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
Ⅴ 对基督徒生活的劝勉(四1~12)
  跟保罗其它书信一样,在一些坚实的教义之后会有一段结论性的文字(以 oun,“因此”开头),谈论如何应用有关基督徒生活的教训。因为教义是正确的,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力。
A 一般原则(四1~2)
  1. 对于译为最后(loipon oun;译注:这里中文和合本译为“还有”)的希腊原文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尽管毛勒(C. F. D. Moule)接受这种译法,61怀特里(D. E. H. Whiteley)却毫不客气地说那是“误译”,而贝里(J. W. Bailey)则认为它只是单纯地作为一种转折语。保罗能把它用在一封信的开头(林前一16,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此外”),不过用在这里似乎意味着虽还有其它重要的问题要处理,但主要的讨论已告一段落。
  保罗用弟兄们这样充满感情的字,提醒帖撒罗尼迦信徒,他已告诉过他们如何活出基督徒的信仰(活其实就是“行”;译注:中文和合本译为“行”;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意即虽不惊人却是稳健的前进)。该怎么行就是“你必须怎么行”;求告神并非随自己高兴而为,却是基督徒不容逃避的要务。我们教导你们,更精确地说是“你们从我们领受了教训”(paralambano,见二13的注释4 
则加以区别);也许前者是指“请求”,后者是“催促”。靠着主耶稣是整个劝勉的基础。保罗并非因他个人的道德标准或知识,而想把一套行为规范强加于他们,而是凡在基督里的人都应表现出这种行为,就像保罗自己和帖撒罗尼迦信徒一样。
  重要的是他们应该照所行的更加勉励,这里动词和三12的(“充足”)一样,意思指“充满”;只是后者是表示充满爱,而这里则完全在表达基督徒生命是一种更丰盛之生命的思想(参约十10)。只有这种生命真正使人自由。
  2. 在基督教作品中,命令(parangelias)这个字并不常用,新约中另外只出现两次(提前一5、18;同语根的动词较常出现),都是关于信心的命令。正确地说,它是指像一列士兵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命令;军事命令常用这个字。因此它很适于权威性的命令,例如那些凭主耶稣的权柄所下的命令。凭的希腊原文是 dia 显明这些命令不是出于保罗自己,而是神(“透过”耶稣)。这里和“靠着主耶稣”(1节)并没太大差别,只是“靠着”也许显得较动态。保罗反复提到这个观念,证明他不是单单关心人的动向。一开始他就向他们指明神的道,这也是他从未间断的工作。
61 Moule, IBNTG, p.161。
B 身体的圣洁(四3~8)
  第一世纪的罗马帝国,尤其是希腊地方的生活特色就是性的放纵。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生活在一个人们对通奸习以为常,并不以为罪恶的环境里。它的特点在于多种崇拜,且人们通常对于所崇拜的对象,并没有深刻的感受。不过这些基督徒对于这一点,就像对其它许多事情一样,拒绝与当时的社会标准妥协。他们坚认淫乱会招致神的忿怒,每一个跟随基督的人都必须极力避免。保罗这些话,其实也很适用于我们这个道德标准低落的时代。奈尔在论到这点时不客气地指出:“在我们自己这半异教社会中,保罗这番训诫有必要再断然地提出来。‘不正常的男女关系’,更正确地说是淫乱,并非是提供收音机或各类喜剧演员一些轻松笑料的来源,而是七大死罪中的一种。”
  3. 保罗一开头就将主题定于最高阶,神的旨意就是(NIV
删去接续上文的“所以”;译注:中文和合本亦无)。希腊原文的旨意没有冠词,意即下面提到的并非神的全部旨意。神的旨意涵盖极广,而其中之一当然就是下述的命令。基督徒不能只关心那些投合自己心意的事。他们必须知道神看重他们一切所行的,而神的旨意是他们应该圣洁。“要你们成为圣洁”(NASB)指出完全成为“圣洁”状态的过程。当人信主的那一刻,就被分别出来,归给神,成为“圣洁”,在新约的语言中他就是“圣徒”了。从三13的注释我们知道,这并不表示他已在道德上完美,而是他把自己交托给神,遵行
