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彼得前书第四章
基督徒的职责(四1-5)
基督徒应该决心放弃异教的邪风恶俗,而完全委身于基督,过讨 神喜悦的生活。
彼得说:‘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这到底是甚么意思呢?我们提出下面三个可能的解释:
(一)犹太人很热烈地相信受苦可以洁净人的污秽。巴录的启示录(Apocalypse of Baruch)的作者,提及以色列人的经历时曾说:‘因此,他们若受痛苦磨炼,他们或可得以成圣。’(十三10)论到人心灵上的洁净时,以诺书则有以下的记载:‘心灵内永恒的洁净,是与肉身受多少煎熬有直接关系;因为在万灵的主面前,没有人能说谎话。’(六十七9)玛喀比二书曾形容当时的苦况说:‘我奉劝念本书的读者们,不应以目前所受的灾难而丧志、恐惧、战竞;相反地,他们应了解这些刑罚并不是要施行毁灭,而是磨炼我们的国家。 神恩惠的表征,在作恶者享平安的日子迅速过去之后,刑罚便速速来临而表彰无遗。至于其它国家, 神容忍等候,不施行刑罚,直到审判日来临,他们的罪恶满盈时, 神的审判会无情地倾倒。但 神并没有等我们恶贯满盈时,向我们施行刑罚,
若我们用上述这思想来看这一段经文,意义就很明显:凡因受苦而被管教的,都与罪断绝了。这确是令人鼓舞的思想,‘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苦难及挫折使我们不断地感谢 神,因为苦难虽然难熬,但却与心灵有益。这意思虽好,却仍与本段经文不大相合。
(二)碧格则认为,彼得是以其会友为信仰而受逼迫的经验,来解释这段经文的背景。他说:‘那些温驯地忍受苦难,及诸多无情的逼迫,而始终坚立不倒,没有顺从罪恶的信徒,是值得景仰及委以重任的;因为试诱对他无能为力。’这里的意思乃是:若一个人经历逼迫,又没有弃绝基督的话,这人的品格与信仰是经历严格考验,故此,试探也对他无能为力了。
每一个试验都是令我们的品格更坚强的说法固然不错;每一次拒绝试探的经历,都会加强我们拒绝另一次试探的力量。这都是很好的意思,但是却与本段经文的上下文的意思,似有些不相合的地方。
(三)现在要讨论的,可能是比较正确的解释。在上文中,彼得在谈论洗礼。在新约中,罗马书第六章是论洗礼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在这一章圣经中,保罗解释洗礼的经验是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有新的生命。我们认为这正是彼得的想法。他刚在上文讨论洗礼,接着便说:‘那些洗礼的人,已经藉着洗礼分享了基督的苦痛与死亡。罪对他们毫无克制的力量(罗六14)。再者,我们要知道这些受洗的,是自愿脱离异教的成年人;藉着洗礼,他与基督认同,合一;分享基督的痛苦与死亡,也分享基督复活的生命及能力,因此,便可胜过罪恶。’
当这情况发生时,这人便与他旧的生活方式一刀两断了,一味寻求享乐、骄傲、情欲的律,已经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 神的管治。要达到这境界绝不容易,因为过往的朋友必对这投入新生的人,加以诸多耻笑。但基督徒却深知 神的审判必将来临。有一天,基督徒会体验到那永恒的喜乐,这喜乐若与他在地上所放弃暂时的享乐比较一下,相差何只千倍。
最后的机会(四6)
因此,那些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好使他们的肉体受了人要受的审判,他们的灵却靠 神活着。(新译本)
这一段难以解释的经文,竟以这一节更令人不解的经节作结束,因为这一节经文再次提及福音也曾被传给死人的概念。‘死人’这词起码有下列三种不同意义:
(一)是指那些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而不是指那些肉身死亡的人;
(二)是指那些在主耶稣再来之先而死去的人;这些人曾在去世前听闻福音,故此可享天上的荣耀;
(三)是指所有的死人;这可能是正确的解释。因为彼得在上文论及基督曾下到阴间,在这里,他只不过再一次提及基督向死人宣讲的概念而已。
从未有人为这节经文作出令人合理满意的解释;但我们认为下列的解释是较为令人满意的。对人类来说,死亡乃是对罪的刑罚。正如保罗所说的:‘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12)假如没有罪的话,死亡也不会临到世人;故此,死亡本身便是审判。彼得在这里的意思乃是:人死的时候已经受了审判;虽然如此,基督仍然下到阴间宣扬福音,使他们再有一次机会、藉着接纳福音,得以活在 神的灵中。
