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彼得前书第三章
优美生活的见证(三1-2)
彼得现在转而讨论普通的家庭问题,这也是因基督教的影响而生的现象之一。比方,某夫妇的一方已成为基督徒,而另一方却对福音毫无兴趣;这种情形便带来无可避免的难处。
或许我们会觉得惊异,为何彼得对作妻子的劝勉,竟六倍于对丈夫的劝勉。原因是妻子处于比丈夫更困难的景况之中。如果丈夫信了主,成了基督徒,他便很自然地毫无困难带领他的妻子参加教会。但是若一位妻子信了主,而丈夫却仍然不信,这位太太的行动将带来尖锐的难题。
在古代文化的每一层面来看,妇女毫无权利可言。犹太律法以妇女为一物件;她被其丈夫所拥有,她与所拥有的牛羊等,毫无分别;她不能用任何理由而离开其丈夫,而她的丈夫却随时可以与她离异。因此,若一位作太太的改信另一宗教,而她的丈夫却依然故我,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情况。
从希腊文化来说,妇女的天职乃是‘管理家务,顺从丈夫。’贤德妇人的表现是尽量少看,少听,少问。她并没有任何独立的成分,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东西,她的丈夫只要退还其陪嫁物,便可随时与她离婚。
在罗马法律下,妇女也没有甚么权利。按律法来说,她永远是一童稚。在家从父,父亲有监管权及生杀之权;出嫁从夫,其丈夫有绝对的权柄。罗马监察更加图(Cato the Censor)是一位典型的古罗马人,他曾写道:‘假如你的妻子不贞,而又被你捉奸在场,那么,你可不必经过审讯,放心地处决她!’罗马妇女不准饮酒,而艾格那丢(Egnatius,译者注:这并不是身为安提阿主教的伊格那丢〔Ignatius〕)。因发现其妻子如此行而杀死她。迦鲁(Sulpicius Gallus)因为其妻子某次在公共场合未蒙面纱而与她离婚。维达(Antistius Vetus)与其妻子离婚,因她在街上与一前曾为奴隶的妇女谈话。苏法因其妻子曾往观竞技而与她离婚。古代文化的态度是:妇女绝对不可以独断独行。
如果他的妻子成为基督徒,而做丈夫的仍然笃信祖宗所奉的神
在这种情形下,彼得有甚么劝勉呢?让我们首先思想他所没有劝勉的。
他并没有劝勉作妻子的离开她的丈夫:从这一点来说,他与保罗所采取的立场是一致的(林前七13-16)。彼得与保罗都一致主张:只要不信主的丈夫不与信主的妻子离异,那么,信主的妻子则应与其不信的丈夫长相厮守。彼得并没有教导她去讲道或辩论;更没有叫她强调在她所信的基督之内,并没有奴隶与自由人,外邦人与犹太人,男与女之间的分别。他只告诉她们一些非常简单的真理,只叫她们尽力成为一位贤内助。藉着她优美生活的无声见证,来粉碎偏见及敌视的障碍,从而赢得其丈夫信服基督
她必须顺服:这并不是毫无主见的盲从;相反地,正如有人曾如此说:‘这是自愿的无我精神。’这种顺从是本于不骄不傲,乐意服侍的态度。这也不是出于惧怕,乃是出于爱的顺服。
她必须纯洁:她的生活必须充满因爱而生的贞洁。
她必须敬虔:她必须持守坚定的信念,即全世界都是属 神的,所有的人都活在基督的面前。
真正的妆饰(三3-6)
本革尔(Bengel)曾说:‘过份注重穿美衣华服而浪费时间?’这是自古以来便有的现象。我们前曾讨论在古代世界里,妇女并没有甚么公开的社交生活;她们闲着,并没有甚么事可做;为此,有些人便强调妇女们可以发展其对华服及妆饰等方面的兴趣。因此,罗马监察吏加图强调简仆;而瓦勒留(Lucius Valerius)则质询谓:‘为甚么男士们对妇女们戴美饰,穿华服那么吝惜呢?妇女们不能担任任何一官半职,或祭司,或赢得甚么胜利;她们并没有任何官方职务。在这种情形之下,妇女们若不花时间在美饰华服方面的话,她们又有甚么可做呢?’由古至今,过度注重妆饰,都是头脑没有从事其它崇高事物的恶征。