  这里所论及的圣洁特别是指性的圣洁。消极地说是远避淫行。保罗所用的 porneia,原意是“通奸”,但新约中通常指任何在性方面的犯罪。基督徒绝不可沾染(参腓立斯,“首要的是断绝淫乱”)。
  4. 积极来说,每个人都应持守圣洁和尊贵。有趣的是保罗用“晓得”作动词(NIV,“学得”),好像对于每个了解基督教信仰意义的人而言,这种罪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其它方面亦然,因基督信仰乃是涵盖整个生命,能提升一切它所触及的。这里保罗重复前一节的“圣洁”两个字,因为守着自己是那些行圣洁之道的人所追求的。它与“尊贵”并用是因为淫乱总会带来不名誉和耻辱。
  译为身体(skeuos)的字在意义上有点问题。这个字原意是“器皿”,许多早期的解经家都认为它指“身体”,仅管 skeuos 在他处似乎都没这个意思。不过希腊作家通常都将身体视为一种工具或灵魂的容器;虽然这不是新约中的思想,却也有些经节把身体与真“我”对照(例如林后四7,五1~4、6~8),此外有些地方“器皿”是指人(徒九15;罗九22~23;提后二21)。但摩普绥提亚的狄奥多若(Theodore of Mopsuestia)、奥古斯丁等人则认为这个字在这里指“妻子”,62至今仍有许多人接受这种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译为“守着”的动词原意较接近“获得”,若用“身体”当受词不是很合适;另外在七十士译本其它地方,也可发现这个字用来指娶妻。也有人找出论及妻子的“软弱的器皿”(彼前三7;AV)来支持这种看法,不过较不具说服力,因为:(a)在该节经文中,丈夫和妻子都是“器皿”,只不过妻子是“较软弱的”,(b)且两者都是圣灵的器皿。妻子并非丈夫的器皿。
  译为“身体”的一大困难在于动词“获得”。但有证据显示它可意指获得之后的结果,即“拥有”(MM 引用一份主后二十三年的文献,上面记载一个人在法庭上宣誓说,他“有”三十天的时间,去找出一个他从监狱保释的人;他们认为这里是指“逐渐达到对于身体之完全的支配”);因此困难并非不易克服。在反对译为“妻子”方面,有两种强有力的论证。第一,它贬低婚姻(即妻子的首要功能在于满足丈夫的性需求),和保罗的观点相反。其次是,没有理由认为这些话只适用于教会中的男人。这封信无疑是写给整个教会的(希腊文中常以阳性代表两性)。可见它的意思是所有的人,即不管是单身或已婚的男女,都应守着他们的身体,因为单身或已婚的妇女都不可能娶妻子。最好的解释是保罗要求帖撒罗尼迦信徒持守身体的纯洁(也许是以林前六18~20的方式)。
  5. 他们在这些事上“不放纵私欲的邪情”(RSV)。其中的 pathos 正确地说是“一种困扰心灵的感情”(GT),也就是邪情。它“不像英文中的 passion,意味着某种激烈的情绪,而是一种难以克服的感情,人在其中一生受制于魔鬼,有如
  当时放纵邪情的事很普遍,保罗指出那是异教徒(ta
ethne,通常译为“外邦人”)的特征。它一般用来指非犹太民族,但有时也像这里一样,指不属基督教会的人。他们的特征就是不认识神。这不是说神没向他们显明
  6. 译为在这事上的希腊原文,正确地说是“在成分上”,因而有人认为是指生意交易而言。不过新国际本英文圣经视这事情为前面刚提到过的事显然是对的。虽说这里所用的动词亦较具生意用语的味道,但就指性方面的事而言也是意义深远。除了违反圣洁与尊贵,淫乱是一种欺负弟兄的行为,因为那是夺去原属他所有的。就这层意义而言,弟兄当然是指“你为人的弟兄”而非“在基督里的弟兄”。保罗所说的显然指通奸;它使通奸者两人之外的其它许多人也犯了罪。同时这也包括婚前性行为;不洁的人不能行使那贞洁被视为理所当然之相对义务的婚礼。
  这种行为无法逃避惩罚。主必报应(或主“是伸冤的”,参见诗九十四1),亦即
  7. 因为(for,译文:中文和合本未译)把这一节和前面所说的连起来(也许可前推到第三节以下,而不只是6节末尾)。基督徒的生命是以神的呼召为基础,而非出于人的主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呼召的观念虽不常出现(另见二12,五24;帖后二14),但对保罗而言可说意义重大。从他自己在信仰上那惊人的改变开始,保罗即肯定得救的首要因素是神呼召人,而非人自己决定要成为属神的人。保罗此一重要的概念在这么早期就已出现实在深具意义。
  这里的介系词有改变;神召我们不是“要” 我们沾染污秽,epi
