊一生下来,亚伦(指祭司的要求)来对她说“把头生的给我。”她只得接受,把小羊给了他们。到了剪毛的时候,她剪下羊毛,亚伦来对她说:“把初剪的羊毛给我。”(申十八4)。于是她想:“我无法与这人对抗,我要把羊杀了,把它们吃掉算了。”可是亚伦来对她说:“要把前腿和两腮,并脾胃给我。”(申十八3),她说:“我虽然把它们杀了,仍旧逃不过你们的手,我还是把它们奉献了吧!”然后亚伦说:“如此它们就全归于我了。”(民十八14)他带着那两只羊走掉了。只剩她跟她的两个女儿在一起哀哭。’这故事表明律法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提出不断地要求,其实这些要求就是一副重担。
耶稣请我们把

据传说耶稣是全加利利最好的制轭者,全村的人都到他的店里来买手艺最精良的牛轭,那时候的店铺门口,也跟现在一样的有一块招牌,可能在拿撒勒木匠店门上的那块招牌写着:‘本店所制牛轭,完全适合应用。’耶稣在这里很可能是采用
耶稣说:‘我的轭是适合应用。’真正的意思是:‘我赐给你的生命并不是苦恼的重担,你的工作,你的生活,正好适合于你。’ 神所赐给我们的,都能够适合我们的需要和我们真正的能力。 神所给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经过测量,适合于我们的工作。
耶稣说:‘我的担子是轻省的。’正像一位拉比说:‘我的担子将成为我的诗歌。’这并不是说这担子容易背负,而是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