古代的道德家与基督徒教师们,都异口同声地指责过度奢华的不当。罗马伟大的演说家昆提连(Quintilian)曾如此说:‘正如希腊诗人所说,适中的美衣使穿戴者更显雍容华贵,一味只顾华丽而胡乱妆饰,妆饰得不成样子,只能显示低下气派,卑鄙思想而已。’哲学家伊比德图想到古代世界,妇女们狭窄的生活圈子时,曾说:‘年届十四,女子们便被男士们称为“淑女”。当她们体会其角色只是嫁为人妇而毫无其它作为时,她们便美容自己,以取悦丈夫为事。因此,我们应向她们解说明白,使她们体会她们之能被尊重,不在其它,只在于谦逊及自尊。’
在旧约中,起码有一段经文开列妇女们用以妆饰自己的饰物,及宣告在审判之时,这一切都会被毁灭。这段经文是以赛亚书三章十八至廿四节。其中记载有‘华美的脚钏、发网、月牙圈;耳环、手镯、蒙脸的帕子;华冠、足炼、华带、香盒、符囊;戒指、鼻环;吉服、外套、云肩、荷包;手镜、细麻衣、裹头巾、蒙身的帕子。’
在希腊及罗马的时代,个人饰物之多,变化之广,令人侧目。发型变化之多有如蜂穴之无数。烫发及染发乃常事,头发被染成黑色,但赤褐则最为流行。假发,特别是金色的假发,在基督徒的地下墓穴中也有被发现,制造假发的材料来自德国,甚至远由印度运来的也有。以象牙,黄杨木,及龟骨制成的发夹,发针及梳等,处处皆是;更有以黄金制成,再镶以宝石的梳子。
袍服的颜色,以紫色最受欢迎,一磅上等的推罗紫色羊毛,价值一千银币(denarii),即相等于四十三英镑。一件上等紫色外套约值一百英镑。有一年,由印度输入价值一百万英镑的丝绸,珍珠、香水及珠宝手饰。同样的东西,也有输自亚拉伯的。
金刚钻、绿宝石、黄宝石、猫眼石及缠丝玛瑙等,都为受欢迎的宝石。伦尼(Struma Nonius)拥有一枚价值二万一千英镑的戒指。珍珠是最受欢迎的饰物之一。该撒(Julius Caesar)曾为雪维利亚(Servilia)购买一颗价值六万五千英镑的珍珠。珍珠耳环也非常吃香,辛尼加曾说有些妇女将价值不菲的财宝挂在耳上,拖鞋也镶珍珠;尼罗甚至有一间墙上也镶满珍珠的房间。皮里纽看见如刀古拉(Caligula)的太太保莲娜(Lollia Paulina)穿戴一件镶满珍珠及黄宝石,价值四十五万英镑的衣服。
基督教便诞生在这般奢华,腐败的世界中。
在这种情况之中,彼得劝妇女们应以内心的敬虔为妆饰,这是 神看为宝贵的。古时圣洁的妇女也以这些为妆饰。以赛亚称撒拉为生养以色列人的(赛五十一2);若基督徒妇女以谦逊、贞洁为妆饰,那么,她们也可被称为撒拉的女儿,成长在属于 神子民的大家庭中。
当时的基督徒太太们,很容易被诱惑,而陷入无意义的奢华,从而堕入对其未信丈夫底恐惧之中;但她必须以无私的服侍,无比的善良及宁谧的信靠,传出无声的讲章,以期赢取其丈夫归向基督。这段经文生动地表达了基督徒爱心生活的价值。
丈夫的责任(三7)
这节经文虽短,却包含了基督教伦理的精萃。这种伦理可以称相互伦理(reciprocal ethic),因为双方都要负责任。若论及奴隶的责任,也必论及奴隶主的责任;若论及作儿女的责任,也必论及作父母亲的责任(参弗六1-9;西三20-四1)。在上文,彼得已经谈论了作妻子的责任,故此,现在他便详述作丈夫的责任。在婚姻关系中,若一方专享特权,而另一方则承担义务,这样的婚姻一定不美满;因此,幸福婚姻必须以双方皆承担责任为基础。这个概念在古代世界中,可说是空前的。在上文,我们曾经讨论妇女们缺乏权利的情形,也谈及加图论丈夫们的特权。但加图所说的话还有下文,他说:‘假如你的妻子不贞,而又被你捉奸在场,那么,你可不必经过审讯,放心地处决她;但是,若她发觉你通奸,她对你可说是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她毫无权利控诉你。’以罗马的道德原则来说,妻子只有承担义务的份儿,而丈夫却大享权利。基督教却看重双方的义务。
丈夫的义务又是甚么?