具有意图的意思(同样的,有的蒙召是“要得自由”,加五13;或被造是“为要叫我们行善”,弗二10)。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译为“在”圣洁中较好;信徒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找到他们自己。63圣洁是指其过程(和第3节一样)而非状态(像三13)。
  8. 所以为我们指出一个结论。因为神已召我们成为圣洁,所以那些轻慢这事的人是直接藐视神。atheteo,弃绝,这个字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它有几种不同的译法,例如“废掉”(加二21)、“废弃”(林前一19)。其意大约是“取消”、“不当一回事”,这里正是这意思。在淫乱罪上轻忽,认为无关紧要的人,事实上就不把神当一回事,因为禁令是
  这里所凸显的神的作为之特殊面,就是
  其实这里保罗是以“
62 Ch. Maurer 发现在论及妇女的后期希伯来文作品中,希腊文 skeuos 的希伯来文同义字 kli “只有象征性的意义”。但是“当成器皿”等用法时“是性交的委婉说法”(TDNT, vii, p.362)。J. Whitton 在“抑制情欲”的意义上主张其意义为“身体”(NTS, 28, 1982, pp.142~143。)
63 Nigel Turner 认为无法区别 epi 和 en 的差异是“感受太过迟钝”。他翻译成:“神不曾要我们沾染污秽,
Insights into the New Testament T. & T. Clark, 1965, p.121.).
C 弟兄相爱(四9~10)
  9. 有两项特征可以将新约时代的基督徒,从当时的社会中区别出来,即生活上的纯洁和充分实践的爱。在这里保罗从前者转而讨论后者。弟兄们相爱(philadelphia)和 agape 不同。每一个 agape 所临到的人,必会具有经历神之 agape 的特征(见一3)。64基督徒以这种爱对待所有人,不拘好坏,一视同仁。但他对那些在属天大家庭中与他合一的人,也应有另一种弟兄之爱。在新约之外,philadelphia 总是指一种连系在一群同父所生的孩子之间的爱;在新约中则无例外地用来指把基督徒合而为一的爱。丹尼(James Denney)认为这一点的重要性“并没被大多数基督教界人士注意到;任何有心人都可发现到,他们那些最强烈的感动,大多不是由于共同的信仰。岂不是只有爱这样一个强而有力且奇妙的字,才能表达出你珍惜对教会中,那在耶稣基督里称为弟兄之人的那份感受吗?弟兄之爱正是我们有分于基督教会的证据。”今天,这些话仍未过时。
  保罗确信,帖撒罗尼迦信徒在这些事上(参林后八1以下),不用他来教训他们,理由是他们已蒙了神的教训(theodidaktoi,新约中只此一处,另参约六45),叫他们彼此相爱,而这显然是继续前一节所说的圣灵的工作。我们回想耶稣的话,
  10. 固然(kai gar)意味着再进一步;晓得该作什么是一回事,实际去作又是另一回事。帖撒罗尼迦信徒一直在实践弟兄之爱,你们向……行(poieite)中的现在式满有持续进行的力量:“你们经常去行”。在马其顿全地我们只知道有腓立比、庇哩亚和帖撒罗尼迦三个教会,但并不表示只有这三处教会存在。信徒们必然以它们为中心,往外广传福音,而像西拉、提摩太和路加这些传道人也可能在别的城市传讲过。赖富特猜测,至少像暗妃波里(Amphipolis)和珀拉(Pella,马其顿古都)这样较大的城镇可能也有教会建立。但保罗不愿他们志得意满。他督促他们要更加勉励(和三12;四1一样,这里再一次用 perisseuein)。保罗再次强调有关丰富的生命的观念。这里最初的意义是关于丰富的爱,但解释为增长和从捆绑中得释放,是基督徒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
64 见笔者所著 Testaments
of Love(Eerdmas, 1981), pp.203~211, 266~268。
D 赚得个人的生计(四11~12)
  在有关对人要充满爱心的教训后,保罗紧接着劝勉信徒们要谦卑自处。这是实践爱的方法。
  11. “我们劝你们……要立志淡泊”(腓立斯)的确切意义虽不完全清楚,但已厘清了保罗一些含混的言论。他所用的动词是(philotimeomai),在古典希腊文中是“野心勃勃”之意,后来指“拼命努力”或“不停地寻觅”,亦即全心全力追求目标(参罗十五20;林后五9)。这里确实具有这种意思。不管保罗是指“要立志淡泊”或“要立志作安静人”(译注:中文和合本采此译法),它都是一项有力的嘱咐。