这可说是圣经中最奥妙的经节!假如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一瞥死人也可以悔改的真理,也就是福音提供人另一次进入新生的机会。
末日将至(四7上)
这是新约一贯的信息。保罗劝勉人应该睡醒,因为黑夜已深,白昼将近(罗十三12);他向腓立比教会的信徒说:‘主已经近了。’雅各写道:‘主来的日子近了。’约翰不断地向其会友说:他们已经身处末世之中了(约壹二18)。启示录的作者约翰说:他曾听见复活的基督宣告谓:‘是了,我必快来’(启一3;廿二20)。
对某些人来说,这些经文引起一些难题,因为若以字面的意义来看,新约的作者都错了;因为将近二千年了,末日仍末来临。对这难题有以下四个可能的解释:
(一)我们或可说新约的作者的确是错了。他们在当日盼望基督再来,及世界末日的来临;而这些事都没有应验。但令人希奇的,却是基督教会并没有因这些话没有应验,而将之从新约圣经中删除出来。新约圣经的正典,到主后二世纪的后期才固定,而一直沿用至今日。换言之,上述主即将来临的经文,也成为正典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早期教会的信徒们,仍然相信主快再来的真理。
(二)新约本身有些经文显示:末日已经来临了。当耶稣基督未降生的时候,历史已经达到终点。在耶稣里面,永恒已经进入时空;藉着
如果我们接纳这一个说法,那么,历史在耶稣基督里已经达到终点。争战已得胜利;只有一些小冲突,仍待克服,因为有一些残余的顽固分子,仍然滋事扰乱。换言之,在这一刻,我们正活在末日之中,也就是活在‘历史的尾声’中。这是一很普遍的见解;但却与事实不符。现时罪恶嚣张,与过去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世界仍未接纳基督为主。这或许是末日,但清晨的曙光仍遥遥未至。
(三)我们或许应以历史为一无限长度的过程的概念,来了解‘近了’的意思。这就如将所有过去的文明历史比为一粟,将尚未发生、未能记载的历史比为沧海,沧海与一粟之差异,相去何止千万倍。若用这个角度来看,‘近了’只不过是一个相对的字眼。当诗人说:在 神看来,千年如一日,又如夜间的一更(诗九十4),这些话真是正确贴切得无以复加。如此看来,虽然千百年已经过去,但是用‘近了’来形容历史过程,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表示,这并不是圣经作者们对‘近了’的看法,因为他们对历史根本没有如此的概念。
(四)这一节经文,包涵了一个很重要的真理,对每一个人来说,时候都将到了。人人皆有一死,这是无可否认的;对我们来说,主来的日子已经近了。我们不知道那一天,那一刻与主相遇;故此,我们每天都活在永恒的边缘。
彼得说:‘万物的结局近了。’早期的思想家,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或许是错误的想法,但他们却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严厉的警告: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末日的确已经近了;这警告一如往日,仍然生效。
在永恒边缘的生活(四7下-8)
假如某人知道耶稣基督快将来临,他的生活必定会有极大的改变。因此,彼得在这一段经文中,提出下列四项要求。
(一)彼得劝勉我们应该谨慎,我们或可将之译为:‘神智清醒’。彼得所用的动词是sophronein;这字的名词是sophrosune,而这字是由动词sozein引申而出,意思是小心保存;而名词phronesis,是头脑,心智的意思。sophrosune,是指神智清醒者的智慧而言;而sophronein是保守神智清明之意。神智清明者的特征,乃是他们能分辨事情之轻重,绝不会本末倒置;他们绝不会一时意气,情感冲动;更不会幻想天开,大建空中楼阁,或倾向于事不关己,己不劳心的态度。我们应以永恒的眼光来衡量世事,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只有在 神居中心地位的时候,其它事物才会安排至其适当的地位。
(二)彼得劝勉我们应该自守。或可译为‘端庄沉着。’这字的动词是表示与醉酒的丑态相对的清醒、端庄,故此一直被用来指沉着、自守的行为。这并不是意味着基督徒应绷着面皮,不苟言笑;相反地,基督徒也不应该以游戏人间,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度日。以严肃的态度面对一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使我们认清事物的轻重,及其在今生与永恒中的价值。我们应以严肃的态度面对人生,因为我们要对赐生命的主交账。