(一)必须合情合理:他对妻子的需要,应体贴入微。毛姆(Somerset Maugham)的母亲是一位很美的女子,但地的父亲却相貌甚丑。有人曾如此问她:‘你为何会爱那又矮又丑的人,而且对他坚贞不渝呢?’她回答说:‘因为他从来没有伤害我。’互相了解,彼此体贴,使双方的关系牢不可破。精神上的虐待是最难忍受的,这并不是出于故意,乃是无心之失的后果。
(二)必须具有风度:他必须体会女子们比较软弱,故此,应处处细心体贴。在古代世界中,对女子们体贴的概念,并不流行。男子以骡代步,而女子则徒步在旁的情形,在东方比比皆是。基督教将男士风度,注入男女关系之中。
(三)必须知道妇女们也拥有相等的属灵权利:她与他是同受生命之恩的。在希腊人及罗马人的敬拜中,女子们无份参与。即使是在犹太教的会堂中,妇女们也无份参与崇拜仪式,这种传统在正统的会堂中,一直如此。当妇女们进入会堂时,她们与男士们分列而坐,不单如此,她们的坐位都在一幅缦子之后。基督教却提倡一革命性的原则,妇女们也享有属灵的权利,因此,两性间的关系便完全改观了。
(四)除非作丈夫的完成了这些义务,若不然,他的祈祷会有拦阻。正如比格所说:‘被伤害的妻子的哀泣,是她的丈夫的祈祷与 神之间的障碍。’如果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当,那么,我们与 神的关系也不会正常;我们能与他人维持正常的关系,那么,我们与 神的关系也必定和谐,这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基督徒生活的标志(Ⅰ)(三8-12)
在这一段经文中,彼得总论基督徒生活的伟大标志。
(一)基督徒的合一:这是最重要标志之一;故此彼得便首先谈论这一点。我们首先综览一下新约圣经如何论合一的问题,这便可以显示合一问题在新约思想中所占的重要性。合一的基础完全基于耶稣为门徒的祈祷,就是愿众门徒能合而为一,正如父与子合而为一一般(约十七21-23)。在教会成立之初,人心兴奋,这祈祷已获应验,因为信徒都同心一意(徒四32)。保罗再三地劝人应重回那合一的境地,他也不断地祈祷,希望这合一能早日实现。他也提醒在罗马的信徒,谓他们肢体虽多,但仍然是一个身体,故应同心合意,彼此联络(罗十二4,16)。在写信给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时,他也用类似的劝勉,告诉他们恩赐虽各异,但仍然是同属一个身体(林前十二12-31)。他苦劝哥林多教会不应结党分争,而应同心一意地高举基督(林前一10)。他也告诉他们,结党分争纯为属血气的举动,表明他们仍然活在属血气的生活中,未能与基督的心合一(林前三3)。他们既然同领一饼,则应同属一个身体(林前十17)。他也劝勉他们应同心一意,和平共处(林后十三11)。在基督里面,隔断的墙已被拆毁,犹太人与希腊人都同归于一(弗二13-14)。基督徒必须在灵里合一,因为只有一主、一信、一洗、一 神,就是众人的父(弗四3-6)。腓立比教会的信徒,应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固,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若他们能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这便可以使保罗的喜乐满足;友阿爹与循都基被劝应在主里同心(腓一27;二2;四2)。
新约圣经不断地劝勉基督徒合而为一。这不单是一个劝勉,更是一项宣告:一个基督徒若不能与他人合而为一,则绝不能过一个基督徒的生活;同样地,教会里面若分争结党,则不配称为主的教会。当我们看见无数基督徒与教会,离开合一的目标尚远的时候,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格兰斐(Cranfield, C. E. B.)对这一点有很感人的描述,兹摘录全文于下:‘新约圣经从来没有认为这在基督里的合一,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属灵奢侈品;相反地,这合一正是教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会众之间的分争,教会内部之不协调而分党派──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现代宗派纷立等现象,都是对福音本身的不敬,也表明我们都活在血气之中。我们若深信新约的经文,那么,我们便会越为我们分争结党的罪而伤痛,同时,也越会热忱地为世上众教会的合一,和平长存来祷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为寻求思想上的一致而努力,正如时下政客们所作的。相反地,各人虽有不同的意见,但,我们应在共同目标对象之下,寻求合一。这或有种族、肤色、性情、喜好、小区地位、经济背境的阻碍;但,这一切都因有同一的崇拜与顺服而一一被克服。只有当基督徒谦卑及勇敢地投身在基督里的合一,不以一己之私及罪恶为重,亦不以各人对福音不完全了解而产生教义上的差异为借口而分裂、独立。相反地,这些阻碍应该成为我们努力寻求和睦的阶梯,使我们能共同聆听及服膺基督的叮咛。’这些话,真是字字珠玑,对现代教会情况的当头棒喝!