  另外接着是两个不定词:办自己的事和亲手作工。为什么在个人职业上强调安静生活和稳定地工作的美德呢?显然是因为某些帖撒罗尼迦信徒好逸恶劳,依赖同伴的施舍过活。他们可能借口基督很快就要再来,因而一个人花全部时间,准备迎接主再来并无不妥。先不管这理由是否成立,有些人的确不愿工作维生,保罗似乎即针对他们发出强烈的劝勉,要他们辛勤工作,避开浮华不实。
  对希腊城邦的居民而言,保罗说亲手作工的确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因为希腊人鄙视体力劳动,视之为奴隶的工作。但基督徒(像犹太人一样)却坚持劳力的高贵(参弗四28)。有些人结论说,大部分帖撒罗尼迦信徒大多是工匠阶级,而事实可能也是如此。这两封信中,很少有迹象显示他们之中有富有的;每件事都指出他们是来自较低阶层的社会。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的命令,保罗早已告诉过他们。动词吩咐(等于“命令”)是军队中的常用语,带有相当的权威。
  12. 这里列出两个赚取生计的理由。首先是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在某种意义上,基督徒活着必须无视于世界的批评,因为他的标准是主的道,不是所处环境的风俗习惯;但另一方面他必须了解这个世界的反应,因他不可由于言行疏忽而使信仰蒙羞。帖撒罗尼迦信徒以充满弟兄之爱著称,因而使得其中某些人不工作,专门依赖他人的慷慨过活。这固然可以证明那些供应者的怜悯之心,但游手好闲之徒对别人的影响必然是恶劣的。基督徒诚然得随时准备帮助别人(加六2),却也有自己的担子要负(加六5)。
  其次是他可以自立生活。保罗的意思“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或“你们也就可以不需任何人了”;这两种意义都很好。那些靠他人施舍过日子的人必须被晓以大义,不可老是依赖别人。但保罗的意思是说,任何辛勤工作的人,将会发现神丰丰富富地供给他所需的,不再有任何欠缺。不管怎样,他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Ⅵ 有关主再来(四13~五11)
  保罗已清楚说到主再来(见二19注释B 保
A 在主再来之前过世的信徒(四13~18)
  某些帖撒罗尼迦信徒显然认为,保罗所说的,是指每个信徒都会看到主再来。但其中有些人已经过世了。这是否意味着当主再来时那些人比较吃亏?是否表示已经无分于末世所要成就的奇妙之事?甚至某些人可能已觉得死亡使整个基督复临的说法不足采信。值得附带一提的是,这个问题会被问到正显示我们所研读的是一卷早期的作品,因为这个问题必然是在教会历史的一开头就会出现。
  13. 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是一种保罗式的叮咛(总是用亲切的弟兄们),用来引起信徒注意一些重要的,且对他们来说也可能是新鲜的事情(参罗一13,十一25;林前十1,十二1;林后一8)。保罗论到过世的人说他们是睡了的人,所用的现在分词(另一处在林前十一30)表示一种活着的状态,比用完成式或许更能表达未来复活的确定性。犹太人,有时甚至异教徒也用“睡”来指死亡,但对基督徒来说更适用,因为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已整个改变了。65耶路撒冷英译本圣经(JB)用“那些已逝世的人”,显然没有抓住这个要点。
  基督徒不应像其它人一样忧伤,有时被认为是指他们即使伤心也不致于像异教徒那样。当时希腊人似乎颇为此所苦。永别时表现一定程度的伤痛,无疑是天性且不可避免的;但保罗“勇敢地陈述他的教训,无视于他们一时伤痛乃人之常情”(赖富特)。当然他不是在比较伤心的程度,而是就基督徒的盼望和非基督徒的绝望做一对照。那些没有指望的人通常指整个非基督教世界。这样形容他们并无不合,因为异教文献反映出面对死时的绝望,从他们的墓志铭即可看出。弗瑞姆用两段早期文字来比对。第一段是一封第二世纪的信,内容如下:
艾瑞涅(Irene)致陶诺弗瑞斯(Taonnophris)和腓罗(Philo),愿你们安好。我为过世的迪底马斯(Didymas)哀伤哭泣。我和我所有的家人,就是伊帕弗底土斯(Epaphroditus)、勒慕雄(Thermuthion)、费良(Philion)、阿波罗纽斯(Apollonius)和波兰塔斯(Plantas)已尽了力。但对于死亡,谁也无能为力。所以你们要彼此安慰。