(三)我们谨慎自守,是为了能儆醒祷告。这或可译为‘持守祷告的生活’。当人的头脑不灵,思想不清的时候,他的生活也跟着会放荡不羁,毫无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便不能持守一个好的祈祷生活。只有当我们以智慧、严肃的态度面对人生时,我们祈祷时才会说:在一切的事上‘都愿主的旨意成就。’祷告的最先决条件,乃是有火热的心志,寻求 神对我们生命的旨意。
(四)彼得劝勉我们应彼此切实相爱:这可以译为:‘持守你的爱。’彼得用ektenes一字来表达这爱,这字有下列两个意思:第一,这字有恒久的意思;我们的爱应历久弥坚。另外,这字也有如运动员奋力作最后冲刺的意思。正如格兰斐说:这有如强驹的飞奔,‘收紧各部机肉,努力向前奔跑,好像运动员一般。’我们应有炽热的爱,应知道基督徒的爱并不是一时情感的冲动,过后便如烟消云散。这爱要求我们付出精神上,及属灵上的力量。换言之,这爱要求我们去爱那些不可爱的;虽遭别人的讥讽,白眼,我们仍然要爱;虽然别人没有回报我们所付出的爱,我们仍应不懈地爱。本革尔(Bengel)用拉丁文vehemens来译ektenes,即热烈的意思。基督徒的爱应恒久不渝,历久弥坚。
基督徒应以永恒的角度来衡量一切,故此,他必须保持神智清明,不断祷告,及恒久的爱。
爱的力量(四7下-8)(续)
彼得说:‘爱能遮掩许多的罪。’这可能有下列三重意义;我们不必要从其中挑选一个意思,而奉之为标准的解释,因为这经文都包含了这三个意义。
(一)我们的爱使我们不计较他人所犯的罪。‘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十12)若我们充满了爱的话,饶恕人也不是难事。这并不是说爱是盲目的,相反的,爱使我们无条件地去接纳他人。爱也能使我们忍耐;容忍自己的孩子倒容易,容忍陌生人的孩子比较难。但是,假如我们真正的爱,我们可以接纳别人所犯的错误,容忍他们的愚顽,甚至可以忍受他们的无情及不仁。爱真能遮掩许多的罪。
(二)假如我们爱及他人, 神就会不计较我们的罪。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两种人:第一种是无可指责的圣人君子;他们行仁义,讲道德,备受众人尊敬;但他们却严厉万分,罚恶不苟丝毫,对别人犯错而陷入罪恶之中的事实,完全不能了解。另一种是犯错多多的人;他们宅心仁厚,富有同情,不会严斥他人,后者心地仁慈,充满温馨。那些厚爱他人的,必蒙 神饶恕。
(三) 神的爱能遮掩我们许多的罪: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奇异恩典,像我们这样的罪人, 神竟然爱我们;这也就是 神为何差派独生子耶稣降世的原因。
基督徒的职责(四9-10)
在这一段经文中,末日将临的思想仍然占据了彼得的思想。可幸的,乃是彼得并没有因此而鼓励信徒们脱离世界,而专注于个人灵魂得救之道;相反的,他要求信徒应入世,及以服侍他人为原则。照彼得看来,当末日来临时,一个服务人群的,会比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来得更快乐。
(一)彼得鼓励信徒们应有互相款待之心。若没有好接待远人之心,早期教会则根本不能存在。周游四方宣扬福音的宣教士们,晚上要找地方投宿;当时的旅馆若不是价钱太贵,就是肮脏不堪,或醉酒淫欲之所;故此,宣教士们只好住在信徒家中。因此,彼得住在硝皮匠西门的家里(徒十6),而保罗及其同工们则住在一名叫拿孙的居比路信徒家中(徒廿一16)。许多早期教会中的无名氏,开放他们的家,接待远道而来的宣教士,若没有他们的热忱,早期教会的宣教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不单是宣教士需要人款待,地方教会也需要这互相款待的美德。有两个世纪之久,教会并没有固定的建筑物作为聚会的场所。只好在房舍宽大的会友家中举行崇拜。因此,我们念到亚居拉和百基拉家中的教会(罗十六5,林前十六19),及腓利门家中的教会(门2)。若会友们不热忱地开放他们的家,那么,早期教会连聚会崇拜的地方也成问题。
因此,新约一直强调基督徒互相款待,接待远人的责任。基督徒应有好客,待客之心(罗十二13)。教会监督也应有款客之热忱(提前三2);寡妇也应有接待远人的善行(提前五10)。基督徒千万不能忽略接待远人,要记得有些人在无意间竟接待了天使(来十三2)。作监督的要求之一乃是有接待远人的美德(多一8)。再者,千万不要忘记主嘉奖那些站在右边的信徒这样说:‘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而对那站在左边的却严斥道:‘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太廿五35,43)
在早期教会的会友们接待远人的美德,时至今日,盛况依然,基督徒款待异乡客,是何等的福份阿!