基督徒生活的标志(Ⅱ)(三8-12)(续)
(二)体恤:新约圣经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因为这也是基督徒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罗十二15),当一个肢体受苦时,全身也受苦;如果一个肢体得荣耀,全身也一同喜乐(林前十二26)。基督徒既为基督的身体,则更应理当如此。体恤和自私是绝不能同时共存的。若以一己之私为重,体恤则不能存在;体恤之心,只有在忘我及悲悯他人苦痛时,才能应运而生。基督在那里掌权,那里便有体恤之心。
(三)弟兄之爱:这与耶稣所说的话有关:‘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十三34-55)新约在这一个教训上的立场,是非常严峻及肯定的。‘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人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约壹三14-15)‘人若说,我爱 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约壹四20)事实非常明显,爱 神与爱人是绝不能分割的,两者有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对基督教影响力的最简单的测验,乃是看它是否使人或教会更普爱他人。
(四)慈怜:有人说,悲悯心肠已经成为失落的美德,现代世界的情况,似乎使人们慈怜之心的敏锐,渐渐迟钝。正如格兰裴所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吃早餐时,听收音机报告,谓某地受空袭,死伤无数;对千万人无家可归的悲剧,似乎已习以为常,无动于衷。’报上经常报导交通惨剧,死伤甚多,但我们对这等报导却置若罔闻;要知道每一项惨剧,皆直接或间接地,使某些人伤心欲绝。失却悲悯之心易,但只因心感衷情,而产生一时情感上的满足,却无行动上的表达则更易。体恤是 神的本性之一;怜悯他人也是耶稣基督的写照; 神因为爱世人的缘故,连自己的独生子也舍弃了;为了爱的缘故,耶稣默默地忍受十字架的苦痛。没有体恤之心,则没有基督教,这话是何等真实啊!
(五)谦卑:基督徒的谦卑基于两个因素,
(甲)基于我们都是被造的:基督徒会谦卑为人,因为他离开 神则无能为力。
(乙)基督徒有新的衡量标准:当他与他人比较时,他或会因自己的优越而感到自豪,但若与基督,这位无瑕的完人比较时,他便惭愧得无地自容。当基督徒想到他乃靠 神而活,以基督崇高标准为模范,他便不得不谦卑了。
(六)宽恕:基督徒被召,为的是要获得 神的饶恕及饶恕他人。两者相辅相成,当我们饶恕他人对我们的亏欠时, 神才会饶恕我们的亏欠(太六12,14,15)。 神既饶恕他,他便应该饶恕他人,这是基督徒的标志(弗四32)。
很自然的,彼得以诗篇卅四篇作总结,因为在这篇诗中,诗人描述了被 神悦纳,及被 神弃绝的人的景况。
基督徒的保障(三13-15上)
由这一段经文,我们便可以看见彼得是如何地谙熟旧约经文;其中包含了两处旧约经文。彼得并没有直接引用那些旧约经文,但是,若没有那些旧约经文为根据,他根本写不出这一段圣经。本段经文的第一句,便使人联想到以赛亚书五十章九节:‘主耶和华要帮助我,谁能定我有罪呢?’再者,当彼得谈及不必惊慌时,他也想到以赛亚书八章十三节:‘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
在这一段经文中,我们要看三个信息:
(一)彼得以热心行善为始,不过,人们对行善的态度不一。对某些人来说,行善是劳神伤财的重担,或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又或是心中有感欲作的事,但一提当付的代价,便又却步不前。文中被译为‘热心’一词的希腊文是zelotes;这字经常被译为奋锐党。奋锐党的人士,其实是一些狂热的爱国者,他们誓死牺牲,不惜以任何手段,以达国家重获自由的崇高目标。他们视死如归,不惜舍弃家园、亲友,而为国从容就义。彼得在里的意思是:‘应以狂热的爱国分子那股爱国之情,来热爱行善。’施理爵士(Sir John Seeley)曾如此说:‘没有热爱的心,其心则不纯;缺乏热忱的美德,其美德则速逝。’个人若充满热爱善心之情,那么,其它恶事则对他无能为力了。
(二)彼得跟着便讨论基督徒对受苦的态度:我们身陷于两类的苦难之中。第一类:因为我们是人,故此便有‘人’所受的苦难,如生、老、病、死、精神上的压力及痛苦等。另一类的苦难是因为信奉基督而来,如被旁人讥为思想落伍,被压迫,为了原则而不惜重大牺牲,选择艰辛之途,克苦己身,过基督徒清贫的生活等。虽然苦难频频,但苦中之乐却甘甜芬芳,其理何在?