  提供弗瑞姆这封信的戴斯曼(Adolf Deissmann),形容艾瑞涅跟许多人一样,正处于“想要安慰丧家却又力不从心的困境中”(LAE, p.177)。第二段是一位大约同一时期,名叫阿里斯提底士(Aristides)的基督徒的话:
如果他们之中任何一位正直之士过世,他们倒要喜乐感谢神,并且护送其尸体,好像他只是要出发到一个邻近的地方似的。
  有些异教徒对于死亦提出崇高的看法;但它们都不具独特性,同时也可能没有深入平凡的人群心中,所以上述两段文字的对照应具有代表性。
  14. 基督徒确信的根据,就是神在基督的死与复活上所成就的事。许多人认为保罗这里是采用传统的用语(通常他用“基督”而不用“耶稣”,且用不同的动词来表示复活)。可见他尽力在吸引人注意这信仰的中心教义。神的作为无可置疑。这里保罗不说耶稣“睡了”,而是说他死了,更是意味深远。罪的工价就是死,基督忍受了死亡那全然的恐怖,使得死亡在基督徒身上被转化成只是睡了。新约中基督徒过世都是说睡了,从不说死了。但基督并不是睡了(参林前十五20);
  这一节经文后面说“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其中对于“在耶稣里”的解释以及它到底是要修饰“睡了”或“带来”都产生一些争论(译注:中文和合本用来修饰“睡了”)。莫法特和修正标准英译本圣经(RSV)用它修饰带来的观点颇受支持。但讲求句子对仗的人士却反对这种看法,因为它无法表达原希腊文含有并非包括所有死者的意义;在下文中我们马上就会读到“在基督里的死者”(第16节;译注:中文和合本是“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此外若说“神将他们与耶稣耶稣里一同带来……”,也确实显得单调多余。因此应将它与“睡了的人”连用,虽然“在耶稣里睡了”并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有人采另一种说法的原因)。或许我们最好把它理解为死亡已被转化成睡在耶稣里。这也比译为“死为基督徒”(NEB)来得好。就自然人而言,任谁也无法抗拒死亡,但对基督徒,死亡一点也不可怕(参林前十五54~57)。死只不过是暂时睡了,而这种转化乃是“在耶稣里”才得成就。
  有人认为那些神要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的人,是被耶稣带领进入荣耀中(例如赖富特,Frame)。但即使是这样,似乎也不是这里的意思;保罗是说基督
  15. 对于主的话的最自然解释,就是保罗所引用的耶稣的话,但在四福音中找不到耶稣说过这句话的记载(太廿四31或许是最接近的)。一般以为保罗可能是引用一段未被记录下来的话语,因为耶稣的言行有许多并未收入正典的福音书(约二十31,廿一25)。有人认为如果耶稣真的说过这段话,必然已被收在福音书里了;我们要反驳此种看法,而持“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圣经作者收录某些话,却略去另外一些话”的看法;例如要找个理由把使徒行传二十章25节删去并不容易。另有人认为这是直接的启示临到保罗或某位先知;或者也许是保罗根据他那配称之为“基督的心”(林前二16;参林前二13;林后三17;马松认为是“保罗从圣灵所领受的启示”)思考问题所得的结果。里果说它是概括地从耶稣所教训的要义中归结出来的;参考现代英文译本圣经(GNB)的译法:“现在我们所教训你们的,就是主的教训”。
  许多人把我们这活着视为保罗期待自己在主再来时仍还活着。虽然有这种念头,但保罗心中必然一直不愿意多谈那日子;这里的上下文的确显示他并不知道那日子何时会来(五1~2);再者,他认为生死对他和其它信徒并无不同(五10)。因此这句话虽然可能刚好含有他认为自己在主再来时仍会活着的意思,却不能认定就是这样(参 Moore,“此一观念之确实性,主要是由于其频仍主张,而非可靠之证据”)。从赖富特的改译,我们也许能找到它的意义:“当我说‘我们’,意思是指那些活着的人,那些主再来时仍然存留的人”。67保罗有个少被人注意到的习惯,即将他自己融入所描述的那群人的阶层中,甚至在一些没有人认为他会参加的活动中,例如在供奉偶像的庙中进食(林前十22;参罗三5;加五26等)。“保罗虽没告诉他们主再来的日子近了;但他也像每个真正的基督徒一样,切切地盼望主快再来。”68若这些话被认为可以证明保罗期待主再来时仍活着,那么另外有些话同样地也可以“证明”他渴望死(林前六14;林后四14;从林后五9;腓一21~22等可看出他认为自己无法逃避死亡)。主再来时仍活着的人断不能(除引用七十士译本者外,保罗使用加强否定语 ou