(二)互相款待固然是好,但应以不发怨言为原则。这是新约一贯着重的真理,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三至八节;哥林多前书十二章等经文中,曾对此真理详加阐释。教会需要会友所拥有的每一项恩赐,诸如讲道、音乐、探访等;或者是手艺、技巧等,可供教会不时之需;又或许是房屋、钱财等,皆可献给主用。 神所赐的恩赐,样样皆有所用。
基督徒必须以身为 神的管家,作为生活及事奉的原则。在古代世界中,管家是非常重要的;他可能是一个奴隶,但他却管理主人的产业。管家大体可分两类:一为专管家庭杂务及日常所需者;另一为专管主人房地产,代主人向佃户、房客交易。管家深知在他管理下的一切并不是属于他的,而是代主人管理而已。故此,所行每事皆须向主人负责、交代,并以主人的利益为依归。
基督徒必须觉察他所拥有的,不论是金钱或才智等,都不是属于自己的;这一切都是由 神而来,为 神所赐。我们必须将从 神而来的恩赐,献给 神使用,并向
基督徒事奉的目的(四11)
彼得的思想集中于基督教会的两大支柱:讲道及服务。‘圣言’一词的希腊文是logia,这字带有超然的背景。异教徒用这字来表示他们所信奉的神
彼得续言谓,若有人要服事他人,则要按 神所赐的力量服事。他的意思乃是:‘当你以基督徒身份服事他人时,千万别以你的乐善好施而沾沾自喜,傲气扬扬,而要知道你所施出的,不过全都是从 神领受得来的而已。’这样的态度令施赠者不骄,使恩赐兴盛。
一切事物皆以荣耀 神为原则。讲道原不是表彰讲者,而是领听者到 神面前。服事他人原不是沽名钓誉之举,而是使领受者感谢 神。萧文(E. G. Selwyn)曾以圣本笃修会所服膺的箴言来提醒我们,该箴言只有四个英文字母──IOGD──代表了四个拉丁字的缩写:即(ut in omnibus glorificetur Deus),意思是:凡事皆以荣耀 神为原则。若教会能事事皆为 神而作,不居功,不自夸,那么, 神的恩典必定丰盈,教会则必更兴旺。
逼害难免(四12-13)
普通说来,外邦人比犹太人更震慑于逼害的惨痛。因为普通的外邦人并没有尝过逼迫的滋味;而犹太人却是世界上受逼害最多的民族。彼得在这一段经文中,主要是劝勉那些作了基督徒的外邦人,帮助他们体会逼迫的真相。做基督徒绝不是一件容易事,基督徒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孤单,遭人白眼,困难多多,牺牲无数,逼害重重的。故此,我们对逼迫应有透彻的了解,彼得认为逼迫是难免的:人类的天性是乐于与性情相投的人交往,而对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则加以排斥;基督徒与世人迥异,因此,使事态更为严重。基督徒以耶稣基督的标准为原则。换一句话说,基督徒便是他所处社会中的良心;许多人逼害基督徒,是要埋没良心。基督教的美善,顶撞了这罪恶的世界,而被世人所鄙视。
(二)彼得认为逼迫是一项试验:这试验有两重意义。某人对原则服膺的态度,可以由他是否愿意受苦为原则而定,因此,任何逼迫都是信仰的试金石。另一方面,只有真正的基督徒才会被逼迫。那些与世界妥协的基督徒,绝不会受逼迫。逼迫真可说是基督徒信仰的试金石。
(三)更美的,是逼迫也是代表我们分享基督所受的苦痛。当一个人为基督而受逼迫,他乃是追随基督的脚踪,分担基督所负的十字架;这是新约一贯的思想。如果我们与耶稣一同受苦,我们也会和
(四)逼迫是通往荣耀之境的途径:十字架是获冠冕的途径。耶稣基督并不欠我们甚么,但
为主受苦的福泽(四14-16)
这段经文包涵了一项奥妙的真理:如果一个人为基督受苦, 神的荣耀便住在他身上。这真是令人莫测的字眼,我们认为这只有一种可能的解释。犹太人信约柜上的施恩座在 神面前散发光芒。这概念在旧约中不断地出现。摩西说:‘早晨,你们要看见耶和华的荣耀。’(出十六7)当 神颁律法给摩西时,‘耶和华的荣耀停于西乃山,云彩遮盖山六天。’(出廿四16) 神要在会幕那里与以色列人相会,会幕就要因 神的荣耀而成圣(出廿九43)。当会幕建立以后,‘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出四十34)当约柜被抬进所罗门所建的圣殿的时候,‘祭司从圣所出来的时候,有云充满耶和华的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职,因为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殿。’(王上八10-11)从上述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看见施恩座发出荣耀的概念,不断地出现于旧约圣经之中。