(三)彼得对这问题的答案如下:基督徒以 神及耶稣基督为生活最高权威;他以透过基督所获与 神的关系为重。如果人只关注于属地的财物,及舒适享受,那么,他就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打击而受伤害的人,因为世上物质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相反地,人若心里尊主基督为大,对这人来说,生命中最宝贵的,乃是他与 神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是世上任何事物也不能夺去的。
所以,基督徒虽然在苦难之中,但仍然福乐满盈。当他为基督的缘故而受苦时,他是表达向基督的忠诚,同时,他是分享基督的苦难。当苦难是由生、老、病、死而引起时,这对他生命中的宝藏,丝毫无损。人人皆会受苦,但对基督徒来说,任何苦难也伤害不了他与 神之间的关系。
基督争辩(三15下-16)
在这个充满敌视与疑惑的世界里,基督徒常要为所信的辩护。彼得对基督徒的辩护,有如下的意见。
(一)必须合理:基督徒是为‘道’辩护,而‘道’就是他所持信仰的合理解释。有学问的希腊人皆相信,聪明的人必须能为本身的行动与信仰,给予合理的解释。正如比格说,有理性的人,必须能‘合理地,忍耐地讨论有关行为的事件。’若要做到这些的话,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信的是甚么,我们必须仔细地研讨,我们必须能够清楚地、合理地表达出来。我们的信仰必须是第一手的新发现,而不是二手的故事。现代有一个非常悲惨的情形,就是有许多基督徒对本身所信的是甚么,及为甚么要信,都哑口无言,或一窍不通。基督徒必须在心智与属灵上作好准备,能为自己的信仰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必须温柔地作辩:有许多人以一种不可一世,傲不可当的态度来维护信仰。他们认为那些不同意他们说法的,皆为愚不可及的老顽固,而欲将自己的见解,强硬地塞在别人的脑袋中。我们必须以谦和,满有爱心的态度来推介基督教;同时,必须紧记世上并没有一个通晓全部真理的人。要知道‘登高之路固多,攀登之途却不同。’欲使人归信基督的最佳方法,乃是不断地以好言相劝;强蛮的顽辩,只有促使人见基督教则回避之。
(三)必须以敬虔的心作辩:这是指基督徒在为真道辩护时,其语气必须柔和,使 神也可用喜乐之心来聆听。神学上的争辩最易令人大动肝火;宗教见解的差异,最易令双方互相敌视。无论在介绍基督教,或为真道辩护时,我们必须以爱心进行。
(四)基督徒的生活,是信仰的最佳辩护!让我们的行为能无亏于良心。让我们以无瑕及清高的生活,来面对批评。这种行动必能堵塞流言与无稽的批评,正如某人曾如此说:‘所谓圣人,就是其生活能令他人更容易相信 神的人。’
基督救赎之功(三17-四6)
这一段经文,不单是彼得书信中最难解释的,也是整本新约中最难解释的一段:‘
基督工作的榜样(三17-18上)
这整段经文虽然是全本新约圣经中最难解释的,但是这两节经文却是人人皆懂的。彼得所着重的,乃是鼓励那些为信仰的缘故而受无理对待的基督徒,要他们知道他们正是跟随主的脚踪。每一位受苦的基督徒,都应该知道他有一位受苦的主。在这短短两节经文中,彼得却精简地剖析了耶稣的工作。
(一)彼得强调耶稣所成就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须重复的。基督一次为罪死了,这是新约一贯的信息。基督是一次为罪死了(罗六10)。祭司在圣殿中的献祭,是必须每天重复的,而基督则因为献上自己,便一次而永远地满足了献祭的要求(来七27)。基督为了担当多人的罪,便一次把自己献上(来九28)。藉着耶稣基督一次献上其身体,我们便得以成圣(来十10)。新约圣经明确地显示,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无须再重复,因为罪已被克制了,藉着十字架, 神一次地解决了人类罪的问题;无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罪恶皆可被解决。
(二)彼得强调这是为罪而献的祭:基督为罪一次死了,这也是新约所强调的。基督按着圣经所记的,为我们的罪死了(林前十五3)。基督为我们的罪而舍己(加一4)。大祭司的工作,及耶稣身为完美的大祭司,是为我们而献祭(来五1,3)。基督是我们的赎罪祭(约壹二2)。
‘罪’一字的希腊文译文是huper或peri hamartion,在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中,赎罪祭被译为peri hamartias,(hamartias是hamartion的单数字),比方在利未记五章七节及六章三十节中则是如此。这就是说彼得相信基督的死,乃是为人类的罪所献上的祭。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罪破坏了 神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这祭的目的,乃是要重新恢复那一度失去的关系。无论我们怎样解释,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恢复了 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查理士・卫斯理(Charles Wesley)在某诗中所表达的:
对罪的指控,我毫无畏惧:
耶稣的一切全属于我!