me 之处,只有这里和帖前五3;林前八13及加五16)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
  16. 菲立斯译为“一声命令,天使长呼喊,神的号吹响,主自己从天而降”,多多少少抓住了保罗文字的气势。这是新约中对主再来所作最详尽的描述,当我们对这里所说的稍加思考,我们可发现保罗在警告我们,对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不要陷入过度的教条主义。保罗的重点就是那要来的正是主本人。世界的结束并非由于偶然,而是掌握在神自己手中(参弥一3)。那是全然可畏的。
  呼叫(keleusma)常用来指车夫对马或猎人对猎犬的吆喝;也可用来表示船长对水手或指挥官对士兵的命令。总之是带着权柄和具有催促之意。经文中并未说出呼叫的是谁,但很可能就是主(参约五25、28);若不是,那么呼叫和声音及号吹响很可能就都在指涉同样一件事情(启一10,“大声如吹号”)。韩滴生(William Hendriksen)等人认为是主发出呼叫,而声音和号吹响也是相同。我们应拒绝任何能让人产生主在遵从某种命令的印象(例如 JB“神的号一响,天使长的声音要发出命令,主将要亲自降临”)。
  有人想确定谁是天使长,第一个被考虑的,通常是新约中唯一被称为天使长的米迦勒(犹9;路一19的加百列只是一个“天使”;旧约旁经“多比雅书”十二章15节及“以诺前书”二十章1至8节中有七个通常被视为天使长的“圣天使”)。但希腊原文中 archangelou 没有冠词,所以保罗似乎并未特指某位天使长。同样的,天使长的声音也没用冠词,意思是“一声天使长的声音”或者是“像一个天使长所发出的声音”。旧约中“号角”常和神的作为连在一起(出十九16;赛廿七13;珥二1;亚九14),其它在新约中则是和基督复临联结(太廿四31;林前十五52)。
  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甚至死亡也无法破坏这种合一,我们仍然在他里面)将要先复活,亦即在下节经文所提到的那些事之先。保罗未必是指“头一次的复活”(启二十5),或者也不是“所有人的复活”。他单单指出,每一个已逝的忠心信徒,绝不会无份于主再来,他们将占有一显著的地位。
  17. 以后这些仍活在地上的信徒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动词 harpagesometha 含有力量与意外的概念,正如我们在神那不可抗拒的力量中所见的。不可忽视的是信徒要和他们一同被提,既与耶稣合一,也必与那早先逝去的人再相聚。云常和神的显现及作为连在一起(参但七13;太廿四30;可十四62;启一7)。他们在空中与主相遇。译为相遇的字,本是一种用在“新上任高官之正式欢迎式”中的术语(MM),很适合用在这节经文中(参太廿五6;徒廿八15)。主耶稣要选在这个区域与圣徒相遇,正显示了
  本节至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达到高潮。在许多方面我们应该会想多知道一些。但保罗对于这件无比重要之事件的谈论却戛然而止,没有需要(也不再)画蛇添足。
  18. 保罗要求信徒不单要鼓起勇气,且要实际就他书信中所教导的彼此劝慰(见三2的注释C 提摩太的任
65 英文用来指墓地的 cemetery(希腊文墓地为 koimeterion)源于这里所用的这个宇(Koimao),意即“睡觉的地方”。
66 关于死亡可参看笔者论文,The Wages of Sin(Tyndale Press, 1955)。
67 有人断言保罗早年认为主很快就要再来,直到晚年这种观念才渐渐褪去。但这些人错了。其实保罗在晚年仍一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主就要再来(腓四5;参林前十六22)。
68 A. Robert and A. Feuillet,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Desclee, 1965), p.398。
──《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串珠圣经注释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