彼得相信若一个人为基督受苦,这荣耀便会住在那人身上。当司提反被审问,随后被人用石打死之际,他的脸面如天使的一般(徒六15)。
彼得继续表示基督徒不应因行恶受苦,他所提出的恶行的最后一项,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彼得说,基督徒不应以allotriepiskopos而受苦,这希腊字并没有可兹稽考之处,很可能是彼得自己所创的。这字有三个可能的意义,而每一个意义都是了解本段经文不可或缺的。这希腊字由另外两个希腊字组合而成:allotrios意思是属于他人的;而episkopos意思是注视,或查探。故此,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注视或查探属于别人的事。
(一)注视别人的东西会引致贪心:拉丁文圣经及加尔文皆以这意义来作allotriepiskopos的注脚──即基督徒应戒绝贪婪之心。
(二)注视或查探别人的私事,会引致介入别人的私事,而成为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这是最有可能的解释。有许多基督徒因为介入他人的私事而引起无穷的风波。若采纳这意义的话,这字便是谓基督徒不应插手于他人的私事,不应成为一好管闲事的人。这的确是很好的解释。
(三)另一个解释是:allotrios的意思是属于他人的事物,也就是不属自己的事。如此:allotriepiskopos的意思是:注视那不属自己的事。对一个基督徒来说,这话的意义乃是注视那些对基督徒生活毫无益处的事物。若以这个意思来解释的话,这字的意思是劝勉基督徒,千万别以那与基督徒生活毫无益处的事为念。
上述三个解释都有独到之处,但以最后一项比较正确。
彼得的用意是劝勉基督徒,应为基督受苦,使神得荣耀。基督徒的生活行为,该是他不应受逼害的最佳辩证,而他那默然受苦的心志却促使他人归荣归给 神。
完全倚赖(四17-19)
在彼得看来,基督徒更须有积极的表现,因为审判将要开始。
审判要从 神的家开始,先知以西结听见 神向其子民宣告审判说:‘从圣所起’(结九6)。从 神领受得多的, 神要求的也多,审判也严峻。
假如 神的教会也要受审判,那么,那些对 神的呼召不闻不问,对 神的命令不顺从的人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彼得引用箴言十一章卅一节的经文来支持他的说法:‘看哪,义人在世尚且受报,何况恶人和罪人呢?’
最后,彼得劝勉他的会友们应继续行善,无论有任何不测的事情发生,要有将一切都交给 神的心志,因为
希罗多得(Herodotus,六86)曾记述一项如此信托的故事。某米利都人(Milesian)来到斯巴达(Sparta),因为他听说斯巴达人非常有信用,诚实可靠。故此便将他的金钱托给一名叫格拉古(Glaucus)的斯巴达人。他表示在适当的时候,他的儿子们会来,且用信物证明他们的身份,以领回那些托给格氏的金钱。过了一段时期,这人的儿子们来了,而格氏奸狡地表示,他根本想不起有人曾托金钱给他存放,故此要求给地四个月的时间来思考这件事。米利都人却毫无办法,只好伤心地离开。格氏便向神明求教应该如何处理这事,神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交托给 神, 神绝不会使他失望。如果这信托的举动对人来说也是那么神圣,何况是 神呢?这正是耶稣所说的:‘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廿三46)耶稣毫无疑问地将自己的生命交给 神, 神并没有弃绝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每日研经丛书
串珠圣经注释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