活在基督里面,
披戴公义,
放胆靠近永生宝座,
靠着基督而得冠冕。
从理论的立场来说,我们对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或许会各持异议,未能一致,好像卫斯理在同一首诗中所说的:‘这原是一个奥秘。’但有一点是一致赞同的──藉着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在我们与 神之间进入了一种新关系。
(三)彼得强调这祭是有代赎性的:基督一次为罪而死,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义人代替不义的人受苦,真是不平凡啊!初看起来,这似乎不公平。好像罗伯逊(Edwin H. Robertson)所说:‘不问理由的宽恕,才能抵销那毫无借口而犯的罪。’基督是为我们受苦:这是一个奥秘,因为那不该受苦的,竟代替了那理该受苦的。
(四)彼得强调基督的工作乃是要领我们到 神那里:基督也曾一次为罪死了,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领我们到 神面前。‘领’字的希腊文是prosagein,这字有两个活生生的背景:
(甲)犹太背景:在旧约中,这字是用来描述‘领’那些将要作祭司的到 神面前。 神如此教训说:‘要使亚伦和他儿子到会幕门口来,用水洗身。’(出廿九4)这里隐含了一个要点,就是在犹太人的思想里,只有祭司们才可以到 神面前。在圣殿里,普通的老百姓只能涉足于外邦人院,以色列院。祭司院是他们绝不能进入的;而且,只有大祭司才可进入至圣所。但耶稣基督却领我们到 神面前,
(乙)希腊背景:在新约中,这字的名词prosagoge只用了三次。Prosagein的意思是领入!Prosagoge的意思是有进入的权柄,已经进入的结果。藉着基督,我们能够进入现在所站的恩典中(罗五2)。藉着基督,我们可以进入父面前(弗二18)。藉着基督,我们可以放胆无惧,笃信不疑的来到 神面前(弗三12)。在希腊文里,这字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即在宫庭内,有一官员称为Prosagogeus,其职责乃决定谁可以进见皇帝,换言之,他有责任安排别人进见 神。耶稣基督便是这位引见者,透过
(五)在这一段经文中,彼得对基督所成就的工作,还有两项值得一提的真理。在三章十九节中,彼得谈及耶稣向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宣扬福音;在四章六节中,他更表示福音也被传扬于死人中间。这是一项非常难以解释的经文,以后会详细加以研究。目前,我们只说,经文的意思乃是表示在耶稣死后及复活之前,
(六)彼得强调基督的工作是完全得胜的:基督在复活以后,便升到天上,坐在 神的右边,连天使,有权柄的,有能力的,都顺从了
下到地狱(Ⅰ)(三18下-20,四6)
我们曾表示这段经文是彼得书信中,甚至是整本新约圣经中最难解释的经文;假如我们要了解这段经文的话,我们一定要努力,积极地寻求明白。
这一段经文也是使徒信经中‘下到阴间’的根据。首先,我们必须留意这句子容易令人误解的地方。新约圣经所要表明的,乃是耶稣下到阴间(Hades),而不是下到地狱(Hell)。使徒行传二章廿七节不应被翻释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地狱。’而应被译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后者的译法已为大多数译本所采纳。两个译法的不同点乃是:地狱是刑罚恶人的地方;而阴间则是所有死人暂时聚居之所。
犹太人对死后的生活情况,概念模糊。他们并不以天堂或地狱作为死后的归宿;相反的,他们却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在一幽暗的世界里游荡。在那一个世界中,没有喜乐,又无生气,这就是阴间的情况,所有的死人都会到这个地方来。以赛亚写道:‘原来阴间不能称谢你,死亡不能颂扬你,下坑的人不能盼望你的诚实。’(赛卅八18)诗人说:‘在死地无人记念你,在阴间有谁称谢你?’(诗六5)‘我被流血,下到坑中,有甚么益处呢?尘土岂能称赞你,传说你的诚实么?’(诗三十9)。‘你岂要行奇事给死人看么?难道阴魂还能来称赞你么,岂能在坟墓里述说你的慈爱么?岂能在灭亡中述说你的信实么?你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你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么?’(诗八十八10-12)‘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下到寂静中的,也都不能。’(诗一一五17)‘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能。’(传九10)犹太人思想中,对死后要去的世界的描述,就是这么灰暗,健忘,在这个世界中,人与生命,光明,及 神相隔绝。
渐渐地,这概念慢慢地演进,竟谓这灰暗的世界中存在了不同的阶段及格局。有些人认为这便是永远的归宿;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权充监狱,暂作拘留之用,直到 神最后审判来临, 神的忿怒临到(赛廿四21-22;彼后二4;启二十1-7)。我们必须明白问题的症结不在地狱,而在阴间,即基督曾下到这灰暗的死人世界中。
下到地狱(Ⅱ)(三18下-20,四6)(续)
这项‘下到阴间’的教义,是根据本段经文中的两个短句,即耶稣曾去向那些在监管中的灵宣讲(三19);及有福音传给死人(四6)。
解经家对这教义的见解,意见分歧。
(一)有些解经家欲以下述两项理由,作为淘汰该项教义的根据。
(甲)彼得说基督藉这灵,曾去向那些在监管中的灵宣讲,他们就是在挪亚建造方舟的日子, 神容忍等待的时候,那些不顺从的人。持这见解的人士强调,基督乃是在挪亚的时候宣扬福音;在远古以前,基督藉着灵,向挪亚时代中的恶人宣扬福音。这样一来,‘下到阴间’之说便完全被淘汰了。许多知名的圣经学者都采取这解释。但我们认为这样来解释彼得所写的,似不太可能。
(乙)如果我们参考摩法特的译本,我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译文:‘就肉体的方面说,
本段经文在任何希腊文的手抄本里面,以诺的名字皆没有出现。在研究任何希腊学者的著作时,校订(emendation)是一不可避免的过程。他们认为正文中有些不妥当的地方,这或许是文士们在抄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因此,学者们便提议应将正文中某些有问题部分的文字,加以增删。在这一段经文中,哈黎斯(Rendel Harris)则认为文士在抄写时,遗漏了以诺的名字,因此应该将以诺的名字增补到正文中。
虽然以下的讨论涉及希腊文,但读者或许对哈氏如何得此结论感到兴趣,故浅释之。现将希腊文及其译文分列如下:
thanatotheis(曾死去)men sarki(就肉体的方面说)
zoopoietheis(复活了)de pneumati(就灵的方面说)
en(藉)ho之(灵)kai(也)tois(向)en(在)phulake监管中的pneumasi(灵)poreutheis(曾去)ekeruxen(他宣讲)
(men和de是希腊文中的冠词,并不用翻出来;其功用只是表示肉体与灵的对比而已。)哈氏认为在kai tois之间,以诺的名字被遗漏了。他解释谓:许多手抄本皆以口授笔录方法完成,故此,文士们很容易在听写过程中漏写某些字句,特别是那些发音极为接近的字眼。在本段经文中en ho kai及Enoch之发音极相似,故哈氏便认为在这种情形之下,以诺的名字便被遗漏了。
但是我们却要问,到底有甚么理由要将以诺这名字加入这一段经文中呢?以诺是一位很神秘,却又很吸引人的人物,‘以诺与 神同行, 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创五24)在两约之间的时期里,有关以诺的传说,比比皆是,而且,有人用以诺的名字,发表了一些很重要的著作。其中一项传说描述以诺是 神的特使,他虽然是人,却向那些到世上引诱人间女子的的堕落天使传话(创六2)。以诺书中曾记载 神差派以诺到世上,向那些恶天使宣告他们的悲惨结局(以诺书十二章一节),更向他们宣告:因为他们的罪,又没有平安,又没有赦免。(以诺书十二、十三)
因此,按照犹太人的传说,以诺的确曾下到阴间,向那堕落的天使们宣告其悲惨结局。哈氏则认为这段经文是指以诺而非耶稣而言,而摩氏则同意哈氏的解释,将以诺的名字收入其译本的正文中。这确是很独到的见解,但我们却不能接纳这说法。理由是这说法毫无根据;再者,以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整段经文都是在谈论耶稣的救赎大功,将以诺放在这段经文中,似乎有格格不入之感。
下到地狱(Ⅲ)(三18下-20,四6)(续)
欲将这段经文完全淘汰的解释,并不成功。
(二)另有些人主张极限说。许多著名的解经家也赞成这说法:就是彼得的确是说耶稣下到阴间宣扬福音,但并不是向‘所有’的死人宣告。因此,不同的解经家对耶稣向‘谁’宣告的解释各异。
(甲)有人认为耶稣下到阴间,只向那些在挪亚时代不顺从的灵宣告。持这说法的人强调那些人因极端顽固不顺服之故, 神使用洪水毁灭了他们(创六12-13),但人人皆在 神的恩慈之下。虽然他罪大恶极,但 神仍然给他们另一个悔改的机会;故此,即或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在基督里仍有一线生机。
(乙)另有人强调耶稣乃是向堕落的天使宣告他们悲惨的结局,而并不是向他们宣讲救恩。我们曾提及这些天使,创世记六章一至八节记载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受了地上女子美貌之诱;便来到地上,与那些女子交合生子;因此,由于他们的行动影响,人终日所想的尽都是恶。彼得后书二章四节记载这些恶天使被囚禁于地狱之中,等待审判。以诺乃是向这些恶天使宣讲,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基督并不是宣扬救恩,或给予第二次悔改的机会;相反的,这段经文乃是表明基督既身为得胜的主,便向那些犯罪的天使宣告他们悲惨的结局。
(丙)有一些学者则强调基督‘只’向那些义人宣讲,乃引领他们出阴间而到 神的乐园中。我们知道犹太人相信所有死人都到这灰暗、健忘的阴间来。持这说的人士认为:在基督未来以先,情况的确如此;自从基督来临以后,
下到地狱(Ⅳ)(三18下-20,四6)(续)
(三)有些学者则认为彼得的意思乃是:耶稣基督在死后与复活前这一段时间,曾往死人中去宣扬福音。彼得说基督按肉身来说,已经死了!但按着灵说,
按着本段经文的文字来说,其代表的思想形态已经过时,落伍了。因为‘下到阴间’这句话中的‘下到’一词,反映了宇宙乃是三个层面的概念:即天堂是在天空之上,阴间是在地球之下。姑且不论这个落伍的宇宙观,这教义所表明的三项真理却亘古长存。
(甲)若基督曾下到阴间,那么,
(乙)若基督曾下到阴间,那么,
(丙)若基督曾下到阴间宣讲,那么,宇宙中每一处角落都可听闻 神恩惠的信息。这一段经文给基督教信仰的一项疑难,提出解答──那些在基督未降生之前而离世,又未曾听闻福音者的命运,到底如何?人若不悔改,则没有救恩;但是这些人根本没有机会体会 神的爱与圣洁,他们怎样才能悔改呢?若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人可以靠着得救,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听见,那又怎么办呢?殉道士游期丁(Justin Martyr)曾如此说:‘主,以色列圣洁的 神,记念
许多信徒每次念诵信经,特别是念到‘下到地狱’这一句的时候,都会感到迷惘,不知所措而渐渐将之忘怀。这只不过是用诗词的手法而绘成的一幅图画,而不是用神学所制定的一项教义;前者的想法或许会比较容易接纳。无论如何,这一段经文已包含了三项真理──耶稣基督不单尝了死味,更克服了死亡,基督的得胜是宇宙性的; 神的恩典遍达整个宇宙。
基督徒的洗礼(三18-22)
彼得一直在谈论那些在挪亚时代,不顺从 神,败坏绝透的恶人;他们至终也被毁灭了。但在洪水灭世之时,只有八个人──即挪亚夫妇,挪亚的三个儿子闪,含,雅弗及他们的妻子──藉方舟而得生存。这藉着水而得安全的概念,立刻使彼得联想到基督徒的洗礼也有同样的意义。彼得的意思乃是:洗礼是挪亚及其在方舟内家人的预表范型(antitype)。
预表范型使我们可用一特殊的方法来研究旧约。首先,以下两个字有着密切的关系,tupos即预表,或可指印章;antitupos意预表范型,或印章所印出来的图纹字形。无可否认的,印章与所印出来的图纹字形,当然是绝对吻合。因此,在旧约中许多人、事、或风俗等皆可做为预表,而这些预表则在新约中找到其预表范型。旧约中的人物或事件为印章;而新约中的人物或事件则为前者所印出来的范型,两者互相吻合一致。换言之,旧约中的事物,象征性地代表了新约中的事物。在新约圣经中发掘预表及预表范型的做法,已经有很长久的历史,而且非常发达先进。让我们列举一些很浅显的例子,如逾越节的羊羔,被放到旷野去的代罪山羊(译者注:参利十六6-10)等,都是耶稣的预表;大祭司代人献赎罪祭的工作,是耶稣救赎工作的预表。在这一段经文中,彼得以挪亚一家藉着水而得安全,是洗礼的预表
有关洗礼的真理,彼得则提及下列三项。在未讨论之先,我们应首先了解当时教会的情形,教会在这一段期间,仍然普遍地施行成人洗礼。因为有许多人脱离异教,归信基督教,而有一新的生活形态。
(一)洗礼不单是预表除去身体上的污秽,更是整个心灵的属灵上的洁净。故此,洗礼对人的身体及心灵,皆有莫大的影响。
(二)彼得认为洗礼是‘向 神许愿,常存纯洁的良心’(21节)。许愿一字的希腊文是eperotema。在每一份生意的合约书中,皆有一些问与答,使双方不能随意破坏合约。问题如:‘你是否愿意接纳本合约书中所列各条款,且尽力实行之?’另一方则在证人面前回答道:‘愿意。’没有上述的问与答,合约是不能生效的。而这问与答的专门用字,在希腊文eperotema而拉丁文则是stipulatio。
实质上,彼得乃是说:在洗礼时 神向那些脱离异教的人说:‘你是否愿意接纳事奉我的条件呢?你是否愿意接纳各项权利与应许,同时,又愿意承担各项义务与需求呢?’那预备要受洗礼的人则要回答:‘我愿意。’
我们经常用‘圣礼’(sacrament)一词,但这字是由拉丁文sacramentum引申而来;这字的原意是指军人加入军队时,誓死劾忠国家的誓词。这与前述的意思,不谋而合。这问与答在婴孩洗礼时,根本不适用,除非由婴孩的双亲代答;但是我们曾提过,当时加入教会而受洗的人,大都是脱离异教而归人教会的成年男女。这正好和现代加入教会为会友的过程相近。在加入教会为会友时, 神问:‘在权利与义务,应许与要求的逼切情况中,你是否愿意接纳事奉我的条件呢?’我们则回答:‘我愿意。’在加入教会为会友时,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是甚么。
(三)洗礼的效用完全基于耶稣基督的复活;复活主的恩典洁净我们;我们是向这位复活的主许愿,我们也是仰望这位复活的主,恳求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每日研经丛书
串珠圣经注释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